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德新 編輯 | 王博
外媒Business Insider近日爆出一則重磅消息:大眾汽車集團CEO Oliver Blume(奧博穆)有意裁掉旗下軟件組織CARIAD的整個董事會。其影響的高層包括,CARIAD CEO Dirk Hilgenberg、CTO Lynn Longo,以及CFO、CPO等人。
據稱,大眾的管理層已經通知了CARIAD高層,正式的人事消息將可能在5月10日柏林舉行的年度股東大會上公布。
如果上述調整屬實,從外界看,CARIAD的人事變動是非常突發的。
在4月底,包括CARIAD CEO Hilgenberg在內的高層剛剛結束了為期2周的中國之旅。他們造訪了上海車展,試駕了一些國內的競品車,以及和中國團隊討論了戰略、產品、流程等多方面的計劃。
從一些公開的以及供應商的日程上,我們還可以看到CARIAD高層在未來兩周內的部分行程,一些計劃可能要被打亂。
CARIAD CEO Dirk Hilgenberg
Business Insider將上述的人事調整歸因于CARIAD對集團多品牌的軟件交付不力。
大眾汽車集團發言人回應稱:「我們目前正深入研討CARIAD所面臨的情況及相關項目進程,并已在軟件架構布局周期等方面達成相關決議,但可能產生的人事變動并不在當前的討論范圍內。」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無論上述高層調整如何落地,CARIAD仍然是大眾最重要的軟件組織,以及,CARIAD確實要加快交付的腳步了。
如果結合兩個時間點,你可能對CARIAD此時做大調整不那么驚訝:3月27日大眾發布了2022年度財務報告,5月10日大眾將召開年度股東大會。
大眾汽車集團的財報顯示:
2022年CARIAD實現營收7.96億歐元;
同年CARIAD的經營虧損是20.68億歐元,如果算上2021年,CARIAD兩年累計虧損33.95億歐元;
2021年CARIAD總人數4500人,2022年達到5500人(不是網傳的1萬人)。
大眾汽車集團去年的總營收是2792億歐元,這樣看CARIAD年虧20億歐元不算很高。
但對比一下,國內新勢力蔚來2022年虧損144.37億元,小鵬虧損91.4億元,5000人的CARIAD虧的錢比整個蔚來還多。
另外,大眾去年的經營利潤是221億歐元,CARIAD的虧損能占到整個集團利潤的近10%。這在一個成熟的車企體系內其壓力可想而知。
經營數字只是表象,CARIAD真正的壓力來自交付。
CARIAD的核心業務「E3架構」的負責人 Alexis Trolin講過一個故事,談到了CARIAD是怎么來的:
多年以前,大眾汽車集團的老大們坐下來討論集團旗下多個品牌的汽車架構,發現12個品牌都有自己獨立的架構和產品偏好,沒有協同效應。這種協同不僅是針對整車的平臺架構(MEB等),未來硬件、軟件以及云的協同也會越來越重要,所以就有了CARIAD來整合這個工作。
CARIAD最重要的業務就是整合車輛的電子與軟件架構。大眾叫做端到端的電子架構(end-to-end electronic architecture,簡稱「E3」)。E3并不是傳統的電子電氣架構,而是包含了電子電氣的硬件,也包含了軟件以及上層的應用,所以叫端到端。
跑在E3上所有底層軟件的集合叫做VW.OS,E3和VW.OS再連接到大眾的云服務VW.AC(Automotive Cloud)。
「E3 + VW.OS + VW.AC」就是CARIAD最重要的產品組合,其他像車載信息娛樂系統、輔助駕駛、出行服務都是跑在這些基礎上的應用。
Alexis Trolin談大眾未來的電子架構
E3的交付分為3個階段:
E3 1.1,這部分已經基于MEB平臺,在大眾ID.3、ID.4上量產了;
E3 2.0,基于SSP平臺,實現集團各品牌真正統一的架構,從2025年開始最早在奧迪Artemis上推出。
現在看E3的這3個交付節點,都出現了問題:
大眾的ID系列最初因為軟件問題推遲交付,交付之后車機死機等故障非常常見,ID的車機體驗要大幅落后于同時期中國市場的競品;
E3 1.2將搭載在保時捷Macan EV、奧迪純電車型上,據外媒報道Macan已因軟件問題推遲到2024年上市,同樣受到影響的可能還包括Cayman、Cayenne等;
外媒報道,E3 2.0的量產時間推遲至2029年。
所以在寫給股東的年度公開信里,大眾汽車集團CEO Oliver Blume談到了幾個舉措:
定位在軟件端最有價值的核心競爭力,然后再其他領域在市場上尋求成熟方案合作,保證進度和質量;
重新修訂軟件交付的時間表,梳理CARIAD與各個品牌合作的流程與界面。
Blume的結語也表明了高層的意志:CARIAD應該也一定能交貨(CARIAD should, and will, deliver)。
這句話我們理解大概和蔚來李斌近來放大狠話是一個意思(如果接下來蔚來的銷量一直不過萬,我和力洪就該去找工作了)。
CARIAD對全球高層的調整,我們更關心它會如何進一步影響其在中國的業務和合作。
從歷史上來說,CARIAD中國與全球的關系相對獨立。
CARIAD中國子公司的前身是逸駕智能(目前已更名為大眾酷翼),也就是前大眾汽車集團高管蘇偉銘還在任時組建的Mobility Asia。Mobility Asia成立的時間甚至早于CARIAD的前身Car.Software。
加上CARIAD成立后不久就遇到了疫情,Dirk Hilgenberg也提到這次上海車展期間是他第一次作為CARIAD CEO來國內。
作為大眾在全球最重要的戰略市場,中國地區的銷量占到大眾全球的約1/3。CARIAD中國的團隊規模增長要快于全球團隊。
2022年,CARIAD全球從4500人增長到了5500人,中國團隊到2022年底大概是800人,預計到2023年底擴展到1200人,CARIAD今年將在北京、上海、合肥、成都、杭州在內建一個分布式的研發網絡。
在研發項目上,CARIAD中國會在車機座艙領域最先交貨。
今年下半年在ID.AERO上,會搭載一套由CARIAD中國團隊開發的人機交互系統。我們跟CARIAD中國的團隊也交流過,由于國內軟件生態和準入的原因,其在中國的車機軟件應用生態會相對獨立于全球市場;
智能駕駛領域,CARIAD中國團隊參與開發的L2+輔助駕駛系統將最早在保時捷和奧迪上量產,預計2024年推向市場。
在智駕和智艙上,CARIAD在國內建立了廣泛的合作,華為大疆等巨頭悉數在列,并且先后與地平線和中科創達成立了兩家合資公司。
與地平線的合資合作,將開發一款集成多功能/多域的SoC。自動駕駛芯片和智能座艙硬件也在規劃中,計劃在2025年或2026年將有全新的本土研發引擎。
「在中國市場,速度至關重要。」CARIAD中國CEO 常青在之前媒體采 訪時表示,「過去三年才做一次車型改款,現在一年要三次或者更多軟件功能迭代。中國消費者的需求瞬息萬變,汽車公司必須給到及時反饋。」
而速度,也是時下CARIAD最緊缺的。
關于全球最大車企的軟件組織將如何調整,CARIAD人事變動將如何影響它龐大的產品線和供應鏈,HiEV將持續報道。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HiEV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kol/201978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