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風險投資、并購等融資渠道的發展,很多規模在10億美元以上的“獨角獸”創業公司多年來遲遲不申請上市,比如打車巨頭Uber。
此前,日本豐田汽車公司將以720億美元的估值向Uber投資5億美元,共同開發無人駕駛汽車。這樣的高估值讓市場對Uber的信心有所恢復,但說到上市(IPO),Uber仍無明確時間表。
據海外媒體報道,全美第二大網約車企業Lyft已啟動IPO程序,計劃在2019年三月或四月掛牌上市。Lyft聘任了IPO咨詢公司Class V Group LLC,以協助其在上市前的管理工作。Lyft表示,多重因素決定Lyft能否上市及何時上市,但無論如何公司都會集中精力發展核心業務,以保持穩定增長。
其實,Uber也曾計劃在2019年上市,如果Lyft也決定在同一年上市,其與Uber的競爭就將從業務領域擴大到資本市場。如果明年3月或4月上市的消息屬實,Lyft的上市時間還有可能搶在Uber的前面。有分析人士表示,Lyft試圖力壓Uber搶先一步上市。如果Lyft捷足先登,順利吸引投資者的注意,或許會讓Uber的處境進一步雪上加霜。而且,Uber估值幾倍于Lyft,如果在Uber之后上市,還會有多少投資者愿意把錢揣著,留給Lyft呢?
今年以來,Lyft在美國網約車市場進一步蠶食Uber的市場份額,并緊隨后者步伐入局共享出行領域,收購了北美最大的共享單車企業Motivate,其打造綜合性出行平臺的布局十分明顯。盡管與Uber仍有一定“差距”,但Lyft試圖扮演從追趕者到比肩者的意圖顯而易見。不過,對于上市來說,現在要想上市也更加困難,因為它們需要擁有持續的估值增長動力。
“2018年應該是科技公司IPO最具有標志性的一年。”Renaissance Capital在年度IPO分析中表示。“很多科技巨頭已經做好了多年的準備,市場波動性較低、企業稅負也在下降,公開市場估值也達到了期望的水平。許多科技公司需要更多的資金,而員工和投資者則需要更大的流動性。”
納斯達克流行一句話:“任何公司都能上市,但時間會證明誰是好公司。”對于擁有“高科技”標簽的企業,風險伴隨成長性,只須讓投資人看到“潛在回報”即可,就像亞馬遜多年沒有盈利,但不妨礙其市值即將沖破萬億美元。通往納斯達克之路的唯一障礙,似乎是投資人是否買賬。
那么,投資人是否會買Lyft的賬?嚴格說起來,Lyft不缺乏資本關注,投資人或許還打算將其作為避險投資,以平衡對Uber業務失控的擔憂。在強大對手壓制下的Lyft,是否IPO并非關鍵,如何做大業務,并做點和自身定位相符的戰略級舉措,才是證明自己的關鍵。
來源:證券時報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news/ziben/76323
以上內容轉載自證券時報,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www.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