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電動網】(專欄作家 張志勇)最近,特斯拉又火了,不過這次不是因為財務指標又實現了什么盈利,而是特斯拉真的在行駛中著了一把火。據媒體報道,美國當地時間10月1日早上8點,一名男性駕駛員駕駛一輛特斯拉電動汽車Model S,在西雅圖肯特郡郊區的167號公路上,撞上了路中的金屬殘片,結果引發事故著火燃燒。不過,駕駛員安全離開。后來查明是特斯拉車輛前部的一塊電池包起火。
到目前為止,此事件只有特斯拉的單方答辯,不能令人信服。作為明星企業,特斯拉既因電動車戴上炫目光環,也應接受百千質疑。而特斯拉應對此坦誠相待。
特斯拉Model S起火現場(參見:起火全紀錄 視頻)
馬斯克單方答辯
有作者曾經在采訪時問過我這樣的問題:特斯拉好像是一家很會炒作的公司,總是在一個熱點還沒有完全冷卻之前,就會有另外一個熱點被炒起來,特斯拉總是能夠讓自己處于社會關注的焦點。
不過,特斯拉這次著火事故應該不是自己刻意所為,否則也不會造成特斯拉在事故發生的時候就那么被動。
特斯拉公司的CEO馬斯克對事件的負面影響估計不足,在特斯拉全球公關主管伊麗莎白•賈維斯-西恩10月2日給部分媒體發去聲明之后的10月4日,馬斯克才親自上場在特斯拉官方博客上發表一篇詳細解釋特斯拉起火原因的文章。
不過,由于所有的解釋都來自于特斯拉一方,就像一個法庭審批案件時,如果只有一方的說辭,而缺少另外一方或者來自于第三方的說明的話,這個案件是不能得出審判結論的。
現在的特斯拉的著火事件就是這樣的一個情況。
從特斯拉CEO馬斯克的官方博客文章的說明中可以看到幾個疑問:
一是那個造成事故的物體的具體情況。馬斯克描述的是:”一大塊金屬物”,”一塊從拖車上脫落的的曲形部件”。但是,這塊金屬物到底有多大?沒有任何的說明。如果這塊金屬物很大的話,那么特斯拉的車輛在行駛過程中就應該是迎面撞上這塊金屬物,而不是像馬斯克所說的是這塊金屬物在車輛下面”以25噸的力向上刺穿了Model S”。如果是向上刺穿的話,那么就可以認定這塊金屬物是比較小的,而不是一大塊。
二是這名駕駛員駕駛車輛的當時的情況,并沒有任何的說明。在事故發生之前,這輛特斯拉的行駛速度是多少?又如何與金屬物發生了碰撞?駕駛員在見到金屬物時采取了何種措施?駕駛員有沒有看到這塊金屬物?
三是這名駕駛員是什么時候發現的這塊金屬物?還是根本沒有發現?
四是特斯拉的車輛被刺穿的部位到底在什么地方?在前部還是后部?在前部的什么位置?
其實,特斯拉CEO馬斯克的文章最終的一個目的就是要證明特斯拉很安全,但是要證明這種安全性,馬斯克卻犯了邏輯錯誤。馬斯克為了證明自己車輛的安全性,舉出一組數據:”美國每年有15萬例汽車起火,而美國人每年駕駛里程大約為3萬億英里。這相當于每2000萬英里就有一次火災,而特斯拉的車輛行駛了1億英里之后才有一次火災。這意味著,駕駛傳統燃油車遭遇起火的幾率是駕駛特斯拉汽車的5倍”。
顯然,這種結論是不正確的。因為”2000萬英里就有一次火災”是一個平均數據,但是并不是說每到2000萬英里就必然發生一次火災,發生火災也可能是在第1萬英里,也可能是在第3萬億英里。而”特斯拉的車輛行駛了1億英里之后才有一次火災”并不必然表明特斯拉的車輛以后每1億英里才會發生一次火災。也許第二次火災恰恰是在1億零1萬英里的時候發生,或許是在3億英里的時候發生。
特斯拉的CEO用這種錯誤的邏輯推理來證明自己特斯拉的車輛起火的幾率比較低,顯然有誤導消費者的嫌疑,甚至讓人懷疑他整個文章對于特斯拉著火事件的描述是否真實、客觀?
特斯拉也需時間證明
電動車的歷史比燃油車的歷史一點都不短,但是安全性卻并不是今天電動車沒有大行其道的主要障礙,經濟性才是。如果世界汽車產業界以對待燃油汽車技術的熱情與投入對待電動車,電動車的安全性并不是問題。
不過,今天的電動車的研發與實踐已經遠遠落后于燃油汽車,因此,電動車的每一次事故或者問題自然會引起社會更多的關注。其實,傳統的燃油汽車在行駛過程中在世界上造成的事故的危險后果不斷在發生,但是,又有誰去關心呢?因為許多人都相信,傳統燃油車基本上是可靠的。
電動車要走向大眾消費市場,總是需要一個過程。但是,這種過程的必然性與艱難性,需要的是企業的責任心與道德心不被扭曲,企業不應該為了自己企業的利益而欺瞞大眾,而應該開誠布公。
特斯拉作為一家電動車生產企業,無疑在許多方面獲得了成功,特別是市場創新、產品創新、經銷模式創新等等。但是,特斯拉仍然不是一家純粹的電動車生產企業,因為它的客戶具有很大的特殊性。那些高端人群對于電動車的需求是基于電動車帶來的個人形象的提升或者其它原因,而不是基于電動車作為交通工具的必要性。
因此,特斯拉要將自己的產品推向大眾市場,就必然要遭遇所有其它電動車生產企業已經面臨的問題。諸如充電設施、續航里程,特別是消費者擔心的技術安全。
電動車的安全性已經有較好的保證。日產的聆風電動車總保有量已經突破8.3萬輛。通用汽車的沃藍達迄今也還沒有在行駛中發生過火災。這本身就說明了電動車產品的安全性可以得到基本的保證。
日產、通用汽車有這樣的能力與技術,特斯拉相信也有。關鍵的是這些企業如何能夠取信大眾市場。
不過,特斯拉這次大火無論如何也會讓市場的熱情有所減退。因為電動車畢竟在路上的考驗里程還很短。要打消這種疑慮,特斯拉就必須要更加坦誠面對市場。因此,特斯拉公司在碰撞起火這件事情上,需要更加真實、坦誠的態度。
作者張志勇為知名汽車分析評論師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張志勇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kol/22606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