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科技圈兒有兩個事兒很火。
一個是蘿卜快跑訂單漲得很猛,隨著2024年將在武漢實現全覆蓋,有望在武漢市場達到盈虧平衡,并且25年有望實現盈利。
想想也夠科幻,小時候看的動畫片里無人駕駛車輛,如今已經跑得滿大街都是了。
另一個事兒也是武漢。有出租車司機請愿取消無人駕駛汽車,原因為蘿卜快跑擴大了運營范圍,影響了出租車和網約車利益。
其實有這事兒并不奇怪,自從Robotaxi開始探索商業化,就必定會有這么一天,無人駕駛網約車普及這事兒,是歷史發展的潮流不可阻擋。
尤其是在中美科技競爭博弈的現在,你不搞Robotaxi,那美國的特斯拉也要搞,將來要么封閉市場要么把市場拱手讓人,哪個都不是最優解。
所以,自動駕駛商業化落地,必須堅定地搞下去。只是,該怎么推進這個事兒,按怎樣的節奏去落地,還有待商榷。
AI落地的趨勢不可阻擋
隨著國家首批智能網聯汽車“車路云一體化”應用試點落地,無人駕駛的出租車也要在20個城市落地。武漢只是開始,北京、上海、重慶、長沙、成都……很多城市都會陸續推進。
在搞無人駕駛網約車的企業中,百度是實力最強的,也是商業化落地最快的。
天眼查APP顯示,蘿卜快跑隸屬于阿波羅智能技術有限公司。
目前,蘿卜快跑在武漢僅投放了1000輛無人車,24小時接單,價格是6公里4塊錢,沒錯,跑6公里僅僅需要付個起步價,這性價比吊打所有網約車。
成本上的優勢,也讓蘿卜快跑有望在2025年實現盈利,所以,資本市場的反映也很積極,7月10日開盤,百度港股開盤漲超9%。
作為用戶,我恨不得滿大街跑的都是無人網約車,因為足夠便宜,而且打無人駕駛網約車不用有其他顧慮,也不怕司機繞路,相當于一次短途自駕而又不用自己開車,體驗拉滿。
所以,蘿卜快跑實現商業化目標,其實很容易。
也正是有著巨大的成本、體驗優勢,有著巨大的商業化空間,在武漢運行的無人駕駛網約車才會引起出租車司機們的集體反彈。
對于科技企業來說,無人駕駛網約車是新業務落地,而對于出租車司機來說,則可能是全家人可以倚仗的生計。
這是個很現實的問題。要科技發展?還是要民生就業?對于政策的決策者來說,這一直都是個兩難的問題。畢竟大規模的商業化,對就業沖擊有點大了。
“百萬槽工衣食所系”是個很現實的問題。
李彥宏曾說,“AI的普及會產生很多年薪百萬的崗位”“30年前,打字員的工作消失了,但網絡工程師、游戲開發等工作卻出現了。”
AI科技改變了很多行業,創造出了很多新的崗位,但問題在于,打字員失業了也許可以通過學習去做程序員,但出租車司機失業了能去開發AI算法嗎?
如果不能,失業了的司機們又該怎么養家糊口?
根據交通部的數據,到2023年底,我國網約車司機注冊數量達657.2萬人,僅2023年一年,新增網約車數量就有148.2萬人。就武漢市而言,數據顯示有2.4萬名網約車司機。
當你坐在辦公室里喝著瑞幸,在社交媒體上討論著大模型會不會取代人類的工作時,身在武漢的出租車司機們已經切身感受到了生存的壓力。
一直以來,網約車、外賣、快遞行業都是社會就業的蓄水池,也是中年人養家糊口的救命稻草。不可否認,AI科技的確是先進生產力,無人駕駛也是先進產業的代表,只是,如果連開網約車這份工作都不能為勞動者提供一份基本的生活保障的時候,所謂先進科技還有什么意義呢?
當然,你大可以說人類科技發展的歷史本就是一個不斷排斥體力勞動的歷史。可如果科技的發展不顧社會底層人們生存的艱難,那跟赤裸裸的掠奪又有什么分別?
技術可以沒有溫度,但不能失去人心
蘿卜快跑落地武漢,Robotaxi商業化落地沒什么毛病,這是客觀規律的發展,技術水平到這了,產業發展到這了,就差臨門一腳商業化了。
對于百度這樣的科技企業來說,十多年上千億對AI的投入終于要看到回報了,也算是終于有望修成正果。科技企業創新要看到商業化結果,這樣才能有更多的資源和動力投入研發創新,促進發展。
只是,客觀來說,現在這個時間節點推大規模商業化,可能還是不太合適。
這兩年真實的經濟環境怎么樣,大家都有自己的感受,畢業生就業難,不少行業也在優化人員。出租車行業的感受也很明顯。
前兩天跟一個出租車司機閑聊,他說今年收入明顯不如往年,主要是因為出租車數量多了,但人們打車卻少了。
要知道,我所在的城市還沒有這么多投放市場的無人駕駛網約車,如果大規模投放,出租車司機的壓力可能會更大。
產業要落地,司機們要飯碗,怎么辦?
關鍵還是要做好平衡。比如,對于無人駕駛車輛投放規模、落地城市的選擇是不是要更謹慎一些,對于那些運力已經接近飽和的城市限制運行的時間?
再比如,商業化的路子上,是不是可以犧牲一些效率?
李彥宏說:“AI是工具而不是對手”。
從產生效益的角度來看,AI的確是一個很好的工具。當AI作為一種基本生產力,開始替代底層勞動的時候,那么對于管理者而言確實是工具。
但這個世界有時候并不是只講效率。
曾經有一次去泰國旅游,從酒店門出來以后有專門人會幫忙拿行李,拿到車輛旁邊之后會有另外一個人專門把行李放到車子里,本來把行李放到車里是舉手之勞的事情,為什么還要多此一舉?原因就在于多一份勞動的價值就是一份就業機會,雖然是舉手之勞,但也不要因為一件事兒做起來容易就剝奪其他人勞動的機會。
實際上,AI創造了新的崗位,本質上改變了收入分配的模式。這個模式是導致財富更集中了?還是導致財富更均勻了?這些都是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
如果說,財富被集中到少數人的手中,那么被替代的勞動人民的權利是不是也被剝奪了?當然,這些人通常不掌握權力,也沒有足夠的申訴渠道,大多數時候只能默默接受。也會進一步延伸出更多的社會公平問題。
問題是,如果科技的發展激化社會的矛盾,損害了公平,那么這樣的科技發展值得嗎?
我們所處的時代是個大變革的時代。這個時代中,每一粒灰塵落到每個人頭上都是一座大山。
在這個高度商業化、職業化分工的世界里,無論是996、007的打工人、還是早出晚歸的網約車司機們,本就已經身心俱疲。
這也不由讓人反思:當科技帶來的“秩序”使得每個人都疲于奔波疲于生活,人類又怎樣去創造更美好的未來呢?
“AI,也是愛,是技術和溫度結合在一起。”2021年百度世界大會上李彥宏如是說。
這個冷酷的世界里,科技的發展可以沒有溫度,但不能失去人心。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談擎說AI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kol/237184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