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 月 10 日,煥新 Model Y 毫無預兆地登陸中國市場,并帶來 2025 年的第一個名場面:特斯拉以「盡管對比」為宣傳標題,雷軍報以「好的」回應,由此引發了中國新造車對煥新 Model Y 的「叫板」熱潮。
自 2021年在中國上市以來,Model Y 車系便是中國新造車的「一生之敵」。
明爭暗斗 4 年后,展望 2025 年,中國新能源車市場的主要看點必定包括,哪家中國新造車品牌能將 Model Y 車系從「銷冠」的位置上「拉下馬」。
樂道 L60、智己 LS6、極氪 7X、智界 R7、阿維塔 07、理想 L6 和問界 M5、M7,這些價格落在 20~30 萬元區間的新能源 SUV 已在摩拳擦掌。
我們也能見到一些表態,比如在樂道品牌發布會上,李斌明確表示「L60 對標 Model Y」;余承東也為智界 R7 量身定做宣傳話術:「智界 R7 以 Model Y 的價格,帶來超越 Model X 的體驗」。
中國新造車躍躍欲試地希望在 2025 年將 Model Y 「拉下馬」,根本原因在于中國新能源汽車的技術與創新,已經來到新的階段:對標產品在綜合產品力上,無論是參數還是實際體驗,均超越 Model Y。
隨之而來的疑問是,如果「千載難逢」的機會已經出現,中國新造車距離將 Model Y 「拉下馬」還需要多長時間?2025 年內能實現么?
判斷「中國新造車還要多久才能將 Model Y 拉下馬」之前,我們得先看 Model Y 在中國市場的表現。
Model Y 2024 年在中國市場售出 48 萬臺,平均每月銷量達到 4 萬臺,是所有價位段中新能源 SUV 品類單一車型的銷量冠軍。
不分價格地看,銷量排在第二的新能源 SUV 是比亞迪宋 PLUS,過去一年共售出 41 萬臺,和 Model Y 之間有著 6 萬臺的體量差距。
將價格范圍收縮至 20~30 萬元區間,單車銷量排名第二的是問界 M7,為 19.3 萬臺——連 Model Y 全年銷量的一半都不到。
至于其他的「Model Y 殺手」,比如極氪 7X、阿維塔 07、智界 R7、樂道 L60 等,他們的上市時間較晚且產品勢能并未完全釋放。
據官方數據,極氪 7X 上市 75 天交付 3 萬臺、阿維塔 07 全年交付 1.1 萬臺、智界 R7 全年交付 2.9 萬臺、樂道 L60 上市 100 天交付 2 萬臺……從銷量來看,這些車型還不足以對特斯拉當前的市場地位構成威脅。
雖然從絕對銷量數據來看,Model Y 的表現依然強勢,但如果跳出基礎的數字游戲,來對比增長率,Model Y 的「光環」會褪色不少。
2021 年,Model Y 在國內的總銷量為 16.98 萬臺,2022 年為 31.53 萬臺,2023 年為 45.64 萬臺,2024 年為 48 萬臺。
簡單計算可知,Model Y 在華的銷量增長率分別為 85.7%(2022 年)、44.7%(2023 年)和 5.2%(2024 年)。
Model Y 在中國市場的銷量增長率,幾乎是「斷崖式」下跌。
Model Y 增長率斷崖式下跌的另一面,是中國新能源市場處于快速增長中。
據工信部數據,2021 年中國新能源車滲透率僅為 14.8%,總銷量 289.3 萬臺;2022 年,滲透率增長 86.5% 來到 27.6%,新能源車銷量也隨之來到 688.7 萬臺。
2023 年,中國市場新能源車總銷量進一步增長至 949 萬臺,滲透率提升 14.5% 來到 31.6%;來到 2024 年,新能源車總銷量 1286 萬臺,全年滲透率為 40.9%。
宏觀來看,基于 2022、2023 和 2024 這三年的數據對比,Model Y 的銷量增長率并沒有「跑贏大市」。
另一個可以佐證 Model Y 沒有「跑贏大市」的數據是,Model Y 銷量占中國新能源車總銷量的比例,也從 2021 年的 5.9% 一路下滑至 2024 年的 3.7%。
這證明,在中國新能源車消費群體不斷壯大的情況下,選擇 Model Y 的用戶比例正在不斷縮小。
此外,2024 年特斯拉的全球銷量首次出現下跌(2023 年共售出 180 萬臺,2024 年共售出 178 萬臺)——特斯拉并沒有乘著中國市場快速增長的東風擴大優勢,而是出現了退步。
另一個關鍵指標「價格」,Model Y 也出現了一些不妙的信號。
自 2021 年上市以來,老款 Model Y 共出現 22 次官方調價;來到 2025 年 1 月這個節點,其三個版本(后驅、長續航、性能版)的價格都處于歷史低位。
而且,整個 2024 年 Model Y 的價格一路走低,不像 2022、2023 年那樣有漲有跌。
除了價格的直接調整,2024 年內特斯拉還推出了多項金融優惠政策,包括 2024年 4 月推出、貫穿全年的「5 年 0 利息」,和「低首付」政策等。
可以認為,Model Y 在 2024 年的銷售工作要比過去任何一年都更依賴低價和優惠政策,能夠維持銷量的基本盤而不至于「雪崩」,特斯拉主動放棄部分利潤會是重要原因。
行文自此,大家能看出來什么?結論是,Model Y 的銷量表現依然強勢,但在這種情況下,其增長率仍不足以跑贏中國新能源市場的「大盤」。
一朵「陰云」,正盤旋在 Model Y 上空。
在聊完數據后,接下來需要深究的是,為什么會這樣?在消費者決策環節,Model Y 到底遇到了什么問題?
于是,在數據挖掘之后,我們就購車決策采 訪了五位新車主。在接受采 訪時,他們給出的回答,也頗令我們吃驚。
王先生是智己 LS6 的車主,他直言在選車階段,「特斯拉不在考慮范圍內」。
「配置少、內飾不好看,空間也沒有特別大的優勢,稍微了解過 Model Y,最后買車的時候沒有把他列入考慮范圍內。」
王先生向電動星球透露,他購車時對比的車型主要是阿維塔 07 純電 Max 版和極氪 7X,最后因為「底盤比阿維塔好」「顏值比極氪 7X 高」而選擇了智己 LS6。
陳小姐同樣是「壓根不考慮 Model Y」的那一類人,她給出了兩個理由:特斯拉「爛大街」,和自身的職業(公務員)身份,購買特斯拉可能會有隱形的不便。
所以,陳小姐在購車時,主要在智己 LS6、樂道 L60、小鵬 P7+、領克 Z10 等車型中選擇,不過最終,她購買了極氪 7X。
「這些車子稱得上各有特色,都有一些讓我心動的點,還挺難選的。不過各自都有一些缺點吧,比如樂道 L60 現在等車要比較久,我最后是在小鵬 P7+ 和極氪 7X 里二選一。」
最終極氪 7X 勝出,陳小姐認為是「操控更好、外形更優秀。」
王先生、陳小姐的購車歷程,或許也能代表一部分用戶的態度:在 25 萬元左右的熱門價位,Model Y 已經不是「首選項」,甚至不被納入考慮范圍內。
當然,就算與國產新能源 SUV 放在一起比較,老款 Model Y 的產品力也并不占優。
陳先生和朱先生是電動星球的粉絲,也是樂道 L60 的車主。陳先生曾擁有過 Model Y,組建家庭之后覺得 Model Y 的空間和配置都不太夠用,于是出現了換車的想法。
「Model Y 強在操控和三電,更適合一個人開,但坐的人不舒服。」
陳先生坦言,選擇國產品牌 SUV 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讓乘坐的人更享受。「配置更高、空間更大,而且老婆也覺得樂道 L60 比 Model Y 更易開。」
陳先生還列舉了一些樂道 L60 的優勢,比如便利的換電補能、可用性較高的高速高架領航輔助等。在他看來,樂道 L60 的基礎體驗和進階體驗都要超過 Model Y,且在 BaaS 模式后價格較低,讓他很難拒絕。
朱先生在購車時主要考慮阿維塔 07、智己 LS6、極氪 7X、樂道 L60 和 Model Y,但在體驗完其他的國產新能源 SUV 后,再回過頭來體驗 Model Y,朱先生便對其瞬間失去興趣。
「Model Y 最吸引人的,還是三電系統,還有五年免息政策。你要講內飾,那就完全可以說毛坯房,后排也是小板凳,我老婆去看了一回就直接 Pass 掉了。」
朱先生對車子的研究頗為深入,能夠仔細道出其他車型的優勢賣點。
他認為,阿維塔 07 強在底盤用料、華為智駕,但空間一般且造型過于「前衛」;極氪 7X 底盤用料不錯,只是他們一家對極氪品牌認可度不高;智己 LS6 設計、基礎配置都不錯,然而空間表現并未達到他們的預期。
可見,在朱先生眼中無論選哪一款國產新能源 SUV 都有對應理由,但唯獨 Model Y 遭到了「一票否決」。
最后,電動星球在微博上發起了有關「25 萬元預算選哪款 SUV」的投票,合共 92 位網友參加,Model Y 只拿到了 29 票。
Model Y 仍是「票王」,但可以見到其他選項分流非常嚴重。樂道 L60 拿到了 24 票、理想 L6 拿到了 12 票。
可以理解為,Model Y 仍有一定的市場號召力,但和挑戰者之間的差距,已被大幅縮小。
不過,煥新 Model Y 的到來,可能會成為「X 因素」。
藉著設計的全面升級、續航的提升,煥新 Model Y 的產品力客觀上得到了些許強化。只是,這等幅度的提升,足以讓煥新 Model Y 力挽狂瀾嗎?
先來看煥新 Model Y 有哪些升級。
外觀上,煥新 Model Y 車身線條、姿態基本不變,長寬高為 4797×1920×1624mm,軸距 2890mm。但前臉、尾部設計大變,更接近 Cybertruck 的設計語言。
內飾上的變化看齊煥新 Model 3,大面積地用上紡織合成材料,視覺上更簡潔、素雅,且取消了換擋撥桿。
基礎體驗的升級可能會是亮點之一。煥新 Model Y 提供的兩個版本,續航對比老款均有提升,其中后驅版配合 62.5kWh 電池和 19 英寸輪轂可實現 593km 續航,而長續航版配合 78.4 kWh 電池,續航可達 719km。
總而言之,這一次的煥新 Model Y 稱得上是「中期改款」,不過價格也來到了 26.35 萬元——相比老款 Model Y 最低 23.99 萬元的到手價,上漲了 2.36 萬元。
有小道消息指,煥新 Model Y 在預售后迅速斬獲 50000 張訂單,頗有成為「爆款」的勢頭。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看好煥新 Model Y 的銷量前景,原因在于該車并未在「創新」上給予外界太強烈的感知——而過去,包括 Model Y 在內的特斯拉車型,均帶有較強的「先鋒性」特征。
換個說法就是,包括換新版在內的 Model Y 產品線,在中國市場面臨的核心問題是「消費者的祛魅」。
主要有四個原因。
首先是制造技術的創新已不再領先。
比如說「一體化壓鑄」這項技術,它最先由特斯拉提出并應用在 Model Y 身上,曾以「降本 40%」的指標震驚行業,并引來效仿。
而今天我們再看,中國新造車幾乎都用上了一體化壓鑄技術,而且在關鍵指標——夾緊壓力上超越了特斯拉。
第二點是車身尺寸、內部空間的表現,煥新 Model Y 對比中國新造車,同樣毫無優勢。
對比所謂的「Model Y 殺手」車型,他們無論是長寬高還是軸距都要普遍超過 Model Y,也由此帶來更寬闊、更多變的內部可用空間。
第三點則充電、續航等基礎體驗,特斯拉絕對優勢不再。
論電耗和續航達成率,Model Y 依然是行業標桿,但和競爭對手相比領先幅度并不明顯,而且中國新能源 SUV 還可以通過加大電池容量來獲得更長的真實續航。
配備 100kWh 電池的極氪 7X,其價格(24.9 萬元)仍低于煥新 Model Y,且能提供 780km 的 CLTC 續航。總而言之,來自中國的競爭對手,總有辦法抗衡 Model Y 的「傳統優勢」。
最后一點是體驗創新的停滯。
過去特斯拉在中國市場上的意義,是對「純電動車」品類的定義,其中包括交互邏輯、使用習慣等多個方面。
然而,煥新 Model Y 能夠帶給我們的,只有「視覺」的新鮮感,沒有體驗和交互層面的新鮮感。
更諷刺的是,煥新 Model Y 保留了轉向燈撥桿,相當于間接承認了,在煥新 Model 3 上的「交互創新」宣告失敗。
從結果來看,中國消費者市場正在對特斯拉產品「祛魅」,最終 Model Y 等產品的銷量支點,或許只剩下「品牌力」。
有行業人士樂觀的表示,中國新造車在體驗上已能與特斯拉齊頭并進,而 Model Y 只能依靠「品牌力」的話,那么丟掉純電 SUV 的銷冠位置,「被拉下馬」也只是時間問題。
Model Y 可能會在不那么遙遠的將來被中國新造車從銷冠的位置「拉下馬」,隨之而來的市場局勢,也會出現一定變化。
可能出現的局面是,「一超多強」格局將不復存在,中國新能源車市場會進入「群雄逐鹿」的「多巨頭時代」。
屆時,新能源 SUV「銷冠」的位置可能會頻繁更迭,在一定的時間區間內由不同的車型扮演。
可以是過去表現不俗的問界 M7、理想 L6,也可以是勢頭喜人的樂道 L60、極氪 7X;或者阿維塔、智己的「黑馬」車型也有一定機會。當然,將在 2025 年登場的小米 YU7、小鵬 G7,煥新 Model Y 自己也會是有力競爭者。
只是,「銷冠」易覓,「王者」難尋。
根本原因在于,智能電動汽車底層技術發展開始觸頂,核心體驗難以拉開差距。頂層選手之間體驗接近,自然不太可能會有某一款產品的銷量,能夠遠超旗鼓相當的競爭對手。
如此一來,「細節體驗」會變成銷量座次的決定性因素,其中又會包括整車的智能化(尤其是智能駕駛)、內部空間的設計和利用率、整車內外設計等諸多項目的比拼。
這時候,中國新造車們應該更有自信,因為上面提到的「細節體驗」,是他們的拿手項目。
也難怪煥新 Model Y 喊話「盡管對比」后,小米汽車、鴻蒙智行、樂道、極氪、阿維塔等中國汽車品牌紛紛回應:在產品力的「撐腰」下,他們能夠理直氣壯地公開與煥新 Model Y 叫板、對標。
只不過,Model Y 畢竟是年銷近 50 萬臺的「龐然大物」,此前積聚的勢能,使其擁有更充足的「緩沖空間」。換言之,中國新造車將 Model Y 拉下馬,會是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
2025 年,我們或許還見不到 Model Y 被中國新造車「拉下馬」的那一刻,但局勢從過去的「一面倒」轉向現在的「勢均力敵」,未嘗不是一個積極的信號。
(完)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電動星球News蟹老板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kol/260565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