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新能源市場正在風口,曾經(jīng)的大佬大眾集團卻喝起了“西北風”,紅利基本沒有吃到,燃油車銷量又開始遞減,一場自救正在開始。
捷達和零跑,大眾和小鵬,奧迪和智己,從低端到高端,可謂是整整齊齊。
如果說前兩者還算是門當戶對,那么,奧迪投靠智己,就有點委曲求全了。
這難道真的是奧迪的“困獸之斗”了嗎?結局是美好的嗎?
這幾個問題,為你解答清楚。
01
奧迪在中國市場到底有多窘迫?
其實,奧迪在中國電動汽車市場上已經(jīng)無法跟上步伐了。
在過去幾個月里,奧迪不得不將市場份額讓渡給特斯拉和其他的中國對手。
從目前銷量也可以看出,目前奧迪總共有四款純電車型在售,根據(jù)今年上半年的銷量數(shù)據(jù)Q4 e-tron累計銷量為8982輛,是品牌賣得最好的純電車型,但每月區(qū)區(qū)近1500輛銷量,實在無法和燃油車相提并論。
而Q5 e-tron、e-tron、Q2 e-tron的累積銷量分別為2119輛、229輛和98輛。
這樣的數(shù)據(jù),實在讓奧迪有些掛不住臉了。
02
為何一下子就掉隊了?
這或許不僅僅是奧迪產(chǎn)品的困難,而是整個集團。
連德國媒體都知道,基于MEB模塊化平臺打造的奧迪純電汽車,對中國客戶來說聯(lián)網(wǎng)性不佳、充電速度慢、功率很低。
但從目前來看,MEB平臺的問題解決方案遲遲無法推出。
豪華的PPE平臺似乎并不能完全解決這個問題,而升級的SSP平臺上市時間一拖再拖。
但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如果要短期內快速扭轉中國市場份額流失的尷尬,找合作在所難免,哪怕是高傲的奧迪。
03
為何是智己?到底是怎么樣的合作模式?
還是那句話,合作講究一個門當戶對。
但國內自主品牌能配得上奧迪這樣豪華品牌身份的,著實不多。
而智己能夠脫引而出,無非是借助了上汽奧迪已經(jīng)合作的便利,可以省下談判流程上的時間。
當然,這其中也暗示了,奧迪是認可智己的相關技術的。
根據(jù)內部人士的消息,此次奧迪算是完全放低姿態(tài)。
從底盤、三電到平臺,完全由智己負責,就連造型設計也已經(jīng)放手。
換而言之,這將是一款掛著奧迪標、原汁原味的智己。
并且,最后的生產(chǎn)將由上汽大眾的二廠進行,就連制造端也搞定了。
可見,此次合作,奧迪更看重的是速度。
04
合作了銷量就會扭轉直上嗎?
其實這個問題還有一個問法,就是掛著奧迪標的換殼智己是否會被市場認可?
我們不吹不黑地說,目前智己每個月的銷量將將兩千左右,證明其市場的認可度并不高。
這里還要分兩方面來講,當宣布奧迪和智己合作后,加上上汽一如既往的有效營銷,對智己的口碑和影響力的擴大會很有利,或許這能夠轉換其相對更高的銷量數(shù)據(jù)。
從奧迪這一方而言,哪怕智己的影響力借此機會提高,但對于自身的市場份額的改觀或許不會太明顯。
以此前“換殼大眾途昂”的奧迪Q6就是很好的例子,月銷量始終在200多輛至300多輛反復,這絕對不是奧迪想要的結果。
而途昂雖是大眾品牌的產(chǎn)品,但價格也在30萬級別,如果換成30萬的自主品牌智己,效果會更好嗎?
我覺得,信心不足。
結束語
可以推測奧迪當前的策略是,如何度過SSP平臺推出之前的這段過渡時期,盡可能最大程度地去保證市場份額不能出現(xiàn)大幅度下滑。
MEB肯定是靠不住了,為今之計,也只有“死馬當活馬醫(yī)”了。
即便如此,我們可以預判,對奧迪而言,其市場表現(xiàn)氣色不會太大,但對于智己,無論是從技術、營銷等宣傳,絕對是有利的。
來源:第一電動網(wǎng)
作者:西游社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kol/207820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lián)網(wǎng),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