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成都車展上,混動車型再次成為了主角之一,許多中國品牌和合資品牌都帶來了自己的混動新品,透露出一個信號:混動將泛化到每一個汽車品類。比如長城汽車就攜新能源家族全系產品亮相車展,這其中最顯眼的莫過于搭載了全新Hi4的哈弗猛龍和搭載了Hi4-T的坦克400。
圖表 1 哈弗猛龍首秀
圖表 2 坦克400 Hi4-T開啟預售
這一現象背后的驅動力我覺得不僅是持續居高不下的高油價,更是因為現在的消費者對于混動技術和產品愈發認可了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很多朋友都在關注長城Hi4的問題,所以今天我試圖結合我的理解來聊一聊。
確實,消費者在選購新能源汽車的過程當中,對于純電動汽車比較好理解,反正也沒有內燃機,只要抓住續航、配置等重點就行。
但對于插電混動車型,許多人很容易一頭霧水,因為最近幾年插混技術全面開花,主流的自主品牌都有自家的技術路線,難免有點眼花繚亂。
不可否認,比亞迪最先邁出腳步,但從整個行業來看,我們也應該看到,其它自主品牌的解決方案也各有特色,長城汽車全新Hi4就是其中之一。
圖表 3 Hi4結構示意圖
1、為什么這幾年插電混動技術會全面興起?
插電混動車型這幾年全面興起的主要原因,還是國家多年的扶持。
國內的新能源產業鏈逐漸完善,消費者在使用混動車的過程中也嘗到了甜頭,短途可以完全用電,大幅降低使用成本,使用體驗也遠超燃油車;長途可以用油,無需擔心里程焦慮。
此外,今時今日的自主品牌混動技術,即便是饋電狀態的油耗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政策和市場的發展,讓混動車大受歡迎。
圖表 4 Hi4結構示意圖
從技術角度來說,有一個很大的機遇就是:DHT混動技術的專利已經到期,自主品牌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進行創新。
相信許多人都知道,在燃油車時代,AT和CVT核心材料和技術以及專利都被大廠握在手里,采埃孚和愛信等大廠卡死了自主品牌向上的突破口。
DHT混動變速箱的出現,將之前的種種限制扔進了“太平洋”,是自主品牌向新能源轉型的利器。
目前市場主流的混動技術有長城Hi4、比亞迪DM-i、吉利雷神混動、奇瑞鯤鵬電混、廣汽鉅浪等等。
聽上去很復雜是不是?
實際上,簡單來理解的話,各家的區別主要在于直驅擋位數不同,還有雙電機的位置分布不同。
但這其中除了長城汽車的Hi4主打四驅以外,其他都是前驅為主,要實現四驅,必須再加一個電機。
圖表 5 哈弗梟龍MAX
2、長城的Hi4技術有哪些特點?
為了更好地說明長城Hi4的特點,我想還是先給大家普及混動技術中常見的P1、P2、P3、P4這些電機的具體含義。
P是position,代表了電機的安裝位置。
P1電機在發動機后,離合器前,和曲軸剛性連接。
P2電機在離合器之后,變速箱之前。
如果電機被放置在變速箱內部,就是P2.5電機。
P3電機在變速箱之后。
P4電機在后軸上。
如果不太好理解的話,可以看下面這個圖。
圖表 6 混動機構電機位置示意圖
市面上絕大多數基于雙電機DHT混動技術的四驅SUV,都是P1+P3+P4的構型。
也就是說想要實現四驅功能,必須要有3個電機。
性能確實上來了,但是后軸多了一個電機不僅提高了成本,也增加了重量,售價不菲。
例如某自主品牌插混四驅版本售價就高達29萬多。
長城汽車Hi4是P2+P4構型,工程師腦洞大開地將雙電機結構的主驅動電機放置在了后軸,只用2個電機就做到了四驅功能。
簡而言之,長城汽車就是用巧妙的結構創新實現了性能和成本的平衡,電機數量沒有增加,成本得到了控制。
圖表 7 Hi4硬件架構圖
長城汽車一直以來專注于SUV市場,而SUV天生更重、通過性更好,對于四驅的需求度更高。
這是長城開發這套系統的初衷,具體來說,Hi4前軸和后軸都有動力源。
前軸集成了高熱效率的混動專用發動機、兩檔變速箱和P2電機。
先來簡單看下參數:
發動機有1.5L(功率85kW,扭矩140N·m)和1.5T(功率120kW,扭矩240N·m)兩種型號,前者偏重經濟性,后者強調性能。
再看前軸的P2電機,功率是70kW,扭矩100N·m。
后軸上的P4電機,最大功率150kW,最大扭矩350N·m,總成工況效率≥88.6%。
Hi4智能四驅電混技術可實現多種動力組合,系統功率可達220kW-350kW,能覆蓋各種級別的車型。
圖表 8 Hi4前后橋動力源
在燃油車時代,機械四驅往往十分笨重,而且會增加車輛的能耗。
長城的Hi4四驅不但結構簡潔,還有9種行駛模式,這也是目前唯一能在前驅、后驅和四驅中進行無縫切換的四驅技術,坦白講,在這個技術量產之前,我是很有顧慮的,然而在實際體驗過之后,我的顧慮煙消云散。
以常見的市區工況來說,正常行駛時Hi4能在純電兩驅、串聯模式、1擋直驅之間自動切換,保證低能耗。
遇到超車等大馬力請求,Hi4又能在1擋直驅和純電四驅之間切換。
高速正常行駛時,Hi4可以使用2擋直驅降低發動機轉速,遇到高負載系統會在并聯兩驅和并聯四驅智能切換。
模式更多意味著長城的Hi4能適應的場景也就越多,比同價位車型的上限更高,能面對更復雜的工況。
圖表 9 Hi4的9種工況示意圖
因為工程師的巧思,長城Hi4不僅實現了四驅功能,前后軸配重也更合理。
由于車輛的前軸和后軸都有動力,而且還涉及到了發動機直驅和電機驅動之間的轉換,而為了更好地發揮Hi4的潛力,長城還專門配套了iTVC智能扭矩矢量控制系統。
這個系統通過分析車輛的狀態和實際路況,實時對前后軸的扭矩作出最佳分配。如此一來,在日常過彎或者輕度越野的過程中,iTVC可以有效的避免失控和打滑。
要知道,這是基于四驅系統的扭矩控制,相比于兩驅車無論是在操控性還是安全性上都更有優勢。
圖表 10 Hi4的iTVC智能扭矩矢量控制系統
由于長城汽車旗下車型布局很廣泛,不同等級的車型對四驅系統的要求也不盡相同。
所以,除了大規模推廣的Hi4之外,長城還有一套Hi4-T的四驅系統。
Hi4-T基于縱置并聯混動架構,電機直接集成在傳統變速箱內部,屬于傳統機械結構式的智能四驅系統,主要用于長城的硬派越野車,例如坦克500 Hi4-T,以及剛剛在成都車展開啟預售的坦克400 Hi4-T,同時長城炮品牌也將全面應用Hi4-T技術。
傳統硬派越野車的機械式四驅結構很適合極限越野工況,有很強的通過性和野外生存能力,但是日常代步能耗過高。
長城Hi4-T在不改變越野能力的前提下,降低非越野工況的油耗,這一點,考慮還是很周到的。
圖表 11 Hi4-T的底盤結構圖
3、長城的Hi4系統在實際用車中有哪些優勢?
咱們不妨以搭載Hi4系統的哈弗梟龍MAX為例來展開聊聊。
哈弗梟龍MAX百公里加速只需要6.8秒,對比來看,同價位的競品加速大多要到8秒左右,而且沒有四驅功能。
這樣的加速能力在燃油車時代已經可以算的上性能車,我想,沒有人不喜歡更好的動力吧?
這里還值得一提的是,哈弗梟龍MAX前半段只需2.88秒。
在日常的大多數走街場景下,可用的動力大多是前半段,所以,梟龍MAX在紅綠燈起步不會畏懼任何小鋼炮。
如果碰到急事如趕飛機趕高鐵,梟龍MAX更好的動力儲備更能應急,每個紅綠燈之間快一點,加起來就更有效率。
即便是在高速場景下,好處也有很多,比如,很多小排量的燃油車跑高速只能悠上去,再加速能力很差,而梟龍MAX的動力讓消費者感覺像在開大排量發動機的車,超車底氣十足,開著爽,也更安全。
圖表 12 梟龍MAX加速時間
另外,四驅比兩驅更穩、更安全,這是常識。
在Hi4的加持下,哈弗梟龍MAX比對手擁有更好的行駛穩定性,例如常見的濕滑路面、結冰路面,梟龍MAX的四輪抓地力更能保證車輛的安全。
尤其是在郊外的非鋪裝路面,大多數SUV只能淺嘗輒止或者知難而退,但梟龍MAX卻可以憑借充沛的動力和Hi4系統達成更暢快的駕駛體驗,野外脫困能力和高原的動力響應也會更勝一籌。
在自駕游的過程中,梟龍MAX受環境的影響也會更小,即便是輕度越野也不在話下。
中國從南到北,從東到西跨度極大,地勢、地貌、路況、海拔都不同,消費者駕駛哈弗梟龍MAX,更能享受到暢游四方的樂趣。
圖表 13哈弗梟龍MAX非鋪裝路面行駛
在性能更好、價格相同的前提下,哈弗梟龍MAX的能耗也控制的比較不錯。
因為Hi4的直驅有兩擋可調,所以發動機能在更低的車速中實現1擋直驅,在高速上還能使用更經濟的2擋。
這樣的設定,比單擋混動更加靈活,發動機即便介入也能長時間工作在高效區間。
這就解決了很多SUV消費者的能耗痛點,因為,許多人之所以喜歡越野車或者SUV,其實喜歡的是那種可以隨時隨地逃離城市、征服野外的自由感。
但是在日常通勤過程中,傳統的越野車或者SUV因為重量的原因油耗一直居高不下,會讓消費者懷疑為了偶爾的撒野購買SUV是否值得。
梟龍MAX就不存在這種問題!
經過長城的精心標定,Hi4系統的雙電機在純電模式下會一直工作在效率達90%的高效區間內,加上兩檔變速箱。
WLTC綜合油耗1.78L/100km ,實測還能更低。
圖表 14 Hi4的動力總成外觀圖
結束語:
比亞迪DM-i問世之后,得到了很多消費者的認可,它的確發揮出了P1+P3架構該有的優勢,也是市面上一個非常優秀的存在,但并不是說,這種架構就是唯一的選擇;有差異化,才有競爭,才有進步!
實際上,所有廠商都在根據自身的特點來開發合適的混動架構,長城專注于SUV品類,注重四驅的Hi4顯然更適合SUV和越野車;長城工程師的靈光乍現,跳出了市面上普遍的慣性思維。
Hi4在技術上形成了獨特的領先優勢,消費者也用相同的價格獲得了更好的體驗。
長城Hi4的目標是:兩驅的價格和能耗,四驅的體驗和性能,從某種程度上而言,長城汽車做到了。
一項技術,能讓消費者、工程師、廠商實現三贏,實屬難得。而優秀的技術賦能,也讓長城汽車電四驅“王者”風范漸顯。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二師兄玩車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kol/209184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