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大能源企業、車企的發力下,全球氫能和燃料電池電池汽車創新熱度不斷提升,市場應用規模不斷擴大,產業已經初步進入市場導入期。”9月26日,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進華在第四屆國際氫能與燃料電池汽車大會(下稱“FCVC”)全體大會上表示。
隨著氫能與燃料電池汽車產業化的不斷推進,與之相伴隨的投資也持續升溫,甚至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投資熱。根據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的數據顯示,2018年,氫燃料電池產業相關投資及規劃資金超過850億元。
在二級市場,A股中與氫能源相關的上市公司相繼布局燃料電池汽車產業,與此同時,科創板的運行,也為氫能與燃料電池行業的融資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不過,在本屆FCVC上,數位行業專家紛紛指出,氫能與燃料電池汽車的商業化和產業化仍存挑戰。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理事長李駿表示,當前,氫燃料電池汽車在商業化過程中,仍面臨核心技術有待進一步提升、車輛購置和運營成本較高、政策標準仍不完善、企業作用需要充分發揮等一系列瓶頸問題。
低碳可持續發展已成全球共識
全球氣候的變暖,帶來了干旱、洪水、生物多樣性流失等一系列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降低經濟活動的碳強度、發展低碳能源和高效綠色動力系統已經成為全球的普遍共識。而氫能作為多能源傳輸及融合交互的紐帶,成為了未來清潔低碳能源系統的核心之一。
李駿表示,電能和氫能作為能源載體,具有來源多樣化、驅動高效化和運行零排放的特征與優勢,是全球能源技術革命和車用能源轉型的主要方向。燃料電池汽車是氫能和燃料電池技術的關鍵和重點應用領域,也是未來汽車產業低碳化轉型的重要方向。
基于這樣的原因,全球范圍內,歐美日等主要國家和地區已紛紛將氫能和燃料電池技術作為能源技術革命的重要方向和未來能源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已進入系統實施階段。
據悉,在各國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以豐田、本田、現代為代表的部分車企,經過多年的關鍵技術攻關、技術考核驗證和特定用途領域商業化示范,突破了若干重要的燃料電池電堆及整車核心技術,整車性能已能夠達到傳統汽車水平。
數據顯示,截止2018年,全球燃料電池汽車累計銷量已超過12000輛。與此同時,全球氫能供應基礎設施建設步伐逐步加快,已經建成運營近400座加氫站。
從國內范圍來看,我國政府更是高度重視氫能和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發展,在國家科技計劃和產業技術創新工程等項目的支持下,我國已初步形成了從燃料電池電堆、燃料電池系統到燃料電池整車設計集成的自主研發體系能力和小批量生產制造能力。
今年9月,全國政協人資環委在京召開“加快確立氫能國家戰略,切實推進能源生產與消費革命”研討會,進一步強調加快推進我國氫能產業發展,是積極應對氣候變化、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戰略選擇。
截至2018年底,我國累計運行的氫能和燃料電池車超過3000輛,運行的加氫站約30座。
超850億投資資金追捧
“2018年氫燃料電池產業相關投資及規劃資金已超過850億元。”日前,一次公開演講中,來自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的專家曾表示,隨著越來越多地方政府、中國企業加入燃料電池行業,未來將引導越來越多的社會資本以多元方式參與投資制氫、儲氫等整個產業鏈,產業投資將持續升溫。
證券時報·車資本注意到,與氫能與燃料電池相關的產業投資持續發熱,二級市場中,A股板塊從事氫能源相關業務的上市公司紛紛布局了燃料電池汽車產業,與此同時,科創板也成為相關企業進行融資的重要陣地。
例如,科創板氫能第一股億華通,是國內最早一批從事氫燃料電池領域的企業之一,主營業務是氫燃料電池動力系統。
除此以外,整車汽車集團方面,一汽集團、上汽集團、福田汽車、長城汽車也紛紛加速了氫燃料電池汽車的布局。在本屆FCVC上,一汽紅旗、一汽解放、上汽大通、上汽榮威、福田汽車等紛紛攜帶最新技術與氫燃料電池整車一同亮相。
商業化、產業化道路尚存挑戰
事實上,我國對燃料電池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近年來,氫能和燃料電池汽車的關注度再次得到空前的提高,特別是今年3月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要推動充電、加氫等設施建設,為國內氫燃料電池汽車市場再次打開了高速發展的窗口期。
不過,雖然我國的氫能與燃料電池行業發展日趨火熱,但距離真正的商業化和產業化仍然存在距離。多位行業專家指出,雖然目前全球的燃料電池汽車已進入市場化示范階段,但預計還需十年左右的時間才可實現產業化和商業化。
上汽集團副總裁、總工程師祖似杰表示,燃料電池汽車發展到今天,雖然各方面的熱情都很高,但由于氫氣作為能源管理的體系尚未建立,標準法規尚不完善,核心零部件成本過高,基礎設施建設不足等因素,燃料電池汽車仍屬于產業的導入期,實現產業化仍是一個中長期的發展過程。
針對氫能與燃料電池汽車存在的問題和挑戰,李駿給出了幾點建議,他認為,要想提升核心技術、降低車輛購置和運營的成本,突破產業發展瓶頸,首先要加強統籌引領,凝聚行業發展共識,同時還要堅持科技創新驅動和市場應用示范引領“兩條腿走路”的發展思路。
在研發上要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消除“卡脖子”短板,填補產業鏈空白,在此基礎上,穩步開展以最終實現燃料電池汽車商業化應用為目標的試點示范,重點解決氫能技術設施規模化建設及運營的問題,推動現有整車及關鍵零部件技術的產業化落地。
此外,他還指出在推廣應用的過程中,應該更加注重協同效應。事實上,目前已經有部分企業走在了前面,不久前豐田汽車與清華大學建立了聯合研究機構,還分別與福田、中國一汽等在氫能與燃料電池方面展開了合作。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車資本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kol/100074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