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如果你去各大汽車網站試圖通過參數配置表找出一部特斯拉與一部奔馳有什么顯著區別的話,你可能是徒勞的。因為從配置表上看,特斯拉與奔馳真的沒什么本質區別。但事實上,當你真正開過這兩款車的話,你會意識到他們完全不是來自同一個宇宙的產品!
上述現象至少告訴我們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今天,至少是汽車媒體在描述一款車的語言上已經落伍了。接下來真正的問題來了,我們究竟應該用什么樣的語言描述一款車呢?
每一個自認為專業的行業領域,都有這個領域專業的語言。使用這種語言不僅僅是為了顯示自己的專業性,更重要的是為了描述問題簡單而準確。汽車也是一樣,在過去20年的時間里,我們最推崇的專業語言就是產品特征體系(或者說是產品特征目錄,Characteristics),并且建議把它作為OEM跨職能團隊之間最核心的工作語言。但這個認知是建立在汽車產品足夠穩定的基礎之上的,或者說整個行業仍在有序漸變,沒有遭遇行業深度變革的基礎之上的。因為只有這個前提存在,汽車為消費者提供的功能才是足夠穩定的,描述這些功能以及功能背后性能和體驗的語言體系才是穩定的。可如今這個前提不存在了,現有的,大家習以為常的描述語言自然也就失效了,這也就是為什么前面我們說的,當大家查看配置表的時候,你看不出特斯拉有何特別之處。
那么描述一款車真正合適的語言究竟是什么?
正如我此前多篇文章所說,每部車都是一組功能、性能和體驗的組合。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汽車產品的核心功能與內涵相對穩定,所以對汽車的描述可以簡化到圍繞性能和體驗的描述,功能只需要一組相對標準化的配置表就可以表達了。而隨著最近幾年汽車行業新四化運動的不斷加深,汽車本身的內涵和外延發生了很大變化,產品之間的最大差異已經逐漸由近似標準化的配置差異轉化為功能組合的差異以及各種功能解決路徑和適用場景的差異。這意味著我們必須返回問題的源頭,首先從產品需要面對的用戶,以及這些用戶主要的使用場景出發,分析用戶期待這款車解決的主要任務有哪些。然后是描述每部車在解決這些用戶任務時,提供的功能組合是什么,以及這些功能組合的性能和體驗如何。
舉一個例子,假如我們探討的用戶任務是開啟后備箱拿取行李物品。針對這樣一個任務,車輛可能同時存在多種解決問題的功能通道(功能組合)。比如用戶可以通過遙控鑰匙或者手機遙控開啟后備箱,也可以通過后備箱上的按鈕或者一腳踢的感應開啟,又或者通過車內的某個按鈕完成這一操作。當然不同車輛提供的功能組合本身是不同的,有的車多一些,有的車少一些,有的車在進行這種操作時給的邏輯前提復雜一些。比如有些車只有在切入P檔的時候才能打開后備箱,但很多車并沒有這一設定。有些車在后備箱那里或者車內也沒有開啟后備箱的按鈕。
接下來的問題是,上述這么多功能組合同時存在或者部分同時存在的意義是什么?
實際上這與車輛的具體使用場景有關。比如在出發前,駕駛員通常是從外部較遠處向車輛走進,這個時候提供一腳踢后備箱開啟的意義是解放駕駛員的雙手(假設用戶雙手都拿著很多東西的時候,這個操作就會更簡便)。除此之外其實使用車外按鈕或者遙控鑰匙并沒有太大區別,因此很多車為了降低成本就把車外按鈕取消掉了。但問題來了,假設這個場景是在行車途中其中一個乘員下車,開啟后備箱拿行李離開,比如機場送機這樣的場景。如果后面沒有開啟按鈕,車內也沒有這個按鍵,駕駛員就必須一起下車。這個場景在快車、專車上面是經常發生的,而現在很多用在這種場合的產品恰恰犯了上述錯誤,導致實際使用非常不便。
再進一步,我們還可以探討后備箱的開關過程。很多后備箱都提供了電動開啟,但很少有提供電動關閉功能的,為什么?很大原因是擔心關閉過程存在夾傷用戶的風險,但并不意味著這個場景或者需求是不存在的。事實上很多時候駕駛員在主駕位置時,確實有遙控關閉后備箱的需求。為了消除風險,如果我們在后面加一個攝像頭,監控后面時候有人,同時讓后備箱防夾更為敏感,這個問題是可以很好解決的。于是這又出現了新的功能組合需求,以及這些功能的性能和體驗需求。
回到我們開篇的問題,最終描述一款車最合理或者最本質的語言依然是這款車能做什么(提供的功能組合有哪些?)?解決上述任務時的能力如何(每項功能的性能如何?)?以及在完成整個任務時帶給用戶的體驗感受如何(除了好不好用以外,這些功能組合的調教風格以及帶給用戶的感性體驗如何?)?因此我們依然需要從功能、性能和體驗三個維度建立關于汽車的描述語言。
只是在上述具體描述中,隨著功能越來越脫離具體的配置存在,或者說解決同一任務,可以借助的功能組合越來越多樣,因此功能絕不等于配置,我們在描述汽車時,對于功能實現路徑的描述要比這個功能名稱更加關鍵。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SoCar張曉亮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kol/102676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