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3日-15日,“2020中國汽車論壇”在上海隆重召開。該論壇是由中國汽車工業協會(CAAM)主辦,世界汽車組織(OICA)、世界經濟論壇(WEF)唯一支持的行業頂級論壇。本屆論壇以“新變局 新挑戰 新思路——引領中國汽車新征程”為主題,緊扣時代脈搏, 求索突破之道,緊密圍繞“十四五”規劃,把控宏觀產業形勢,解析全球汽車產業發展動態。其中,在8月15日上午舉辦的“智能網聯汽車創新發展與產業生態的升級”分論壇上,德勤汽車行業領導合伙人周令坤發表了主題演講,以下為演講實錄:
德勤汽車行業領導合伙人周令坤
周令坤:各位來賓,上午好!
非常榮幸上半場談了很多從產業、政策、政府引導方面的分析、專業觀點,我是從企業角度來說作為汽車產業,如何打造一款面向未來的智能汽車,希望對在座各位有啟發。
分三部分給大家匯報一下:
第一,軟件定義汽車時代下的智能網聯汽車路徑和要素是什么。
第二,思考。
第三,簡單總結。
在過去十年左右,行業談“數字化轉型”談了好幾年,但這幾年汽車行業發生非常多的明顯變化,產品本身在數字化。明顯的特征是原來由功能定義的產品,逐漸由軟件定義,所以軟件定義汽車課題在電子電器架構提升之后,尤其是特斯拉開啟了業內先河的前提下,對其他企業有明顯的標桿效應。
未來談整車企業軟件開發能力不是談要不要做的問題,而是如何做的問題,如何構建自己的軟件實力、軟件生態。從產品定義角度來看,未來的車是可拓展、可升級的由軟件驅動的電子產品。從傳統模式來看,一款車一般是出廠的時候車OTA之后如何定義?今天量產的車在出廠的時候功能一般鎖定了,如果想改善性能一般是換車或者改裝。現在數字化模式下通過升級軟件解鎖新車功能,這是趨勢。對于汽車軟件化、軟件定義汽車的趨勢是不容置疑的,行代碼越來越多,基本上有智能網聯汽車、智能汽車是一行以上的代碼行。L4和自動駕駛的車輛行代碼會超過5億行,這么高的行代碼到底對產業有什么價值?我們有研究和調查,一個行代碼大概相當于10塊美金價值,所以未來軟件不單是賦能于產品性能,更多是對企業帶來商業模式的大機會。
在軟件定義汽車的大背景下,智能網聯汽車到底有什么路徑?如何做?總結下來有三個路徑在打造企業的智能網聯汽車。
路徑一:主攻自動駕駛技術產品研發路線,以特斯拉、寶馬、奔馳企業為代表。很多精力投在自動駕駛的技術上。
路徑二:以網聯服務快速加持產品力,和互聯網結合和互聯網生態,應用最多的是在國內,比如,在上海榮威RX5開創非常成功的先例。
路徑三:用戶思維主導的智能座艙路線,未來發展方向來看第三個路徑是國內造車新勢力以及很多現有主流車企主要采取的方向。
這三個路徑一個是靠近網聯,一個是靠近自動駕駛的方向,未來的房間逐漸會往第三個路徑上靠攏,這是我們想談的智能網聯汽車發展路徑。
既然未來方向是以智能座艙為更能接受的方向,對于人和車關系的演變也會發生不一樣的變化。比如說談人機交互HMI,過去更多談車是執行者,我們給車操控指令,車聽懂我們的話達到目標。隨著智能網聯技術越來越多、應用越來越豐富,會變成“熟悉你的人”,通過數據打通后整合場景服務,主動推送。未來車不單是變得聰明,有科技含量,更多會賦予情感的因素。由于數據的支撐,對本人、ID綁定、對車主了解程度更多的時候,往往會主動提出、主動推送出行的體驗,服務會找人,而不是說進車之后再尋找功能和服務。
在車輛智能化發展到一定程度后,進車之后會發現另外一個自我。現在談到數字化孿生、D2T方式,未來進車之后會映射出以后影子,在數字化時代智能座艙會帶來非常大的想象空間。在最近量產的車型里部分功能已經有了。
智能網聯汽車三要素,怎么做?以智能交互為抓手,同時在智能駕駛、智能服務方面體現產品的差異性。隨著科技發展,比如說語音識別、AR/VR技術發展、人臉識別、面部表情捕捉等交互讓車更容易懂人的意思,更懂你的指令和需求。車作為機器、電腦了解你的指令后后續會操控車輛,未來在智能座艙域的指令必須要能貫穿到駕駛層面。
考慮到人車生活,智能服務會對出行體驗、用車體驗帶來很大的豐富性,在國內和別的國家相比,我們做的非常靠前。會把人車生活關聯起來,也會基于地圖LBS的場景主動推送很多服務。
智能交互體現出方面的變化:
(1)多元化。多種交互技術,比如說未來每個人情況不一樣,有些人喜歡語音識別,有些人喜歡操控,未來人車交互會是多元化的,多元化會使用大量的科技。
(2)人格。比如說在上海最早投放的蔚來汽車NOMI是擬人化的,中國人更喜歡具像化的互動方式,所以人格化也是交互的方式。
(3)終端可迭代。當然本身要進化,交互方式可進化,通過大數據技術更懂你,要能夠終端可迭代。
所謂智能駕駛是在自動駕駛路徑里分初級的智能控制,比如說座艙內的控制,像座椅等技術非常普及,基本上是智能車輛具備的功能。還有輔助駕駛,通過L1-L5級別的技術輔助駕駛。智能駕駛要和智能交互貫穿,未來像特斯拉這樣的車云架構是大方向,國內還是一步一步往前走,一步到特斯拉CCM結構還是非常難的,涉及到很多技術突破、供應商協同等。當前的量產車絕大部分還是通過ECU的方式來控制不同的車輛控制內容。
大家擁有非常豐富的手機生活非常理解智能服務,未來人找服務的體驗會切換到服務找人,后臺的云數據更懂車主本人,比如會在實時場景根據車所處的位置、出行的場景主動推送相關的服務。通過Super ID(超級帳號),車和人綁定之后,車更懂用戶的偏好(駕駛偏好、生活偏好、用車習慣),這都是數據支撐下主動服務的體現,包括服務體系的搭建、打通互聯網生態等。
車企推這么多服務,投資這么多的內容,未來還是要盈利的,如何做好用戶運營是未來車企最重要的課題。用戶運營要跟客戶有很深的互動關系,未來客戶愿意付費使用場景。
第二,創新思考。
借助智能手機發展路徑,到底每家企業如何往路徑上走?參照智能手機發展大概會分三類路徑:
途徑一:通過功能整合重塑產品形態,特斯拉開創了比較大的領先者角色,不排除像蘋果這樣的企業也會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產品,類似這樣的企業會通過功能整合重新定義。
途徑二:深挖核心需求,像華為是把照相做到極致,三星把屏幕做到極致,同樣打造自己的核心產品。
途徑三:圍繞核心產品拓展行業生態,像小米在這方面做的非常好。
未來車企會走三個途徑中的其中一個或者略有結合。
大家談到很多車聯網的功能,是不是車聯網功能越來越多,疊加功能對消費者是最好的體驗?不一定,根據產品大致分四類功能,涉及到用戶數據、場景數據、車輛數據,數據貫通后可以總結分四個服務給車主:(1)車輛控制服務;(2)出行服務;(3)人車生活生態服務;(4)車輛售后服務。深挖這些服務內容,會對車企的業務模式創新帶來新的收入來源,車企投入這么大一定是希望盈利的,盈利模式在原有的汽車金融、賣車、汽車服務的收入來源嗎?不一定,如何創造新的收入來源?在服務方面大有文章可做,也是非常大的潛力。
如何設計功能?一般會遵循一定的規則,從用戶視角、企業視角、競爭視角里設計自己的功能組合。要能夠深挖用戶需求,理解用戶的品牌定位、目標客戶群體等是不是有粘性的需求被滿足。企業視角要能夠帶來模式創新,帶來新的收益機會。對企業來講一定要考慮到營收和盈利,競爭是看差異化,比如說今天在大馬路上談的車聯網功能80%是一樣的,另外20%是有點差異性的,如何打造車聯網生態或智能網聯汽車的差異性也是未來的重要課題。
德勤作為咨詢公司,結合行業經驗,會幫助車企構建“三維場景樹”,比如說三個維度是車輛屬性,什么樣的車,什么級別的車;出行目的,這款車大致是幫助用戶解決什么樣的出行不低;人際關系,什么人會坐這樣的車。經過三個維度可以定義出來未來車大概會幫助用戶解決哪些出行場景,場景不同,所帶來的智能網聯定義會有所不同,而不是簡單地進行疊加及如果簡單進行疊加的話,成本很高,另外也不一定會用。像買車的很多功能基本上很少使用,造成很大的浪費。通過“三維場景樹”打造出來這款車真正賣給的對象是高頻使用的,而非低頻使用,性價比更高。
第三,總結。
從需求場景,到功能定義,到用戶運營。在三個維度里要有自己的創新布局,智能交互、智能駕駛和智能服務如何打造自己的核心能力,如何構建產品的差異性,這一點對車企來講是非常重要的。
產品創新,創新不僅是功能疊加和羅列,更多是解決用戶的問題,決定用戶的出行場景。為了支撐這一點,軟件能力和軟硬件集成能力對車企來講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企業如何做好運營在用戶身上可以持續賺更多的錢,這也是企業要考慮的問題。
剛才我講的觀點在過去兩個月發布了兩個白皮書,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關注一下。第一個白皮書是《智能網聯時代車企如何打贏數字化之役》,主要是從產品發展路線里談智能網聯汽車發展。第二個白皮書是《如何打造面向未來的智能網聯汽車》。
大家盡情關注我們在8月下旬發的白皮書,現在還在review當中,《新基建下的自動駕駛單車智能和車路協同之爭》。非常感謝各位的時間,謝謝各位的聆聽,希望今后有更多的交流機會,謝謝各位!
(注:本文根據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演講嘉賓審閱)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王鳴幽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news/zhanhui/123276
本文版權為第一電動網(www.155ck.com)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媒體、網站以及微信公眾平臺不得引用、復制、轉載、摘編、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內容或建立鏡像。違反者將被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版權合作及網站合作電話:17001180190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