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國兩會的結束,汽車界代表委員在兩會的提案,開始引起很大的反響。其中,海馬汽車董事長景柱先生的提案,就是呼吁“消除對插混汽車的政策歧視”。考慮到,混動汽車一直以來都與純電動汽車在技術上爭執不下,這就不能不讓業界對混動汽車的前景更加關注。因為,混動汽車的占比依舊明顯,對市場作用也是非常巨大的。同樣,針對新能源汽車究竟走哪條路,其技術的表現,是需要經過時間檢驗的。所以,在純電與混動兩大新能源汽車方向同時擺在市場面前的時候,究竟怎么想、怎么做,確實不能意氣用事。
其實,就新能源汽車的技術爭論問題,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了。不僅在混動與純電上存在爭論,就是動力電池方面,也出現了三元鋰電池與磷酸鐵鋰電池的爭論,這就使眾多專家個自“站隊”的情況下,一時間很難對兩大技術孰優孰劣、孰強孰弱下一個真正的定論!所以,對新技術的爭論,如果僅存于指導實踐的學術層面,才是符合新技術爭鳴的發展規律的,一旦這樣的爭論影響到政策,甚至形成了誰實力更強就能靠技術之外的因素來強行推進的話,就會對新技術的發展出現難以想象的問題!像不久前出現了比亞迪因試驗刀片電池,無形中“得罪”了寧德時代,其后就因為寧德時代的實力更強,從而促使國內直接出臺政策,取消了關于電池的類似試驗,這不能不說有些令人遺憾!
而對于新能源汽車的技術來講,在沒有靠時間來證實誰的技術更強、誰更符合消費者意志的情況下,任何盲目做出引導行業的做法,甚至出現政策歧視的現象,都將是不負責任的體現。特別是,擁有著推進產業政策權利的機構與部門,在這方面就更應該全面考慮市場與競爭的需求、考慮消費者意愿,才是決策新技術方向的關鍵。否則,一旦在新技術層面不斷的改變、或者反復,不僅會對產業結構出現深刻的影響;也會對制造業的整體信心構成打擊,這或許才是最不明智的。
針對產業發展的現實問題,可以說既需要以現有的產業結構發展為基礎、更需要融入不斷發展的新技術,這才能使制造業的整體結構不至于受到影響。別的不說,在混動汽車推出以后,由于混動汽車技術的制造,是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可承上啟下的技術發展模式,更是讓消費者感受到,可以運用不同能源進行消費的全新技術,這就使得混動汽車一經推出,就受到了汽車市場的廣泛重視。而對于汽車實現新技術的發展,更是以減少碳排放、節能環保為發展目標的。這樣不僅會促進市場的發展;同樣也不損害已有的制造業布局,都是對整體制造業有益無害的。所以,面對混動汽車,絕不能簡單的否定,而是需要對這一技術形成應有的促進,并在制造與節能環保、制造與新技術的融合上等多方面不斷地推進,這或許才是混動汽車技術發展的關鍵。
雖然說,純電動汽車在碳排放與節能環保上有著無可替代的優勢,但不可否認,這一制造業技術的形成,是建立在徹底放棄傳統汽車制造技術以及讓消費者更趨單一化消費基礎上的做法。雖然,新技術的發展方向優勢巨大,但不可否認,無論是特斯拉的先進技術拓展、還是其創新能力的了得,都不能夠掩蓋這一汽車企業在制造硬核上的問題存在,如小毛病所形成的諸多問題、電池技術的不完善以及跳躍性技術實施所帶來的細節真空等等,都是對于消費者產生了不小的影響。在這方面,或許特斯拉依靠著先吃梨子的優勢,可以在世界上平躺,也會受到廣泛的重視,但一旦形成大波轟式的同質化制造,這就使新技術的問題一個接一個的出現!
這就如同藝術發展已經到了今天,盡管世界上的各種流派層出不窮,但最正統的還是寫實藝術唱主角,而不是現代派所形成的印象。這是因為,正統藝術是靠不斷的基本功積累而成,而那些從創新上謀求到的新發展路徑,也只能是創造與突破的原始創新者受益,而身后的追隨者,無論是以賺取財富為目的的模仿、還是不愿夯實基礎另辟蹊徑做法,都會使后來者的成功幾率大大減低。所以,在新能源汽車創新方面,縱然就是追隨特斯拉,也有必要遵循大畫家齊白石的見解,那就是“學我者生、像我者死”!
值得一提的是,像特斯拉這樣的發展汽車技術,之所以在美國都少有追隨者取得像馬斯克這樣的業績,一方面是特斯拉所走的捷徑,別人再走就不是真正意義的捷徑;另一方面,是特斯拉很好的將汽車制造與科技、財富、市場很好的結合起來,并尋找到包括政府、精英群體的巨大支持力度。別的不說,他在回收火箭技術上得到美國國防部的大力支持,其投入的費用恐怕是我們難以想象的。有了這些保障,特斯拉雖然出現了年復一年汽車制造的巨大虧損,但仍能夠堅持著不斷的推出新車、不斷的嘗試新發展!從而使其市值得以不斷的攀升。所以,走特斯拉的發展之路本身并沒錯,但如果僅僅是模仿特斯拉,那就是自毀前程!
客觀地講,之所以說新能源汽車需要的是融合能力與細化技術,不僅是為了更好的在國內汽車發展中少走彎路、少些浪費;更在于,新能源汽車的發展目的,是為了謀求產業的進步!如果在新技術的上,能夠使減排與環保得到保證、同時也能不斷滿足消費者對新技術、新消費的需求,這就遠比單純的發展某項高高在上的新技術要好得多。所以,盡管純電汽車好處多多,如果一旦大家都造電動汽車,從而失去了汽車的駕駛感、汽車的多元化制造風格以及汽車精益求精的深化能力,確實是得不償失的!更何況,未來有一大堆新技術正在發展路上等著汽車企業去探索,如氫能源、太陽能源以及不可預知的海水能源等等,均是遠超電動汽車的更好技術。由此不難看出,過于迷信單一的新能源汽車技術,是并不可取的!這或許才是,為什么新能源汽車制造、也需要講“黑貓、白貓”的主要原因......!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凌然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kol/117327
本文由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撰寫,他們為本文的真實性和中立性負責,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第一電動網。本文版權歸原創作者和第一電動網(www.155ck.com)所有,如需轉載需得到雙方授權,同時務必注明來源和作者。
歡迎加入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注冊會員登錄后即可在線投稿,請在會員資料留下QQ、手機、郵箱等聯系方式,便于我們在第一時間與您溝通稿件,如有問題請發送郵件至 content@d1ev.com。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