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9月4日,慕尼黑車展正式拉開帷幕,作為主辦方的德國可能從未料到,4年前的法蘭克福車展,竟成了歐洲軍團最后的輝煌。
在過去七十多年的歷史里,法蘭克福一直承辦著整個國家最大規模的車圈盛事,這是歐洲最具影響力的國際性車展,也堪稱世界范圍內的車市風向標。
2021年開始,德國車展正式進入“慕尼黑時代”,展會全稱也從此前的IAA更名為IAA MOBILITY。只不過,和法蘭克福時代一同遠去的,還有歐洲汽車制造業的輝煌,以及歐洲車企雄霸全球的行業野心。
“這注定是一場戰斗。”
今年的慕尼黑車展剛拉開帷幕,歐洲制造巨頭們又一次感受到中國汽車的力量。如果說,今年年初的上海車展讓遠在歐洲大陸的高管們如夢初醒,那么被中國公司搶了主角光芒的慕尼黑車展,更是給本已焦慮的他們戴上一根緊箍咒。
雷諾汽車首席執行官盧卡·德·梅奧(Luca de Meo),是第一個把這股寒氣傳遞出去的車企高管。他在慕尼黑車展開幕前夕告訴當地媒體,中國的電動汽車制造商顯然在新價值鏈中更有競爭力, 他坦言,這種優勢比雷諾汽車們整整領先了一代。
中國軍團們從未像今年一樣,如此深度地參與歐洲大陸的車展盛世,把遙遠的客場參展,變成了主場“秀肌肉”的舞臺。
據統計, 今年約有41%的參展商總部位于亞洲,參展的中國公司數量翻了一番, 這些來自中國的車企和零部件公司們,讓歐洲玩家切身體會到中國軍團的強勁實力和潛在威脅。
01
到歐洲去,到汽車的發源地去
自1897年在德國柏林舉辦了第一屆汽車展覽會以來,IAA一直是歐洲大陸的絕對焦點,直到1939年,二戰后的車展移師法蘭克福。
在長達數十年的傳統燃油黃金時代,IAA堪稱全球車市與技術的風向標,而法蘭克福車展也在鮮花與掌聲中順利前行,每隔兩年舉辦一次,直到2019年轉戰慕尼黑。
德國車展,是如何式微的?
時間軸往前推,車市寒冬之下,2019年的法蘭克福車展已堪稱“史上最冷”,前有環保組織封鎖車展正門,后有參展制造商和現場人流量不如人意, 多家重量級車企選擇缺席,而參展觀眾的人數也創下歷史最低記錄。
接下來是2021年的慕尼黑車展,和上一屆遇冷的法蘭克福相比,這屆慕尼黑車展不僅身處整體車市下行的不利環境,還遭遇芯片全球范圍內短缺和零部件供應中斷等不確定因素因素,現場的制造商數量更是繼續下滑——
日系三強不參展,菲亞特克萊斯勒與標致雪鐵龍合并后的新實體Stellantis缺席,就連德國自己最大規模、且能在全球范圍內與東瀛巨頭豐田直接扳手腕的頭號玩家,竟然官宣只參展大眾、奧迪和保時捷三個德國品牌,集團旗下的斯柯達和西雅特等均將缺席,讓主辦方十分失望。
時間到了2023年。
今年的慕尼黑車展,日本的豐田、本田和日產依舊缺席,通用等非歐洲本土車企也沒有參展。除了德國大本營的大眾、奔馳、寶馬等玩家, 是中國軍團,給原本暗淡的慕尼黑添了一把烈火。
有意思的是,此次前往慕尼黑布展的中國公司,不只有整車企業,還有諸多產業鏈條的零部件供應商。
- 整車領域,有比亞迪,阿維塔,東風集團,小鵬汽車,上汽名爵,賽力斯等企業。
- 零部件和科技領域,有黑芝麻,輕舟智航,欣旺達,億緯鋰能,元戎啟行,地平線,中創新航等公司。
歐洲汽車分析師在接受路透社交流時表示,過去很多年,德國汽車一直向外界展示其極其強大的行業地位,現在時代不同了, 這不只是德國陣營“秀肌肉”的場所,更是世界各地的進步參與者平等參與的一次盛會,尤其是中國。
包括比亞迪、蔚來和小鵬在內的中國電動汽車制造商,都瞄準了歐洲的電動汽車市場——
- 市場份額看,2023年前7個月,歐洲的電動汽車銷量飆升近55%,達到約82萬輛,約占所有汽車銷量的13%。
- 市場潛力看,截至今年7月底,在歐洲銷售的新電動汽車中有8%由中國品牌制造的,高于去年的6%和2021年的4%。
- 規模上去以后,中國汽車還有價格和成本優勢。Jato Dynamics的數據,2022年上半年,中國電動汽車的平均價格不到32,000歐元,而歐洲則約為56,000歐元。
慕尼黑車展就是一面放大鏡,它讓歐洲人看到了競爭對手的強大,以及當下面臨的艱巨任務。
“面對中國,歐洲必須停止幼稚。”
雷諾負責生產制造的工程主管吉爾斯·勒博涅(Gilles Le Borgne)告訴路透社, 中國目前已經控制了整個電池供應鏈,從源頭上占據了生產優勢,歐洲制造商在燃油時代搭建的護城河已幾近瓦解,隨之瓦解的還有利潤優勢。
02
“我們的屋頂著火了”
浩浩蕩蕩的中國軍團,正在釋放一個重要的信號。大家不僅要參展歐洲最大規模的汽車盛會,還要努力留在這里,分食這里的市場蛋糕,搶占銷量的更多份額。
更大的野心,是慢慢踢掉歐洲的老牌汽車制造商,成為某些領域的市場領導者。
“我們的屋頂著火了。”
大眾汽車的高管曾對《華爾街日報》透露,在今年7月的一次內部會議上,一位部門負責人告訴管理層,特斯拉和中國汽車制造商等正在醞釀一場新的風暴。 就像自己家的屋頂著火了,公司最緊迫的任務,是如何自救與滅火。
此次慕尼黑車展,讓更多的歐洲玩家看到屋頂快要著火的事實。比亞迪品牌及公關處總經理李云飛在溝通會上透露,比亞迪非常重視歐洲市場,不僅計劃向歐洲市場推出多款車型, 還將于2023年底確定比亞迪首家歐洲工廠的地址,以植根歐洲本土。
此次車展,比亞迪攜海豹、宋PLUS EV冠軍版、元PLUS(海外命名為BYD ATTO 3)、海豚、漢以及騰勢D9等車型亮相慕尼黑,并在車展第一天宣布海豹正式在歐洲上市,且宋PLUS EV冠軍版不久后也將在歐洲上市。
有意思的是,阿維塔并沒有將阿維塔12的全球首秀舞臺放在成都車展,而是選擇了遙遠的慕尼黑。阿維塔12定位于高端智能轎跑GT,今年第四季度將在中國市場開啟交付,同時阿維塔還計劃在明年推出兩款全新產品。
這些,只是中國品牌閃耀慕尼黑的一個切片。過去幾十年來,“德國制造”四個字標志著尖端的汽車技術和設計,但如今,德國汽車制造商在電動車的全球競爭中落后,一些高管甚至用一個新的口號來描述他們的焦慮——
“追趕中國速度”。
德國的汽車制造業,過去曾經是該國經濟的重要驅動力,但現在卻成了拖累。 《紐約時報》統計,今年6月份,德國汽車工業生產環比下降了3.5%,這一變化,把全國工業總產量拉低了了1.5%。
在這樣的特殊環境下,包括大眾和化工巨頭巴斯夫在內的知名德國公司,已經推遲了擴張計劃,宣布戰略性放棄增長乏力的市場,聚焦到中國和北美等關鍵板塊。
當然,持續的高通脹也正在蠶食德國人的購買力,這些都誘發了消費者和企業的悲觀情緒。
對于德國汽車制造商來說,“追趕中國”不只是一句口號,但是在智能化與電動化賽道,曾經輝煌的“老歐洲”們何時能迎頭趕上新秀玩家,沒有人知道。
歷史不重復,但會押韻。
日本人前幾年拆解了一輛特斯拉Model 3, 得出的結論是,這家美國制造商在電子電氣架構方面領先對手至少有六年,最可怕的是,特斯拉自己還在瘋狂進化。
正如來自中國的參展商們,并沒有停下成長的腳步。
雷諾汽車首席執行官感嘆中國車企整整領先了一代,如若對手們依舊跟不上新時代的腳步,恐怕下一屆慕尼黑車展,這種差距還將被拉得更大。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NE時代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kol/209630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