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祖、發明家、神童、夢想家、特種兵和中國雙星,激光雷達“諸神混戰”,行業瘋狂洗牌。
風云激蕩中,每個人都在親身見證歷史。
2004年,美國發起DARPA挑戰賽,無人車上路,汽車上首次出現激光雷達。
2010年之后,無人車賽道升溫,谷歌、百度、Uber、滴滴先后入局,多家激光雷達公司進場掘金,上演了一場機械式、半固態激光雷達的"神仙斗法"。
如今,海外鼻祖Ibeo破產,Velodyne與Ouster抱團取暖。中國玩家先是贏下長距激光雷達的定點大戰,很快又將戰火引至近距補盲。
冰火兩重天,激光雷達的主場轉移到了中國這邊。
舊日格局搖搖欲墜,漫天烽火中,新王隱現。
專利戰、降價,無人車上幾重斗法
第一批搶先完成車載激光雷達商業化的公司,孕育于那幾屆無人車大賽中。
早在2005年,第二屆美國DARPA挑戰賽上,斯坦福車隊率先祭出四顆Sick單線激光雷達,令人驚艷地首次完成比賽。
這個名為Sick的玩家,正是激光雷達鼻祖ibeo的前母公司。
受此啟蒙,一家做音響起家的公司決定轉型,它就是日后被稱為機械式激光雷達發明家的Velodyne。
Velodyne的機械旋轉式激光雷達,很快出現在DARPA挑戰賽上。
直到2010年,谷歌首次測試無人車時,Velodyne開始綁定大公司,狂飆突進。
同年,那位在2005年驚鴻一瞥的鼻祖Ibeo,拿下奧迪A8的訂單,抱著打造全球首款車載量產激光雷達的決心,與法雷奧一同面向乘用車市場,走向了另一條路。
短短3年后,百度無人駕駛車項目起步,Velodyne再次成為“the chosen one”,一時風頭無兩。
但挑戰者即將登場。
2014年,“夢想家” Quanergy,針對Velodyne的機械式激光雷達成本高、體積大、量產難等弱點,提出概念超前、方案更優的OPA技術路線,成為市面上最受資本追捧的明星,估值一度高達15億美金。
Velodyne也毫不客氣,被叫板后,舉起“專利”大旗回應。
2015年,Velodyne以侵犯自己的US 7,969,558專利為由,將Quanergy上訴至美國法院。
四年漫長拉鋸。最終,美國專利審判與上訴委員會(PTAB)宣布, Velodyne勝訴。雙方這才達成庭外和解。
而就在雙方開打專利戰的同年,Quanergy高管出走,創立了Ouster,號稱是“第一家將高性能 SPAD 和 VCSEL 方法商業化的公司”。
但其實,Ouster早期的產品,同樣繞不開機械式激光雷達的玩法。Velodyne后來騰出手,也對其發起了專利訴訟。不過這都是后話了。
因為Veoldyne真正的對手,是來自中國的東方“雙星”。
速騰聚創(下稱速騰),在2016年發布了16線半固態激光雷達,測量距離超過150米,測量精度小于 2cm,出點數為 320000 點/每秒,水平測角 360°,垂直測角 30°,售價 4.68 萬元。
這個產品直指Velodyne的16線激光雷達,VLP-16。
VLP-16的測量距離為 100 米左右,測量精度小于 3cm,出點數為 300000 點/每秒,水平測角 360°,垂直測角 30°,售價 7999 美元,按當時匯率折合人民幣約5.23萬元。
速騰的性能好于對方,價格卻更便宜。
禾賽科技(下稱禾賽),在2017年推出40線激光雷達Pandar40,探測距離150m,售價3萬美元。
Pandar40劍指Velodyne的32線激光雷達VLP-32,后者的探測距離為100m,售價4萬美元。
——仍然是同樣的策略:性能更好,價格更便宜。
產品之外,兩家中國公司還在服務方面下了“血本”,恰好一拳擊中Velodyne的軟肋。
坊間傳聞,速騰當時不計虧損,實行7天包退換,不滿意就換新,7×24小時服務。禾賽同樣提供7×24小時的全天候服務。
這明顯打在了Velodyne的“七寸”,它的反擊也很快到來。
2018年,Velodyne主動發起價格戰,宣布旗下16線激光雷達面向全球客戶,將價格價格壓到3999美元,降了50%。
次年,在勝訴Quanergy后不久,Velodyne又以同樣理由,在美指控禾賽和速騰專利侵權。而后,被訴的禾賽與速騰又在中國及歐洲相關地區,反向對Velodyne發起專利侵權指控。
刺刀見紅。
最終,禾賽與Velodyne簽訂全球專利交叉許可協議,并向Velodyne支付了約1.6億元訴訟相關的專利許可補償。而速騰,也與Velodyne簽訂了全球專利交叉許可協議。只不過,尚不清楚速騰是否支付給了對方專利許可補償。
值得注意的是,在“發明家”Velodyne忙著與“夢想家”Quanergy以及“中國雙星”速騰、禾賽“神仙斗法”時,Ibeo踏入的那條路上,出現了更多玩家。
成立于2012年的Luminar,其創始人當時年僅25歲,人送“神童”名號。與通過機械式激光雷達主打無人車市場不同,“神童”Luminar走的是半固態路線,主打乘用車市場,并很快獲得豐田、現代等車企投資。
半固態MEMS這條路上,后來還出現了創始人有特種兵背景的Innoviz,憑借一個Demo成為寶馬的御用激光雷達供應商,之后搶下大眾的大額訂單。
埋頭進入乘用車市場的Ibeo,通過Flash技術切入主打中長距激光雷達賽道。Ibeo與法雷奧一同為奧迪A8打造的激光雷達SCALA,在2017年問世。
但很可惜的是,或許是出于安全考量,奧迪A8當時的L3自動駕駛方案并未量產。
這些玩家在無人車上的進展不多,但都有著自己的戰場。
時間來到2020年,海外激光雷達公司迎來高光時刻。
先是Velodyne通過SPAC方式借殼上市,摘下“激光雷達第一股”稱號,緊接著Luminar、Innoviz、Ouster等相繼上市。
這些上市公司,后來市值普遍都超過了10億美金,其中Luminar市值一度高達120億美金。
觥籌交錯,香檳滿杯。這些海外公司頻頻舉杯之時,似乎都沒想過,也許鼻祖會衰退,神童會遲鈍,發明家會失去靈感,夢想家要面對現實。
看似沉默的中國雙星,最后搶盡風頭。
就在Velodyne與禾賽、速騰的專利糾紛結束后不久,速騰在2018年獲得阿里巴巴菜鳥網絡、上汽集團與北汽集團的戰略投資,在低速車和機器人市場,搶下智慧物流平臺菜鳥網絡、高仙機器人、酷哇機器人、行深智能等國內絕大部分機器人客戶。
后來,速騰推出的高線數激光雷達,又陸續與小馬智行、Auto X、圖森未來等公司達成合作。
禾賽則在2018年、2020年先后獲得百度、博世投資。近年,百度的RoboTaxi無人車,搭載的均是禾賽的激光雷達產品。
直到2019年底,Velodyne決定裁撤中國辦事處20余人,不再在中國直接銷售激光雷達。
就這樣,中國雙星聯手將“發明家”Velodyne驅逐出了國門。
“神仙斗法”告一段落。
更大的戰場,“諸神混戰”
無人車公司狂奔幾年后,車企開始進軍自動駕駛——同樣繞不開激光雷達。
面向車企,海外激光雷達公司如“神童”Luminar和“特種兵”Innoviz,很快順利地拿下車企巨頭訂單,勢頭比Velodyne更加兇猛。
舉幾個數據,就能感受到當時對方有多強勁。
Luminar的測試合作伙伴一度多達50家,覆蓋了豐田、戴姆勒、沃爾沃、奧迪、福特等車企。
Innoviz則是與寶馬合作,后來與大眾汽車集團簽署合作協議,獲得對方高達40億美元的訂單。
面對這些對手,中國雙星開始發起又一次進攻。
2020年底,速騰突然宣布重磅戰果,將開始向北美車企(后證實是Lucid Motors)交付車載激光雷達。
不止速騰,一些新的中國激光雷達玩家也開始在戰局中冒頭。
2020年底到2021年初,小鵬P5、北汽極狐阿爾法S HI、蔚來ET7,開始瘋狂爭奪激光雷達全球量產第一車的稱號。
這三家的激光雷達供應商,一家是由大疆孵化的Livox覽沃,一家是華為,最后一家則是圖達通。其他玩家,比如,探維科技、一徑科技等,也日漸活躍。
后浪涌現,但舞臺上的主角,還得是速騰與禾賽。
2021年 1 月,速騰在美國 CES 上首次展出其研發了5年多的MEMS 半固態激光雷達M1的SOP版,并進行實時演示,也就是后來的M1。
同年8月,禾賽發布了自己的半固態激光雷達AT128。
這兩款產品,前者采用二維MEMS芯片掃描方案,后者采用一維轉鏡掃描方案。速騰、禾賽、innoviz采用的均是905nm半導體激光器,而Luminar和圖達通則采用的1550nm光纖激光器。
行業中關于905nm和1550nm誰更好的討論已經有許多。從結果看,905nm路線目前稍勝一籌。
由于它的技術與供應鏈更成熟,可靠性更高,所以很快在定點車型、量產進度上甩開了對手。
據Yole數據統計,2021年全球車載激光雷達市場,法雷奧份額第一,達28%。速騰聚創、大疆、圖達通、華為和禾賽科技份額,分別為10%、7%、3%、3%和3%,國內公司合計達26%。
2022年,中國激光雷達公司的攻勢愈發兇猛。
根據國際頂級金融分析機構S&P Global(標準普爾)2022年調研分析數據顯示,全球激光雷達企業在車載前裝市場已獲得的定點合作汽車企業數量:速騰18家,排名世界第一;華為 10家,排名世界第二;大陸8家,排名第三;禾賽7家,排名第四;大疆覽沃2家,排名第十。
中國遙遙領先。
不僅如此,顯露頹勢的海外玩家還接連曝出問題。
2022年Q1“神童”Luminar虧損加劇,市值腰斬;11月7日,“發明家”Velodyne與Ouster宣布合并;11月8日,夢想家Quanergy也因連續30個交易日市值低于1500萬美元,被要求啟動退市程序。
直到今天,Innoviz的激光雷達產品未見量產交付,Luminar的產品仍只見于上汽飛凡R7。
“鼻祖”Ibeo呢?
Ibeo奧迪A8量產受挫,2020年艱難拿下長城汽車旗下車型定點,卻最終無法力挽狂瀾。今年10月份,量產難、長期資金不足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Ibeo等來的不是量產,而是破產。
至此,海外激光雷達公司“諸神黃昏”,而中國激光雷達公司“新王隱現”。
一個新的時代開始了。
決戰!“雙星”爭輝
視角轉向中國激光雷達戰場,首先展現在眼前的,卻是一幅極其內卷的畫面。
今年11月,速騰與禾賽幾乎同時發布了自家的純固態近距補盲激光雷達產品,速騰E1和禾賽FT120。
禾賽稱FT120已經獲得超百萬臺定點,速騰則毫不客氣地曬出視場角、探測距離等核心指標,宣布E1更勝一籌。
其實,要比較誰更勝一籌,有一個核心維度可供參考,那就是芯片。
因為,全固態激光雷達的核心壁壘之一是接收芯片。既要看能不能早布局,還要看能不能把核心芯片給做出來。
一位資深激光雷達行業觀察人士告訴我們,“現在的一些產品的接收芯片其實是SPAD(Single Photon Avalanche Diode,單光子雪崩二極管),工藝類似早年的CCD相機。發射、接收環節中最關鍵的技術,都不是一些小廠能掌握的?!?/p>
在技術、產品之外,速騰與禾賽也在圍繞測試驗證、車規級標準、定點、量產和投資人陣容等環節大秀肌肉。
一方面,速騰的中長距的M1激光雷達,一舉拿下超過50款車型共計超過千萬臺的定點訂單,包括比亞迪、上汽、吉利、一汽、北汽、長城、奇瑞、小鵬等十數個頭部車企,覆蓋轎車、SUV、轎跑、超跑和重卡等不同車型。
禾賽也宣布,中長距激光雷達AT128已經獲得了數百萬定點,合作車企包括集度、高合、路特斯、理想、愛馳和長安,并且已經實現月交付破萬臺。
海量的定點訂單,幾乎都來自中國車企,可見中國市場對激光雷達的接受度之高。這個每年汽車銷量高達2600萬臺的市場,是孕育激光雷達企業最肥沃的土地。
截至目前,速騰的產業投資人中,已經涵蓋阿里菜鳥、比亞迪、北汽、德賽西威、廣汽、吉利、上汽、小米、立訊和宇通等一眾產業巨頭。
而禾賽的產業投資人中,也涵蓋了百度、小米、博世和美團等。
另一方面,速騰建立了目前行業中唯一獲得CNAS認證的車載激光雷達實驗室??梢詫Σ煌a品、不同車企,進行不同體系、多輪次的嚴苛測試。
同時,兩家還在爭當標準制定的牽頭機構,影響激光雷達的多項車規級標準的走向。禾賽牽頭了《車載激光雷達性能要求及試驗方法》標準,速騰則牽頭《MEMS型車載激光雷達》標準。
工廠方面,速騰選擇三種量產模式一起上,自建產線 + 與立訊成立合資企業立騰 + 全球第三代工企業捷普合作,打造了“三位一體”智能制造集群,一期投資超10億元,廠房面積超5.5萬平方米,先后搭建近20條自動化產線,投入超1000臺機器人,年產量百萬級,目前已進入大規模量產。
禾賽則堅定地采取自建工廠的模式,斥資 2 億美元在上海嘉定建立了一座占地6萬平的「麥克斯韋」智造中心,年產能百萬級,預計2023年建成。
“新王”隱現
中國企業的這種內卷,對海外企業形成了巨大的壓迫感。
強者恒強,可以從下面這張表中感受一二。
可以看到,“二八法則”已經開始產生作用,“雪球”早就轟然滾起,在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在全球政策支持力度最高的市場,中國,正在為自己的東方新星構建起寬闊而深邃的“護城河”。
全球激光雷達行業將進入類似動力電池的行業格局,在中國市場勝出的企業,將在全球市場競爭坐穩頭把交椅。
誰會是激光雷達行業新的王,速騰還是禾賽?又或者是某個還未展露實力的黑馬?總之,它必然會在中國這片土地上。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HiEV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kol/189253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