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長假剛過,8家中國科技公司被美國商務部列入實體名單的消息成為了媒體頭條。
時值新一輪中美經貿高級別磋商展開之時,再加上網友認知中的「川普禁品,必屬精品」,這 8 家科技公司瞬間成為全國網友深扒的對象。
站在旁邊吃瓜,從來都不是我們的風格。所以我們決定也摻和一把,談一談一家牽扯入此次新「實體名單」風波的新造車勢力——零跑汽車。原因,則是因為它的投資方——大華股份,正是這 8 家公司中的一家。
事實上,早在一年多以前的上海CES上,我們就曾深度報道過零跑汽車,并在文章中判定:
它是在這一輪造車新勢力中的重量級選手——一家放在更長時間段看的長跑好手。
零跑到底有什么能力?在過去一年中又帶來了什么?又為何成為我們重點關注的對象?
今天的深扒,好好聊聊。
零跑汽車官方介紹是這樣寫的:
零跑汽車是一家創新型的智能電動汽車企業,擁有智能電動車完整自主研發能力的整車廠家。由浙江大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及其主要創始人共同投資成立,始終堅持核心技術的自主研發。致力于打造高品質、國際化、具有核心技術能力的全球主流智能電動車品牌。
從這樣的描述來看,零跑汽車的背后,毫無疑問就是從安防起家、目前全球領先的「以視頻為核心的智慧物聯解決方案提供商及運營服務商」——大華股份。
那么,大華為什么會被美國商務部列入「實體名單」?
除了一些上不了臺面的理由,歸根到底還在于隨著計算機、網絡的發展,視頻從模擬時代進入了數字時代,「以視頻為核心」的大華股份正在成為一家以計算機視覺(Computer Vision)為基礎的人工智能公司。
如果說以前大華只是一家安防巨頭,那么它現在正在解決的問題已經變成:貓為什么是貓、你為什么是你、路上東西為什么是自行車而不是汽車、前方物體到底是紅燈還是石頭等等。
這是技術迭代的必然后果,同樣也是商業驅動的結果。
Labeled Faces in the Wild 官方排名
那大華在這方面干得怎樣?
我們來看看國際權威的人臉識別測試集 LFW(Labeled Faces in the Wild)的成績排名。這是全球公認的,在 CV(計算機視覺)領域最具說明力的測試項目。
2016 年,大華提交了自己測試結果,拿到了當年度的全球第一,不僅領先于 Google 、Facebook、百度、騰訊,而且還刷新了 LFW 的記錄。
我們今天再次登錄馬薩諸塞大學的 LFW 官方頁面,發現大華的排名依然處于前列,領先于百度、Face++這些在資本層面甚至媒體層面「被高看一眼」的公司。
從技術層面來看,大華能拿到全球第一,得益于他們的人臉識別技術團隊設計了一個上百層的深度網絡(目前已公開的人臉識別網絡中最深的模型),提出了一種新的度量學習方法,可以使得同一人之間的相似度盡量高,同時約束不同人之間的相似度足夠低。
說白了,就是在技術上具備國際領先的先進性。
但是,這和零跑有什么關系?或者說,零跑汽車能從中獲益?
特斯拉 Autopilot 眼中的世界
先問一個問題,當下高級輔助駕駛系統,或者說 PIlot 系統中,公認做的最好的是哪一家?
沒錯,特斯拉。而特斯拉在「自動駕駛領域」,一直走的都是計算機視覺的技術路線。無論是早期與 Mobileye 的合作,還是 16 年之后徹底使用自己的計算機視覺方案。
而零跑汽車因為脫胎于大華股份,可以說從 15 年成立開始就擁有了海量的視頻數據、領先的度量算法、以及多場景的驗證環境,需要的是根據自動駕駛的特殊場景進行調優。而這一領域,正是未來汽車競爭的必爭之地。
換個角度來看,在這方面,零跑汽車可以說是「開掛」了。朱江明就說過的一句很有意思的話:
「零跑不需要 Mobileye 這樣的集成供應商,我就是做這個起家的?!?/section>
零跑 S01 的傳感器配置
考慮到特斯拉的 Autopilot 1.0 幾乎就是 Mobileye 的方案,這不得不讓人高看一眼零跑汽車,并認為它被「低估」了。
不過,從邏輯上看,我們認為最重要的還是基因。也就是朱江明多次立 Flag 的那句話「零跑是真正的 IT 人造車」。
說自己是「IT 人造車」,這中間有團隊的因素——零跑汽車團隊主要由大華團隊+華為團隊(譬如零跑副總趙剛)+一線傳統汽車研發團隊組成,但更多還在于工程師思維的底子,一種追求 Knowhow 的技術追求。
這樣的工程師思維,會讓零跑汽車在起步期相對較慢,甚至更曲折,但同樣也會讓零跑的資本利用效率顯得更高,在長時間段更有競爭力。
從零跑目前披露的情況來看,一直高舉自研大旗的零跑,不僅自己開發了智能網聯系統、自動駕駛系統,甚至還自己開發了「三電系統」。
譬如,早在 2017 年,零跑就開發出自己的一體化電驅總成 Heracles。用官宣的話來說,它體現了「八合一」的設計理念。
哪八個?首先是「三合一」,驅動電機,電機控制器以及減速器集合為一體。其次,電機控制器又集成了電機控制模塊MCU,整車控制模塊VCU,降壓斬波電源模塊DCDC,交流充電模塊OBC,高壓分線模塊PDU,多了一個“五合一”。
這樣的八合一,不僅讓零跑的電機更輕更小,還擁有更寬更高效的運行范圍,從而可以適應各種復雜路況,尤其在電機低速低負荷工況下能有更高的效率,從而大幅提高車輛在城市工況下的表現,也就是續航里程更多更實。
又譬如,在電池安全領域。零跑也做了不少創新,并申請了自己的專利。從首款車型零跑 S01 來看,這些創新主要有三點:
獨特的單電芯雙極雙保險設計:每個電芯通過鋁絲與匯流排相連,這給每個單電芯獨立保護
PACK高低壓全隔離專利設計:把所有的帶電漏電體都做到了隔離,同時在每個模組之間使用橫梁進行了硬件隔離,確保1-2分鐘的防火隔離時間,并為此申請了專利。
全鋁一體化加強外殼設計:電池箱外殼采用一體化全鋁工藝,箱體總重比同尺寸鈑金箱體減少40%。而且首創的一體化無螺釘模組結構可以保障電池模組內部結構完全無金屬化,還能避免螺釘脫落導致模組內部松動等問題。
對了,還有芯片!早在去年,零跑就發布了國內首款國產的 AI 自動駕駛芯片。與大華共同研發的「凌芯01」,可以做到 2-3 w 5 Tops(萬億次計算每秒)的效能。
官方話術是「依托大華在芯片領域十數年的經驗和積累」,「凌芯01」具備六大優勢:
1.具備AI深度學習能力,隨著時間的增長,芯片會變得“越來越聰明”。
2.算力達到業內領先水準,超過目前市面主流芯片5倍之多。
3.專為汽車自動駕駛研發,定位上更精準清晰,符合自動駕駛的實際場景需求。
4.在需要極強運算的條件下,能夠實現多芯片柔性化組合作戰。
5.成本可控,以更少成本,達到相同甚至更強的性能。
6.采用國產CPU,自主實力,更加安全可控。
實事求是地說,零跑獨立研發智能網聯系統、自動駕駛系統還在我們的預料之中,但同時還包干了「三電系統」甚至自動駕駛芯片,則是我們始料不及的。
第一電動網蔣保信老師曾經問過朱江明兩個問題:
在汽車零部件產業鏈如此成熟的情況下,有必要什么都自己做嗎?
對于一個新創企業而言,自主研發出來的東西質量經得起考驗嗎?
朱江明當時的回答是,蔣保信說得既對也不對。不對之處在于,如果核心零部件不自己做,都用博世和大陸的,那自己造個殼子有什么意思?而對的理由是,自主研發的成熟肯定是需要一個過程,但由于大華曾經走過同樣的路,他們已經有過成功的經驗,所以這個過程也會是很快的。
到底有多快?今天來看,零跑汽車首款量產車型 S01 已經開始交付,后續通過 OTA 升級可達到 Level 2.5 級別自動駕駛能力。零跑更宣稱,在2020年前,無需硬件改動,全系車型可通過軟件升級到 Level 3 級別自動駕駛功能。
連續創業成功給了朱江明極強的自信心,工程師的出身則讓他對道路方向有自己的清晰判斷。作為零跑的靈魂人物,朱江明倔強的背后,是希望保持「匠心精神」的自我認定,是要成為汽車界「華為」的夢想。
但夢想之所以是夢想,就在于實現它是很難的。
雖然從大的方向上來看,汽車慢慢在向電子產品靠攏。但從To G 、To B 業務轉向于面向普通消費者,朱江明和它的零跑都需要時間。
正如我們在去年年底所說的:
長周期的研發、大資金的投入、重營銷的布局對于零跑而言,都是一個個巨大的考驗。
那么,現在呢?
從資本層面來看。
在2019年中國車市出現前所未有的全面下滑、資本市場進入寒冬之時,零跑在今年 7 月,宣布又一輪 3.6 億人民幣的融資到位;再往前數,則是 2018 年 11 月的 A1 輪融資。
當時,零跑汽車對外宣布計劃劃在 2018 年年底前完成 25 億人民幣融資,目前已完成近 20 億人民幣,由上海電氣香港有限公司領投,興證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寧波紅杉捷盛股權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等跟投。
按照目前的官宣,目前零跑汽車總估值約為71.15億元。這對于零跑而言是個好消息。
從交付和網絡布局來看。
零跑 2019 年的計劃是在至少 50 個城市布局零跑銷售渠道,并從今年二季度開始 零跑 S01 380 版本的小批量交付,在今年年底前開始零跑 S01 460 版本的交付。
在這方面,零跑基本也是按計劃進行。6 月 29 日,零跑在杭州濱江零跑中心開啟了自己的批量交付。
截至到目前,零跑汽車的銷售服網絡也基本實現了在全國主流地區的全面覆蓋,在杭州,廣州,成都,天津,常州,南京,鄭州,武漢、南寧等多座城市開設體驗中心和服務中心。
從 2015 年成立到 2019 年年中開始交車,零跑開始了自己的快跑,快跑進入最激烈的戰場。
它能跑出來???
目前,我們尚不清楚,這樣來自美國的「狙擊」,對于大華、對于零跑的未來會有什么影響。但這樣的「狙擊」,卻讓我們更清晰地看到零跑汽車在這一輪汽車變革中的特殊性。
這種特殊性首先來自于國家政策的驅動。不,說的不是新能源汽車的政策,而是中國制造 2025 。
翻看 2025 規劃,大家會發現國家對于制造業在導向上是有目標的。除了實現綠色制造、提升國際競爭力之外,最重要的或者說主線就是促進兩化融合。
什么兩化?工業化與信息化。這包括產品融合和技術融合,也包括業務融合和產業衍生。
具體到電動汽車,就是不能僅僅制造一輛能跑的電動車,而是要將自動駕駛、深度學習、計算機視覺、5G通信等等技術與汽車電子技術結合在一起,催生出全新的產品。
換句話說,電動汽車不是新的賽道,智能電動汽車才是。
而這,正是大華股份、朱江明等大舉進入汽車市場的關鍵推動。
從這個角度看,零跑汽車是「信息技術產業」切入汽車行業的代表之一。甚至在造車新勢力的集群中,零跑也天然在智能網聯、自動駕駛領域有獨特的優勢。
用朱江明的話來說,則是中國IT人過去與歐美、日航企業直面競爭,在全球為 Made in china 證明;未來,則要在汽車電子化進程中,助力中國企業,在世界占據一席之地。
零跑上海車展發布的 C-more
按照零跑的規劃,除了目前正在交付的 S01,明年一季度,零跑還將推出第二款車型,一款對標奔馳 Smart 的五門四座微型車。2020 年的銷量目標則是 5萬輛;其中 S01 是兩萬;微型車要賣三萬臺。
而到了 2020 年底,最遲不超過 2021 年一季度,零跑還會推出上海車展亮相的概念車C-More。朱江明向媒體透露,到 2022 年,零跑將推出四款車型,產銷規模會達到20萬輛,完成自我造血。
回到上一章節最后的問題,零跑能跑出來???關鍵,還是要快!
(完)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電動星球News蟹老板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kol/100632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