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汽車無疑是近兩年來中國汽車業最熱門的話題,而圍繞著電動汽車的技術與發展,也頻頻曝出針鋒相對的爭論。最近,國外接連研發出續航里程更長、加速時間更短的電動汽車,讓國內持續升溫的電動汽車熱,又增添了幾分熱度。
技術在不斷成熟
最近有三則關于電動汽車的新聞讓人耳目一新。一是德國博世研發出單次充電行駛超過1600公里的電動汽車,成為新的世界之最;二是美國一家公司搭載中國動力電池的卡車,續駛里程達到240公里;三是西班牙公司量產跑車的時速已達300公里。雖然國內學界對電動汽車的大力發展與否一直存在爭論,但從全球范圍來看,電動汽車技術已然日臻成熟。
據了解,近日,一輛德國單座電動汽車在德國博世公司位于博克斯貝格的試車場創下單次充電行駛1013.8英里(約1631公里)的漂亮成績,打破了日本電動汽車俱樂部在2010年5月創造的單次充電行駛623.23英里(約1002公里)的紀錄,一舉成為全世界耐力最強的電動汽車
不久前,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一家公司,開發出的一款名為MuleM100型的城市用載貨汽車,空車時能夠連續行駛240公里,在滿載4噸貨物的情況下能連續行駛150公里。該車最高時速可達112km,所搭載的中國產動力鋰電池充電時間只要3小時。
一家西班牙公司最近也宣布,其開發的一款電動跑車將于近期量產,這款超級跑車最高時速可達300公里,百公里加速時間僅為3秒,該車3個電機的最大功率達到700馬力,扭矩則超過1000N·m。
相對于以上的零部件企業以及規模很小的整車企業,像寶馬、奔馳、大眾、通用、福特、豐田、日產等跨國汽車企業,近年來在電動汽車領域的投入力度都很大,也取得了顯著的成績。而像通用、奔馳、日產等企業,也都相繼推出了較為成熟的電動汽車車型。
成本在不斷降低
張少華先生在博客中深入分析了動力電池成本持續下降的趨勢:
此前,德國博世(Bosch)與韓國三星SDI的合資公司——————鋰離子充電電池廠商SBLiMotive曾預計,到2015年電池每千瓦時的價格將降至350歐元(約合3220人民幣元),到2020年則會下降到250歐元(約合2300人民幣元)。日本新能源產業技術開發機構(NEDO)則預測,2015年鋰動力電池的成本將由目前的10萬-20萬日元/kWh(約8342-16684人民幣/kWh)降至3萬日元/kWh(約2502人民幣/kWh),也就是說,屆時鋰動力電池的價格僅為目前的1/3。
事實上,鋰動力電池價格下降的趨勢,要比他們預測的更快。數據表明,韓國LG化學公司當前的鋰動力電池價格已經降到了350-400美元/kWh(約合2236-2556人民幣)。隨著鋰動力電池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其價格還會進一步降低。
據了解,世界范圍內各大電池供應商均已加大了科研投入力度,在不遠的將來,確定無疑的是,成本占電動汽車30-50%的動力電池,成本將越來越低,技術上將越來越成熟。
中國差距還很大
雖然在國家政策的指引下,近年來國內車企紛紛大張旗鼓地推出了電動汽車項目,但是,很多企業的電動汽車項目無論從電池還是電路方面,都沒有基本的技術積累,完全是”組裝”而成。
就國內整體而言,在單體動力電池技術上,與發達國家基本同步,但是從生產工藝上,則要落后得多。就是說,在實驗室內很高端的電池,進入量產后,因為生產工藝落后,電池的一致性就會發生偏差,導致產品質量低下。另外,電池成組技術,我國則明顯落后于國外,杭州純電動出租車自燃事故,就是由于電池成組技術不過關而造成的。
在動力電池專利方面,包敷碳技術和碳熱還原技術兩大最主要專利,我國均沒有專利權。占電池成本30%的隔膜目前不僅全依賴進口,而且其生產技術和裝備均被列入西方國家對我國限制出口清單。雖然比亞迪等電動汽車主力企業受到了奔馳、股神巴菲特等的青睞,但差距還是存在的。
( 編輯/董海榮 )
來源:燕趙都市報
作者:劉勇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news/shichang/7658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