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16日刊文說,日本核危機令全球對核能發電失去信心,加上中東政局變遷致使國際油價屢創新高,直接沖擊各國實體經濟及民生,因而各地對環保能源無不寄以厚望。既然應用再生能源乃大勢所趨,香港是否應積極開發或引入?而港商又怎樣抓緊這大好機遇?
文章摘編如下:日本核危機令全球對核能發電失去信心,加上中東政局變遷致使國際油價屢創新高,直接沖擊各國實體經濟及民生,因而各地對環保能源無不寄以厚望。既然應用再生能源乃大勢所趨,香港是否應積極開發或引入?而港商又怎樣抓緊這大好機遇?
核能受阻 新能源需求增
由于石化能源存在污染及蘊藏量減少問題,新能源一直被視為重要替代品,其中核能更是各國開發的焦點。但日本核事故卻引起大家對核能安全的憂慮,不單部分西方國家紛紛叫停檢查現設施,中國也要求暫停審批新核電項目,各國政府無不希望在短期內,找出更安全及經濟的新能源,以減少對石油長期的依賴。
若不用核能,還有其它選擇嗎?天然氣因儲藏量大,就已開探儲量已超出石油,理應是較經濟的選擇。據研究顯示,中東、海灣國家,乃至北非地區的天然氣儲量,約為84.5 萬億立方米,推估尚未開發的仍有39.6萬億立方米。利用天然氣發電,不但紓解能源短缺和降低煤炭發電成本,更重要是減低對環境污染。
港海岸線長 惟風電成本高
非石化能源方面,可供利用種類也相當多,包括太陽能、風能、水能、地熱能、海洋能等,其中風力發電便頗適合香港發展,原因香港擁有綿長的海岸線。早于06年投產的南丫島風采發電站,是香港首個風力發電廠,由于沒有核漏潛在危險,加上風力用之不竭,因而普遍得到社會各界認同,其中,海上風能資源比陸上高出3倍,發展潛力相當巨大。惟問題是,就算風力再怎樣充裕,也不可能24小時刮風,所以,風力發電很受天氣及地勢影響,存在供電不穩定缺點,若硬要并入現行輸電網,更有影響正常供電的可能。
再說,海上風電技術要求頗高,既要防海水霧氣侵蝕又要防雷擊,單是開發成本便比其它能源為高,某程度上局限了發展規模;而且,有關成本將轉嫁到用家上,預計電費必然上升。
綠色低碳經濟 成規劃重點
除探索新能源對香港社會經濟影響外,新能源開發也為港商帶來不少新機遇。中國”十二五”規劃其中重要任務是,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為此廣東省政府也把綠色和低碳經濟,訂為珠三角經濟重點發展方向。在政府政策指導及監督下,工商業節能減排,污染防治等環保服務,近年需求不斷大增,此包括空調節能、余熱余壓回收、綠色照明、生產技術優化系統等。對有能力提供系統設計、構建、營運服務的港商來說,無疑是一個極富潛力的新興市場。
值得留意是,隨著內地對高端環保技術需求愈來愈大,可以預期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地仍會倚賴中介引入海外專利技術,香港以其優良營商信譽、專業融資配套服務,以及完善保護知識產權制度,日后必然在技術轉移及科技貿易平臺上,扮演更重要的樞紐角色。
( 編輯/劉文林 )
來源:中新網
作者:綜合報道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news/shichang/8210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