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年,業界都在關注傳統汽車制造商和Tier 1零部件巨頭的新四化轉型。都說“大象席地而坐”、“大象轉身難”,但那些嗅覺敏銳、決策果敢的供應商巨鱷,已率先完成傳統零部件制造商到科技公司的轉變。
轉型的速度和時機固然重要,但戰略與方法論才是大家最為關心的話題。在這一領域,大陸集團是頭部供應商主動求變、成功搶灘新四化的一個主角,將“未來出行”作為產品開發重要聚焦點,集團已邁出轉型突圍的關鍵一步。
2023上海車展期間,大陸集團以“未來出行,即刻啟程”為主題,展示了智能、安全和可持續的最新解決方案。值得一提的是,這也是大陸集團最大規模組織架構調整后(汽車、輪胎和康迪泰克三大子集團),第一次參展中國A類國際車展。
車展期間,《NE時代》有幸參與了大陸集團安全與動態控制事業群的交流會,與安全與動態控制事業群全球總裁Matthias Matic先生、安全與動態控制事業群中國區副總裁張曉敏女士進行了深度交流。
作為最早進入中國市場,目前中國區銷售額最高的事業群,大陸集團安全與動態控制事業群是一面鏡子,折射出這家老牌制造商在新與舊、快與慢之間的成功切換,也折射出集團創新與守成的戰略智慧。
中國市場很重要
信息高度密集的車展媒體日,筆者參加了零部件展館的多個發布會。和大多數頭部零部件供應商一樣,無論是媒體日上午的發布會,還是下午的小范圍高層交流,大陸集團也反復強調了中國市場的重要。安全與動態控制事業群深耕中國近30年,目前在中國已擁有9家生產基地,6個研發基地。
其中,長春技術中心是在華技術基地里規模較大的一個,主要關注被動安全方面,不僅支持中國市場,也支持整個亞洲市場。在Matthias Matic先生看來,中國在全球業務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大陸集團也希望能充分利用長春在被動安全領域工程方面的優勢,來支持整個中國乃至整個亞洲市場。
汽車安全領域,大陸集團在全球有多個研發中心,如何分工和協作,對于該集團的研發非常重要。
Matthias Matic先生告訴《NE時代》,一項關鍵技術不會開發很多次,集團需要有全球技術網絡或者研發網絡相互協調,相互分工,相互合作。因此,大陸集團有非常重要的全球網絡,對于任何一項技術,在一個基地研發后,能夠利用全球研發網絡進行分享。
大陸集團安全與動態控制事業群全球總裁Matthias Matic先生
兩年前,大陸集團在重慶設立了中國軟件與系統研發中心,服務于本土市場與客戶。對于這些現有的研發中心,大陸集團也預留了一定的空間,未來可以進一步擴大。無論是上海、長春,還是重慶研發中心,未來都不排除擴大產能、加碼研發投入的可能性。
研發固然重要,市場需求也是大陸集團非常關心的。
提及大陸集團如何看待中國主機廠對于安全方面的需求,Matthias Matic先生與張曉敏女士告訴《NE時代》,有些領域的確是中國主機廠商的需求更多一些。從車展上,整個業界也能看到中國市場的變化有多大,這里充滿機會,也有挑戰。
Matthias Matic先生聊到,所有廠商都希望能夠先人一步,領先一步,很多都集中于展示汽車內飾、顯示屏等。中國主機廠商在安全方面也有需求,并且基本上與國際上其他地區需求持平。
大陸集團安全與動態控制事業群中國區副總裁張曉敏女士
張曉敏女士透露,安全與動態控制事業群一直和中國主要主機廠商保持密切的溝通,大家也意識到車輛的安全性非常重要,無論是傳統燃油時代,或是電氣化時代。“現階段,大陸集團開始為客戶引入采用線控技術的未來制動系統FBS:逐步從液壓濕式進化至半干式,直至完全干式線控制動系統。希望能通過這些新技術和新產品的升級迭代,幫助中國主機廠進一步提升車輛安全性。”
在她看來,大陸集團是非常獨特的供應商,硬件方面有很多年的優勢(特別是制動系統),軟件方面也有很多經驗,且能將軟件和硬件層面的優勢集合起來。
張曉敏女士非常看好安全與動態控制事業群未來的發展。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政府也在積極推動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的發展,這將為大陸集團等零部件公司提供更加廣闊的市場空間和發展機遇。在中國市場業務方面,大陸集團安全與動態事業群2022年的銷售收入持續保持增長,增幅超過業界平均水平。
硬件軟件,都在重塑
Matthias Matic先生在底盤領域擁有30年的工作經驗,同時也是液壓與制動方面的技術專家。在此次車展現場,他和我們聊到制動技術和動態控制技術領域的行業變化,以及大陸集團分步驟、漸進式的戰略轉型路線。
在他看來,從傳統制動系統慢慢轉向全電動制動系統,這是未來的發展方向。除了制動系統逐漸過度到動態控制系統,未來的趨勢,極有可能是將制動、駕駛、空氣懸掛等一系列功能集成變成系統化,大陸集團希望在整個變革當中,支持生態系統每一步的發展。
“我們必須因地制宜。”
Matthias Matic先生告訴《NE時代》,作為一家全球企業,大陸集團需要在整個過程當中支持各個不同汽車廠商。各個主機廠變革速度有快有慢,有的比較緩慢,有的非常迅猛,大陸集團要做的,是能為每一類型的客戶提供支持,這也意味著,需要根據不同的情況,制定明確的路線圖。“從現在的制動系統逐漸發展到全電氣化制動系統,再到未來動態控制系統,能夠將各個不同功能集成在一起。”
面向未來出行的液壓制動系統
此次上海車展,對大陸集團非常重要。
這是疫情徹底放開之后的第一次大型車展。大陸集團的德國總部及中國區都格外重視此次活動。Matthias Matic先生告訴我們,在上海汽車展上,他與同事們看到了很多新的發展趨勢,也看到中國在許多領域都處于領先的地位。
對于安全與動態控制事業群而言,大陸集團非常關注行業的兩大趨勢——一個是電氣化,另一個是自動化。這意味著,汽車架構已經發生重大的改變,也意味著集團有很多新的機遇可以把握,推出新的產品,運用最新的技術。
交流前,大陸集團展臺的技術工程師們向媒體介紹了集團最新的硬核技術,從汽車架構與車聯網、智能出行、用戶體驗、安全與動態控制再到自動駕駛,汽車子集團的所有事業群以及輪胎、康迪泰克子集團都有涉及。
我們也發現,大陸集團此次展出的大部分是硬件產品,其中也集成了不少軟件,這也符合該集團擁抱“軟件定義汽車”的戰略方向。
在大陸集團看來,未來硬件和軟件都會進行模塊化的處理和模塊化生產,但目前集團的軟件業務還在迅速爬坡。所以,此次上海車展參展的大部分是較為成熟的硬件產品。Matthias Matic先生也透露,現在大陸集團生產的產品當中,約40%都是和軟件相關的,所有的硬件、執行器、傳感器都是需要靠軟件連接的。雖然目前軟件比例只占到40%,但未來占比還會進一步增加,集團需要更多關注動態控制,把所有硬件設備連接在一起。
“安全絕不妥協”
聊完技術與產品優勢,Matthias Matic先生與張曉敏女士也提及了安全與動態控制事業群的愿景。
其中,安全是重中之重。
Matthias Matic先生告訴《NE時代》,安全方面的產品,安全是絕不允許妥協的,大陸集團必須做到百分之百安全可靠。“這與顯示器等功能不同,可以開,可以關。對于安全產品來說,比如安全氣囊,我們必須做到百分之百安全可靠,不能有任何閃失。”
用于電動汽車的傳感器
聊到安全,現場媒體提到了新能源汽車的起火事件,當下的電動車百花齊放,但伴隨而來的一系列安全隱患,也成了業界普遍關注的焦點。
在Matthias Matic先生看來,目前電動車的起火事件,大部分原因是動力電池的熱失控,而熱失控的原因,一部分是由于外力因素,另一部分原因是電池的輸出異常。
“今天,我們在現場展示了兩個產品,一個是電流傳感器模塊,主要是檢測電池的溫度,防止電池出現過熱,或者出現一些非正常的情況。另外一個是電池碰撞檢測系統,可用于檢測動力電池的損壞,避免因短路引起火災。”
Matthias Matic先生認為,這兩個產品的展示讓更多人看到大陸集團在安全領域的最新進展,也給了集團很大的信息,安全方面還有很多新技術和新機遇可以把握,特別是在中國市場。
中央動態控制系統包括前軸空氣彈簧+空氣供給系統+MK C2
從內燃機轉向新能源車的過程當中,有很多新的技術在不斷涌現。大陸集團也在不斷開發新的技術,適應電氣化趨勢,車展展示的兩個產品只是龐大產品矩陣的一部分。
伴隨著汽車智能化轉型,線控技術越來越成為自動駕駛實現的前提條件。目前,線控轉向相對容易一些,線控制動還有很大的挑戰。
大陸集團在車展現場展出了第二代電子制動系統,在介紹這一全新技術產品之時,Matthias Matic先生和張曉敏女士也聊到集團在線控領域的布局。
據悉,大陸集團在2016年推出了第一代線控技術,又在2022年推出了第二代線控技術。在大陸集團看來,線控是推動自動駕駛的前提,重要性不言而喻。相比第一代產品來說,新產品系統更加緊湊,很多功能可以融合在一個單元當中。
當然,第二代系統有了更多冗余設計,如果出現系統宕機的情況會有更多備份保護。
“更緊湊,更輕量化,更靈活,能夠滿足不同車型,這是第二代產品的主要優勢。一句話來概括,就是體積更小更節能,功能性更強,支持高級別自動駕駛和泊車。“
Matthias Matic先生透露,新一代產品2022年已在全球市場率先推出,預計2024年將在中國市場推出。與此同時,大陸集團還將在未來幾年陸續發布安全與動態控制領域相關的新產品。作為搶灘新四化大潮的一部分,這些將為公司的轉型構筑更堅固的護城河。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NE時代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kol/201347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