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并標星電動星球News
每天打卡閱讀
更深刻理解汽車產業變革
————————
出品:電動星球News
作者:胖飛同學
「沒裁人,都是我們自己走,看不到希望。」
「跟我同一波進來的員工都走得差不多了?!?/span>
今天,百度 IDG 事業群的前員工@柯志在與我電話閑聊中說到。他說,在百度工作看不到未來。
恰好也是今天,幾何汽車牽手華為鴻蒙的消息刷遍朋友圈。我們突然想,在這個領域,有兩個重磅玩家,一家是華為,另一家不恰好就是百度嘛。
當華為突飛猛進時,百度的聲音呢?
帶著這個問題,我們展開了系列的訪談。但在訪問完百度和行業內的朋友們后,我們突然想問句,百度的車怎么了?
于是,就有了今天的這篇文章。
需要特別聲明的是,涉及到對百度的批評也好,建議也好,其實都是盲人摸象摸到的一部分,它不代表全部。
不可否認,在汽車業務上,百度依然在努力探索著。但有一些問題,也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他們看到。
一、不存在的鴻蒙 OS
華為上車的信號約摸始于兩年前,也就是 2019 年的年底。
在鴻蒙座艙還沒有完整落地之初,華為率先推出的是名為 Hicar 的互聯產品,類似蘋果的 CarPlay 和百度的 Carlife,本質上就是一種手機的映射方案。
當然,不僅限于手機投屏,華為更多的是希望把汽車和智能硬件串聯起來,這個硬件可以是手機,也可以是智能家居,走得還是 IOT 物聯網的概念。
這個概念其實并不新穎,過去百度 Apollo 想過做過;阿里的 AliOS、騰訊的 Ai in car 同樣也有諸多的嘗試;甚至小米汽車應該也正在做,而且是被很多「米粉」寄予厚望的。
換句話說,只要擁有軟硬件生態的互聯網公司,它們都在想盡辦法讓這些生態跟車靠得更近一點,把汽車編進 IOT 的這張大網里。
但這只是華為「陽謀」的一角,為了把這張網織得更徹底,鴻蒙OS應運而生。這是一套覆蓋手機和車機等多種智能硬件的操作系統,正是通過 OS 的方式,華為對汽車的滲透開始從點變成面。
據不完全統計,幾何已經是第五家確認搭載鴻蒙車機的汽車品牌了。
那么前四家是誰呢?
它們分別是問界、極狐、北京汽車以及阿維塔。其中北京汽車的魔方是唯一的一臺油車,而問界和阿維塔兩個品牌自身和華為又有著密切的聯系。
你會發現,自 2022 年開年以來,鴻蒙上車的勢頭就開始興起,甚至可以這么說,今年是鴻蒙車機的開局大年。
但與這種強烈節奏形成鮮明反差的是:
「直到去年年底我離職,鴻蒙都算不上百度的競爭標的之一?!?/span>
這是@柯志的原話。
作為旁觀者,我們的第一感覺是,百度的戰略嗅覺是遲鈍的,甚至可以說存在著一定的誤判。
但@柯志接下來的一番話讓我震驚:「實際上百度對智能座艙的重視程度很低,一直沒有明確的假想敵,只是曾經有過對標小鵬的想法?!?/strong>
@柯志還說,最近一次讓百度緊張的是去年上海車展極狐&華為的自動駕駛路演,「那時候百度很著急,砸了幾百萬為自己造勢?!?/strong>
在智能座艙這塊,媒體間常常會把百度和阿里系的 AliOS(斑馬智行)、騰訊的 Ai in Car 進行對標,當然還有主機廠主導的 GKUI、DiLink、仙豆、梧桐等。
聊下來,我們才發現,百度似乎沒有把這些對手「當回事」,這可能是戰略上的失誤,也可能是對智艙業務不夠重視。
這給我們的感覺就是,百度在智艙業務上的方向是迷失的。
二、迷失的方向
在今天一系列的訪問中,車聯網業內人士@王吉 向我這樣評價百度的智能座艙:
「東西就一般般了,集成各種生態的東西,并沒有自己的明確且優秀的產品理念,個人覺得像一鍋大雜燴?!?/span>
@王吉還說:「百度的語音還是可以的,屬于行業第一梯隊,但是也沒啥特別突出的優勢。」
但百度的智艙產品真的一點也不能打嗎?我持保留意見。
以百度和福特的合作為例,雙方基于小度 OS 打造的 Sync+ 系統在體驗上是可圈可點的。
誠然,正如@王吉 所說的,在產品上我也很難找出極為鮮明的百度特色,但就使用便利度而言,Sync+ 是一套稱得上「好用」的車機。
簡潔的 UI、順暢的語音交互、絲滑的觸控、豐富夠用的生態,我很難給這套深度定制的小度 OS 挑出毛病。(福特和林肯的車友可以討論一下看法)
所以基于實際經驗來看,我相信百度是有能力做出一套好用的座艙產品的。
可結果并沒有我預期的那么樂觀,2022 年已過去大半,而百度在座艙方面并沒有太多的動靜。
「百度車聯網負責人蘇坦在深圳的團隊被裁了一些人,具體規模未知。」百度內部人士@趙真 向我透露。
@趙真說「這可能和儲瑞松突然接管 IDG 有關,他要砍掉一些“沒用”的業務?!?/strong>
@趙真 口中的裁員很容易讓人聯想起今年年初 IDG 的一次組織架構調整:
據當時晚點 LatePost 的報道:
今年 1 月 19 日,百度智能駕駛事業群組(IDG)下設的百度車聯網事業部組織調整,同時設立 5 個業務組織、3 個平臺組織以及 3 個業務支持中心,均向車聯網事業部總經理蘇坦匯報。
另一則比較大的變動發生在今年的 5 月,據36氪報道:
百度地圖業務已經從百度CTO王海峰旗下剝離,調整至百度IDG(智能智能駕駛)事業群。消息人士透露,百度地圖有十多個子業務, 員工規模近千人,幾乎所有業務都已經劃轉到百度IDG,“甚至設計部門都過來了?!?/span>
這或許印證了@柯志 透露的另一個細節:「座艙產品市場乏力,百度現在打算把地圖業務打包起來賣?!?/strong>
對于此次調整,百度方面的回應是:
百度地圖擁有面向廣大用戶的服務接口和業內領先的高精地圖能力;蘿卜快跑和智能交通可以提供更多智能化服務。此次百度地圖的業務戰略調整,將更好發揮組織資源優勢,支撐百度戰略目標的全面達成。
@柯志說,「百度內部對智艙和智駕業務是不滿意的,這一系列的人事和組織架構調整就能說明問題。」
從外部視角來看,這和百度目前的市占率不理想有著直接的關系。
三、市占率的危機
「百度 Apollo 在宣傳上說有多少多少車企合作,實際上很多品牌只有部分功能上車,搭載百度“全家桶”的品牌并不多。」@趙真 這樣跟我說。
按照前兩年百度官宣的說法,小度OS已經和超過 70 家汽車品牌合作,合作車型 600 款以上。
事實上,據我們查詢,目前深度搭載百度車機的有長城哈弗、奇瑞以及旗下的星途、現代和起亞還有福特和林肯。
雖然各家企業的體量都不小,但從品牌數量上來說并不算多,而且基本都是傳統油車企業。
這個品牌數量可以說被華為用一到兩年的時間就追平了,而華為的客戶多為新勢力企業,加上華為自身的影響力,其合作聲量往往都處在高位。
從目前量產車的表現來看,鴻蒙車機的觀感上簡潔清新、交互流暢順滑,無論是應用豐富程度還是互聯拓展能力都集聚華為多年造手機的經驗積累。
論主觀感受,我們給到鴻蒙的評價是很高的,當然這并不意味著鴻蒙比小度一定就要優秀。
@王吉 作為車聯網資深從業者是這樣評價鴻蒙車機的:「鴻蒙車機版是 PAD 上車,靜態時沒啥問題,但實際行駛中體驗很有問題。」
他對鴻蒙的肯定評價是:「鴻蒙真正的價值是生態的打通,多終端自由流轉,和手機、家庭智能生態打通?!?/strong>
對于前一句里的「很有問題」@王吉沒有再展開說,但我并不質疑他的專業性。一千個人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們尊重每一個人對某一事物的獨立看法。
之所以把華為和百度擺擂作比較,我們只是想說該領域的兩家巨頭當下發展態勢正在開始逐步拉開差異,在 2022 年華為明顯風頭正盛。
而且這里指的不僅是智艙,還有百度引以為傲的智駕。關于智駕的討論我們以后再說,今天就不展開了。
那么,在市場如此的選擇下,百度是時候對華為保持足夠的警惕了,其他公司亦然。
面對智艙和智駕的未來,大家首先要想明白的是「車的明天」,基于汽車的產品脫離了車本身,一切是空談。
四、車的明天
車的明天是什么?新四化早已給出了答案。未來的車一定是智能的、電動的。
在這一點上,華為無疑是搶占了先機,和諸多新能源車廠的合作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它「話題之王」的地位。
智能電動車一直在說「軟件定義汽車」,軟件是什么?粗暴點往淺了說就是車機 OS 和智能駕駛。
而要實現真正意義上「軟件定義汽車」就需要做到實實在在的「軟硬件分離」,這大大考驗著軟件提供方和硬件生產者之間的協同和信任。
車企會輕易把核心數據和接口開放給第三方軟件服務提供商嗎?傳統車企不愿意,新勢力更不愿意。
擺在主機廠面前的選擇很有限,要么有所保留地和供應商合作,要么狠下心來搞自研。
前者對應的模式就是百度當下的合作狀態,也是華為想要賦能更多車企勢必會遇到的難題。
這也才有了兩家公司不約而同地和主機廠深度綁定的案例,百度之前是威馬,現在是重注集度;而華為一頭和長安、寧德成立阿維塔,另一頭則是與賽力斯創下問界之一品牌。
兩家公司的陽謀都顯而易見,那就是培植屬于自己的汽車品牌,另辟蹊徑將自己的軟硬件技術輸出到汽車領域。
從這個層面而言,百度和華為目前還難分勝負,而對于百度而言,決勝的關鍵點就落在了集度這家新造車公司上了。
這里順便也做下預告,下周一集度將在上海舉行媒體活動,屆時有可能將公布智艙和智駕方面的最新動態,我們會第一時間跟大家分享。
(應受訪人要求,受訪人姓名均為化名)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電動星球News蟹老板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kol/181716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
相關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