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中央領導在文章中對電動汽車提出了幾個問題,這本是一件極正常的事。但有人則揣度領導,疑問是不是中央對電動車的態度變了,我不以為然。由于工作關系,二十年前即接觸電動車項目,一直持實事求是態度待之,曾有一位主管此方面的部長戲稱我為”保守派”?,F在我也較深地介入此項工作,也屬于比較”持重”的一派。但此刻,我想說,搞電動汽車,應該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
所謂不動搖,就是要搞清我們為什么要搞電動汽車。如果真的搞清楚了,就不會動搖,一會兒趨之若鶩,一會兒棄之如敝履。
電動汽車早已有之,1900年的電動汽車遠多于汽油汽車。所以我對把電動汽車稱之為”新能源汽車”一直持保留態度。但后來,汽油機、柴油機技術的發展顯示其優越性,在減輕自重、降低成本、提高續駛里程方面遠遠超過電動汽車,于是汽柴油機成為汽車動力的主流,而電動汽車則保留在車間、機場、車站、碼頭、隧道、公園等不在乎自重和續駛里程而更在乎空氣質量的場所?,F在我們為什么要搞電動汽車,其實并不是因為電動汽車在成本、自重和續駛里程等方面已經達到或超過汽柴油機汽車,而是因為石油資源有限,終有用完的一天,應該找出能替代石油的能源并在汽車上很好地應用。在替代石油方面,其實也不只是電動汽車,還有天然氣、甲醇、乙醇、二甲醚、生物質柴油等,其中比較能廣泛供應使用的是甲醇,因為它像電力一樣有著與汽柴油同樣廣泛的生產和供應的基礎??上КF在甲醇的生產過程能耗太高,不如電動汽車現實性強。我認為,現在搞電動汽車目標有二,一是做技術儲備,等石油用完了,人家有電動汽車,我們也有。二是發展電動汽車技術,使其性能更好,工藝更先進,使用更方便,成本更低,將來大范圍使用時好用。
但是如果不能客觀地看清電動汽車,就會產生動搖。比如將電動汽車看成可以取巧的”機遇”,認為走電動汽車路線可以”彎道超車”。從企業來看干電動車可以一舉超過辛辛苦苦干汽柴油汽車還吃力不討好的主流企業;從國家來看,可以使中國一舉成名為世界汽車技術的領跑者。存此僥幸心理就會搖擺不定,在電動汽車技術看好時欣喜若狂,在發現其實電動汽車技術還有很多難題時灰心喪氣。另外還有一些人則更差,純粹看領導眼色,領導重視時比誰都積極,領導提了幾個問題,便以為風向變了,準備”閃人”。這樣的人已落入”下品”,不算是動搖,因為他們從來就沒有堅定過。
前不久與上汽胡茂元董事長討論過此事,我完全贊同他的觀點。我們應將電動汽車看作未來方向,應在此領域不懈努力,爭取與國際大公司并駕齊驅,并盡可能應用混合動力技術降低油耗。汽車行業大企業的領導一直被批評為崇洋媚外,專事引進。其實這是誤解。我們過去引進許多技術,是因為我們基礎差,不如此不能追趕;而在中國已成為汽車產銷大國的今天,面對可能作為未來方向的電動汽車,則應該堅定不移,認真研究開發,不如此無以跨越。我們過去做的和現在做的是一樣的事,都是為了中國汽車工業強大,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所謂不懈怠,就是要積極努力,不以成功而驕傲,不因失敗而氣餒,有長期踏實工作的思想準備。向前看二十年,二十年來,電動汽車的電池容量提高了好幾倍,在技術路線上發明了混合動力、插電式等等,在電機的效率與控制方面也有很大進步。向未來看,電動汽車還有更多的難題需要解決。毛主席在七屆二中全會上把解放全中國看成是萬里長征走出了第一步、提出了”兩個務必”。我看汽車行業在電動汽車上的進展也不過如此,也應該在電動汽車領域堅持”兩個務必”。
所謂不折騰,卻耐人尋味。什么是折騰?朝三暮四、朝秦暮楚、朝令夕改是折騰。不遵循規律,不想艱苦奮斗,人海戰術、拔苗助長、飲鴆止渴也是折騰。怎樣才算不折騰呢?筆者試圖講幾條。比如試點工作,應該精細操作,認真總結經驗教訓,不應急于擴大,也不應因為一輛電動汽車自燃而否定。順便說一句,像高鐵那樣,昨天報喜,今天報憂,是不是有些”折騰”呢。再比如對于技術路線,現在全世界都在探索中,根據世界汽車組織的觀點,政府對于技術路線應該保持中立,不宜于過早選定某技術路線,而否定其他技術路線。又比如政策,宜慎重考慮,廣泛征求意見,一旦實施保持穩定。汽車產品開發,至少三五年為周期,一二年看不出全部效果?,F在有些地方和部門制定政策,太注重近期效果,不考慮長遠,瀉藥、補藥一鍋熬,結果是吃死了算。政策執行過了頭,然后就改,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極端,這不是典型的”折騰”嗎?
也許是校友的關系,我很認同胡錦濤同志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這三句話。當前我們搞電動車,應該遵循這三句話。其實干其他工作,這三句話也有用。那怕是年輕人搞對象,用這三句話,成功率也會高。
( 編輯/李紅 )
來源:新浪博客
作者:董揚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news/shichang/7087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