發展電動汽車等新能源汽車已經成為我國汽車業實現節能減排的重要路徑。近幾年來,在國家的大力推動下,我國電動汽車的發展不斷升溫,無論是在核心技術還是車型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就未來我國電動汽車的發展,作者日前采訪了國家863計劃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重大項目監理咨詢專家組組長王秉剛。
作者:國家為了促進電動汽車等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出臺了一系列的鼓勵政策,比如對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的補貼政策等,您認為這些政策對于新能源汽車的產業發展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王秉剛:現在,國家對于發展電動汽車等新能源車高度重視,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對電動汽車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規范、引導和推動作用。但綜合而言國家的鼓勵政策還是比較”粗線條”的,因為畢竟新能源汽車是個新鮮事物,在其發展過程中還會有很多我們沒有想到的地方,還需要國家、地方政府以及國家電網等相關各個方面的共同努力。在今后的實踐中,比如通過新能源汽車的示范運行等,將鼓勵政策進一步細化完善,以更好地實現電動汽車的產業化。
電動汽車要成為產業,就必須進入私人消費領域。而要讓私人有興趣購買電動汽車,就只能大大降低他們購買和使用的成本,而且一定要比用燃油車更實惠。這種情況下,必須由國家補貼來進行推動。所以,補貼是非常重要的。直到電動汽車逐漸被消費者接受,產量增大,產業發展,才會降低電動汽車的成本,未來電動汽車肯定是很便宜的。但在初期就需要政府的補貼進行推動。在國家和地方政府補貼的情況下,到底設計出什么樣的車,也是需要企業認真思考的。
作者:目前,我國電動汽車等新能源汽車發展到了一個什么階段?
王秉剛:目前還處于產業化的起步階段。應該說,最近5年都是一個起步期,主要通過”十城千輛”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大規模商業化示范運行和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補貼試點工作,來探索經驗,探索合適的電動汽車產品以及充電模式,歸根結底是為了讓消費者更容易接受,邁過市場這個關口,為未來電動汽車的更大范圍應用與普及打下基礎。所以從國家而言,消費環節要補貼,對于一些重點企業要扶持,爭取把局面打開。如果這5年做得好,消費者能夠接受。之后5年,電動汽車也能夠擺在4S店里,成為消費者的一種選擇。
作者:您覺得我國在電動汽車方面能否實現”彎道超車”?
王秉剛:首先,我認為電動汽車還是建立在汽車工業基礎上的產品,就是電動汽車自己新的部件,比如電池、電機、電控系統等,還是與國家的機電工業基礎相關。電動汽車是超脫不了原有的汽車工業基礎和機電工業基礎的。在傳統汽車方面,經過多年來的努力追趕,我國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在不斷縮小。在電動汽車的核心技術電池方面,我國雖然不是世界最先進水平,但還有一點產業優勢。
同時,也要看到目前的電池技術還有很大提升空間,比如鋰電池,其性能還是不夠理想,如果充一次電要行駛二三百公里,用鋰電池做出來的電動汽車會非常重,成本也很高。如果電動汽車的重量與傳統汽車差不多,而充一次電能夠行駛二三百公里,目前的鋰電池達不到這個要求。所以,全世界都在大力研究新一代的電池技術。
所以,我們要珍惜在電池領域的優勢,不放松,投入大量的力量和精力進行新一代電池技術的研發,不斷提升原始創新能力,這樣就會在電動汽車上擁有比現在更好的發展優勢。所以,我的觀點是我國會在電動汽車方面取得與傳統汽車不一樣的成績。
作者:目前,我國電動汽車發展的主要瓶頸在哪里?該如何解決,您有什么建議?
王秉剛:首先最大的瓶頸就是電池技術,電動汽車多裝電池成本高,少了續駛里程短。其次就是充電設施等配套基礎設施的建設還要不斷完善。
如何解決電池的瓶頸,我的建議是根據目前電池的技術水平來設計性能和性價比恰當的電動汽車。再有就是積極研發新一代電池技術。
對于第二個瓶頸解決,就要考慮對消費者方便的充電方式。現在充電方式上有很多探討,比如以夜間慢速充電樁為主,集中充電站為輔;或者以集中充電站為主,夜間慢速充電樁為輔。這是比較明確的兩種提法。我比較支持前面的意見,即以方便消費者的夜間停車的慢速充電樁為主,集中充電站為輔的基礎設施的建設路線。這種路線方便消費者,利于電動汽車的推廣。
應該看到,深圳已經積極探索,其解決方案是為每位購買電動汽車的用戶配備3個充電樁:住宅處、上班處和周末常去的購物場所。凡是購買了電動汽車的消費者可以提出申請,提供上述三個場所的地址信息,負責充電樁建設的供電局便會前來落實,為購買電動汽車的消費者提供便利。
作者:您認為在”十二五”期間,我國電動汽車發展的重點在哪里?
王秉剛:首先是要把公共和私人領域的兩個新能源汽車示范運行工作做好,并由此來帶動電動汽車產品和技術的研發、基礎設施建設、標準工作等。
然后就是技術創新,要高度重視對于新一代電池技術的研發,我呼吁要建立國家電池研究中心。這個中心主要由國家(包括地方政府)投資,同時吸收社會與企業的投入,吸納國內外優秀人才,構建靈活的理事會類型的新機制,制定明確的中長期研究目標與計劃。研究的范圍包括基礎機理、新材料、新電池、新工藝,主要內容是新一代電池技術。中心要有一支高水平的穩定的主力核心團隊,主要任務是實施國家目標;同時也為社會、企業、高校提供研究的公共平臺,廣泛開展各種多樣化的研究,培養人才。
( 編輯/邵陽 )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綜合報道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news/shichang/6613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