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表妹在TIME上看到這么一個玩意:
這。。。又是冷戰時期老美搞的恐怖實驗?
隨后我仔細挖了一下Horsey Horseless的資料
發現這個馬頭只是一個裝飾,用來撫慰與汽車共享道路的馬的神經而已。
但是?。∪绻R看到小伙伴沒有腳估計會嚇得更慘吧…
不過話說回來,如果我們把新能源車理解為“不燒油”的車,那馬車也算是新能源車的一種了~
電動車靠充電換續航、馬車靠喂食飼料換續航,而在1971年的英格蘭,就有一種以雞屎換續航的新能源車。
究竟雞屎汽車何方神圣?其實仔細想想并不難理解,雞屎這種有機物經過微生物的發酵會產生沼氣,而沼氣的主要成分就是甲烷。
也就是說,你把剩飯剩菜、各種**放到這臺雞屎汽車里發酵也能換來續航。
不過讓表妹佩服的是,發明人Harold Bate還給出了發酵物的最佳配方….
“糞便提供氮氣、秸稈提供碳,最理想的混合物是75%的糞便+25%的秸稈。這個配方釀造的甲烷液體熱值達到了22000BTU/磅,與之相比的汽油才19000BTU/磅。”
“雞蛋六只,糖呢兩茶匙~仲有D橙皮添...”
此外,Harold Bate也創造了一個適合發酵的條件,一個可容納混合物的密封鋼制容器,容器底部有一個蒸煮器負責加熱,讓負責發酵的微生物處于活動最活躍的溫度。
最后發酵產生的氣體會通過特制的干燥裝置噴入發動機的化油器當中,最后充當汽油在氣缸爆炸做功。
Harold Bate認為,300磅的糞便混合物便能產生1500立方英尺的甲烷,相當于50加侖的汽油,關鍵這還是無本生利的生意,與其把便便沖進廁所,還不如轉化成燃料讓汽車跑跑。
而與汽油相比,甲烷氣體不會像汽油那樣稀釋和污染機油,能讓發動機的磨損更少。(十代思域車主似乎找到了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案)
零油耗、零排放(燃燒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還能提高發動機的壽命,雞屎汽車最后成了嗎??
成了,雞屎汽車可以說是“油改氣”汽車的雛形。
有意思的是,2001年美國西弗吉尼亞大學又拿雞屎折騰了一番,并指出雞屎與柴油混合后不會影響柴油原來的性能,這意味著雞屎可以降低柴油的生產成本。
咳咳,味道有點大,換個角度再BB一下。
“如何讓小孩學會游泳?”
“把他扔到泳池里自然就會了。”
雞屎汽車的發明,離不開1953年的蘇伊士危機。當年埃及關閉了蘇伊士運河,阻斷了英格蘭與中東之間的物資供應線路,從而影響了英格蘭對石油的進口。燃油危機的爆發促使Harold Bate發明了這臺雞屎汽車。
蘇伊士危機還迫使當時的BMC(英國汽車公司)開發一種更省油的車型,也就是寶馬MINI的前身——Mini。今天不展開說。
無獨有偶,解放初期的中國物資匱乏(50年代),汽油、柴油的供應都極為短缺,首都為了保證公共交通的正常運行,開發了一種相當有特色的“新能源公交車”。
這種公交車屁股位置安裝了一個煤氣發生爐,發生爐下面有鼓風機,煤塊/木炭從爐口加進去,點爐后蓋緊爐蓋讓煤塊在缺氧的環境下燃燒生成煤氣,煤氣再供發動機使用,發動機尾氣再充當鼓風機…如此循環,發生爐就能源源不斷地產生煤氣。
煤氣出租車
那時候駕駛員出車之前的三件事:領煤、生火、拖車(要拖幾圈才能發動)。
可能是受不了一身的煙油與煤灰,“三年困難時期”公交車就不再背鍋爐了,取而代之的是車頂馱著一個大氣袋。
*“三年困難時期”指的是由于大躍進運動、犧牲農業發展工業的錯誤政策所導致的全國性糧食短缺。
當年國內沒有氣體壓縮的技術與設備,因此只能在常壓狀態下將煤氣存儲于車頂的大氣袋中。
裝滿煤氣的大氣袋在車頂晃悠晃悠的,最后越開越癟,氣體不足還經常拋錨。不過別笑咋門中國落后,老美也經歷過這種困難時期。
隨后幾年國家經濟好轉,公路上的加油站也越建越多,“大氣袋”、“鍋駝機”也成為了歷史。
既然石油總是受制于人,那公共交通工具能不燒油就不燒油,于是乎60年代無軌電車開始漸漸普及。后來受制于城市建設(吊在半空的電纜不好管理),柴油公交車又重新成為了主力。
到現在,包括廣州、深圳在內不少城市已經普及使用純電/混合動力公交車。
從雞屎汽車、燒煤氣的公交車可以看出,人類一直在尋求代替石油的新能源,而目前為止最靠譜的可能是電能了。
雖然在全球電力生產結構中,化石燃料依然占據總發電量的70%以上,但勝在發電廠可以集中處理排放,整體污染必然比隨意排放的汽車尾氣少得多。
但未來真的會是電動車的天下嗎?不知道,說不定明天就能從雞屎里面提煉出比國6更清潔的汽油了。
如果真有那么一天,但愿還能吃得起雞吧~
來源:皆電
作者:黃瓜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news/shichang/85876
以上內容轉載自皆電,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www.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