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電動網】(特約作者 法海) 曾經,我對電動汽車這個新鮮事物懵懵懂懂,一無所知;曾經,我開始慢慢接觸了解電動汽車的相關知識,變成一個電動汽車的粉絲;曾經,我參與第一電動組織的論壇,被臨時選為消費者代表,與各位專家大佬同場交流,發表了第一篇致北京市新能源汽車管理部門的公開信,提出消費者三問;曾經,我為錯過第一批新能源汽車指標申購而懊悔不已,為是否能盡快獲得新能源汽車指標而忐忑不安;曾經,我多次參加新能源汽車的試駕活動,了解汽車性能,甚至自費遠赴天津試駕最新款未上市的電動汽車;曾經,隨著國家支持新能源政策的發布,我堅信地方保護勢力的堅冰將融化,拒絕棄號,等待著以比亞迪秦為代表的插電式混動以新能源汽車身份進入北京……如今,在北京市第一批和第二批新能源指標即將失效之際,我選擇了與現實妥協,在不放棄插電式混動之夢的前提下,從一名指標擁有者變成了新能源汽車車主。在這背后,究竟有怎樣的心路歷程,有怎樣的反復糾結,我想借助第一電動網的平臺,和大家聊一聊一個普通消費者從了解新能源汽車、搖號、挑選車型到最后拒絕棄號,選擇購車的心路歷程。
搖號忐忑不安
早在2013年,我就參加過北京新能源汽車的試駕行動。在“兩會”期間,我無意在人民大會堂周邊發現了一個電動跑“兩會”的活動,第一次看到了之前在網絡和新聞媒體上屢見不鮮的純電動汽車,緊接著又在當晚的電視上看到了相關報道,了解到了純電動汽車使用的經濟性和環保性,當即對新能源汽車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通過網絡搜索,看到了中國汽車報的紀會卿老師在個人博客上的種種測試,并幸運地參加了第一批電動北京“試駕先鋒”的活動。當時,試駕了北汽E150 EV、長安E30和比亞迪E6,其中最為感興趣的就是續航里程達300公里的E6,可惜當時就被告知,目前尚無法上牌,北京地方補貼也沒有準確消息。剛拿到駕照3個月的我,僅僅開了不到兩公里的E6,就結束了體驗過程。到了去年年底,電動北京就有消息說,開始招募第一批新能源汽車私人消費者,但是購買車型只有E150EV,不過可以免搖號,直接上牌。由于對E150 EV續航里程的擔憂,我放棄了成為第一批“小白鼠”的機會,也避免了一次“被降價”的遺憾。
進入了2014年,久搖油車不中的我,已經很久不關注搖號網站,突然發現,新能源汽車開始搖號了,而且中簽率是百分之百,可惜當時并沒有可以購買的北京新能源汽車目錄。而且相關部門負責人通過多個渠道表示,北京新能源汽車不支持混動,只支持純電。這對于滿心期待購買比亞迪混動汽車——秦的我,無異于一盆涼水,讓我選擇了觀望。
2月26日和3月10日,《北京市示范應用新能源小客車生產企業和產品目錄》第一、二批目錄發布后,比亞迪e6、江淮iev4和榮威E50都成為了我考慮的對象。
在第一電動組織的一次試駕活動中,我再次見到了比亞迪e6,這也是我第一次參加第一電動網組織的活動,通過微信和網站報名參加了在通州一家比亞迪4s店組織的看車活動,在活動上,不僅試駕了比亞迪e6、江淮iev4,認識了一批同樣是電動汽車愛好者的朋友,其中就有批評家“秋天的樹”先生,加入了北京電動汽車愛好者的qq群,也對這兩款車有了更新的認識。E6的各項設計和續航里程是我最欣賞的地方,而江淮iev4的價格雖然令人驚喜,但內飾實在是糙了點,讓我無法接受。由于對新能源汽車的高度期待,我選擇切換改搖新能源指標。
4月26日,正好是周末。得知此次新能源指標搖中的概率是90%,我還有些忐忑,不知道自己是否會成為那不幸的10%,甚至還有點失眠。一大早我就守候在電腦前,等著現場直播,并根據官網下載的搖號測試軟件和現場消費者代表抽出的號,進行了模擬搖號,在沒有出搖號結果前,就“提前”得出了自己已中簽的結論。上午十一點,我趕緊刷新頁面,查詢到自己中簽后,覺得離新能源汽車又進了一步。
選車左右為難
我曾經在一篇文章中列出了選擇新能源汽車的七個維度,首先,我考慮的是里程,從我個人來說,新能源汽車是我的第一輛車,也是家庭的第一輛車,買車主要是上下班通勤,也有平時郊游的需要,而且我對里程比較容易焦慮,所以更多的需要考慮一輛續航里程比較長的車。這就把榮威E50率先排除了。其次,我關心的是價格,比亞迪e6的各方面都能滿足我的要求,但唯一的遺憾是價格太高,低配沒有倒車影像,沒有GPS導航,我無法接受,而北京版的高配加上購置稅和保險,需要近25萬,不禁讓我望而卻步。江淮和北汽的價格讓我覺得很親民,這也是導致我選車糾結的一個重要因素。最后,我關心的科技內飾。這一點,最打動我的就是目前仍未能在北京以新能源汽車身份上市的比亞迪插電式混合動力車——秦。秦有三大科技功能是很奪人眼球的,第一就是云服務,通過互聯網,可以實現遠程開關空調,了解車輛位置和充電情況,現在聽說還加入了能耗排名,這無疑是非常先進的互聯網造車理念。通過云和智能手機,電動汽車智能化了,也變得更加易于溝通。第二,是秦的遙控功能,這一點設計的也非常新穎,對于新手來說,倒車是最困難的,尤其是買車之后,我更是心有戚戚,遇到小路口和比較窄的車位,就無從下手,而遙控功能很好地避免了這一切,在自動泊車尚未大規模應用之前,遙控泊車確實是很好的解決辦法,也是比亞迪人用目前經濟的科技手段作為中介,來解決現實問題的一種很好嘗試。第三,是360度可視,這項功能主要也是倒車使用,但全車可視后,對車周圍的環境有了更為清晰的認識,這個功能花費不多,卻實實在在地為使用車帶來了便利。雖然最后未能購買秦,但是我仍對這些功能念念不忘。從現有資料看,北汽的E150二代和江淮的IEV5,都充分考慮到了這些科技因素,在即將上市的車型上也或多或少地對這些功能進行了配備。這既說明了新能源汽車廠商對這一方面的關注,也從一個側面證實了比亞迪在車用電子科技的研發實力。
在等待新車不斷上市的過程中,除去價格因素,更令我期待的就是騰勢。自從2012年北京車展首次亮相后,我就對這款車高度期待,比亞迪的電池技術和戴姆勒奔馳的造車理念相結合,會產生什么樣的驚喜呢。無疑,騰勢有著良好的基因和強大的后盾,必將在電動汽車領域引發風潮。在2012年北京車展后,各路媒體的小道消息、路試照片和只言片語的視頻,更是吊足了我的胃口。2014年北京車展上,非常有幸,我與在第一電動網舉辦的論壇上聆聽了騰勢的林密先生對車設計制造理念的詳細介紹。從介紹中,對騰勢有了新的認識。這是一輛立足中國消費者設計的新能源汽車,雖然沒有秦那么多花哨的科技功能,但他的設計理念無疑是交織著德國人與中國人的智慧,考慮到了家庭的日常用車需求、車輛安全需求、人車互動需求,選擇了ABB來設計充電設備,與北上深幾家有強大實力的銷售公司進行合作,進行了嚴格甚至苛刻的測試,這些都決定了車的良好品質。在車展上,我又見到了實車,看到精湛的內飾,寬大的空間和各種豐富多彩的造勢活動,對騰勢更加動心了。雖然騰勢的價格已經低于了預期,但對于月薪不到五千的我,騰勢太高大上了,大抵還是適合年薪30萬的成功人士吧。雖然也曾閃現過砸鍋賣鐵,貸款買騰勢的沖動,但指標6個月的有效期和騰勢緩慢的上市步伐,把我最后一絲沖動也扼殺在了搖籃里。[page]
什么原因促使我做了最終的決定
沖動與理性的交織是促使我最后沒有選擇棄號,而是購車的主要原因。
進入8月以后,關于北京是否會放松對插電式混動的限制這一話題的討論就甚囂塵上,各路消息、各種聲音不斷。出現這一爭論的背景,就是2014年7月9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自9月1日起免征新能源汽車車輛購置稅,并與8月29日公布了第一批免征購置稅的汽車車型目錄,北京消費者翹首以盼的插電式混動比亞迪秦與榮威550混動版就在其中。得知這一消息后,筆者不禁對插電式混動進入北京產生了很高期望,曾經第一時間寫了兩篇文章,從消費者的角度解讀中央政策,分析未來走向,并且樂觀地估計,插電式混動進京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
然而,從7月初到10月初,整整三個月的時間,北京市新能源汽車相關管理部門卻一直按兵不動,沒有出臺任何的落實中央有關政策的文件和實施辦法。雖然在某些論壇等場合,市科委主管北京市新能源汽車發展的領導,聲稱一定會貫徹落實中央的政策。各路媒體也報道,北京市的相關部門赴上海進行過調研,了解上海混動車主的使用習慣等等。然而三個月的時間里,仍然是只聽樓梯響,未見人下來。與此相呼應的是,北京市新能源汽車發展促進中心的某位領導卻一再表示,堅持北京市“純電技術路線”和發展戰略不會動搖,還有部分“御用專家”。仍然一邊高舉環境保護的大旗,一邊捏造大部分插電式混動汽車擁有者使用燃油驅動的數據;一邊強調會落實中央政策,一邊陽奉陰違,甚至偷梁換柱,自相矛盾。例如最近上市的東風啟辰的晨風,并未出現在北京市公開的《北京市示范應用新能源小客車生產企業及產品目錄》,然而卻可以堂而皇之的在上市宣講會上宣稱,已通過北京市相關檢測,具備上牌資格,甚至已有消費者公開上牌。在這里,筆者不禁想請問,到底相關管理部門是依據什么來管理新能源汽車的上牌事宜?《北京市示范應用新能源小客車生產企業及產品目錄》是否還有效,為什么不在目錄上的新能源汽車還可以上牌?消費者是否具有知情權,如何能繼續相信管理部門的政策效力?在這里,筆者也希望,北京市新能源汽車相關管理部門能夠正視并且回答這些問題,無論如何,這種暗箱操作,私相授受,允許某款車上牌的做法是不能夠被廣大消費者所接受的。
令筆者寒心的是,盡管多次呼吁北京市應當開放新能源汽車市場,甚至寫了多篇公開信,然而從未有相關部門的人士給予回應,或者給出明確答復。就這樣調研再調研,討論再討論,研究再研究,依靠官僚主義的法寶——“拖”字決,活生生地從7月拖到了10月,消費者就像掙扎在黎明前夜,不知道路在何方,也不知道光明會在哪里。連筆者也對插電式混動是否能進入北京失去了信心。在各種媒體上,某些本地新能源汽車企業以資本和公關公司為后盾,大肆宣傳“純電動”是唯一路徑,插電式混動會破壞新能源汽車市場,破壞國家新能源汽車“彎道超車”的戰略,宣傳插電式混動車主為了一紙號牌,占國家便宜,甚至不惜發動水軍,在各個qq群內煽風點火,制造矛盾。而消費者作為話語能力最弱的一方,只能默默承受,用腳投票,許多第一批搖新能源汽車指標的朋友紛紛勸我,“棄號吧,棄棄更健康”,“短期內,除非某本地汽車企業生產出混動,否則不可能讓混動進入北京市場”等等。
可是我始終沒有選擇棄號,我還是相信市政府的管理智慧,可能會在九月底有一個說法,可是無限次期望,無數次失望,直到十一長假前,仍然沒有得到任何消息。正當我決定暫時不買車,讓指標自然過期,等待12月重新來過之時,竟然與朋友的一段對話讓事情發生了根本性的轉機。
早在9月初,群里就有朋友打聽到比亞迪E6會有一批媒體試駕車出售,這批車輛普遍生產于2012年底,在深圳交給媒體試駕使用,使用里程在8000-30000公里左右。價格很有誘惑力,但是車輛屬于二手車,而且無質保,不可保修,不贈送充電樁,一切問題由車主自行承擔。面對這個頗有些雞肋的機會,我有些猶豫了,從機遇看,這是以一個低廉的價格實現我的電動汽車夢的好機會,畢竟E6北京版高配的售價接近22萬,而媒體試駕車便宜了接近一半,e6基本上可以滿足我對汽車的需求。從挑戰看,畢竟沒有保修,什么都需要自費,出了任何問題,都是自己花錢,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而且,車還在深圳,由于工作關系,也沒有時間實地看車,只能看看圖片,就要交全款和個人身份證件。更為關鍵的是,目前,比亞迪E6還沒有二手車在北京成功上牌,一旦購買后不能在北京上牌,那可就血本無歸了。想到這些,我足足猶豫了兩天。
最后,促使我做決定的還是一種信任,對朋友的信任,對國產品牌的信任,對新能源汽車的信任。我決定交錢訂車,由于下手稍晚,只剩下了一臺已行駛15000公里的紅色E6和兩輛行駛30000公里的藍色E6。由于對電池損耗的擔心,我最終決定選擇了那臺紅色的E6。
等待是一種煎熬
在我購買之前,已經有一位北京新能源汽車群里的朋友交付了定金,選擇了一輛行駛8000公里的藍色E6。在他的幫助下,我的購車之路顯得異常順利,也正是他給我的消息,讓我最終實現了自己的電動汽車夢。
這位朋友交款提前了一周,因此各項手續也比我的提前了一周,有這么好的先例在前,我就照著辦理就行了。交完車款之后,由于需要辦理車輛轉籍手續,我又把身份證件寄去了深圳。期間適逢十一長假,所以辦理各項手續花了近二十天的時間。比亞迪銷售部門收到車款和我的個人證件后,首先需要去車管所辦理車輛過戶轉籍手續。通常需要提前網上預約,然后一個工作日后通知是否預約上,預約到的具體時間。由于十一長假,我預約到的日期是10月8日。整個十一長假,我就處于一種忐忑不安之中,那位先交款的朋友早就辦完了轉籍手續,并與10月6日在北京接到了運來的E6。而我的車仍然在深圳,還不知道是否會有波折,著實令人心憂。好在深圳車管部門工作效率頗高,10月8日準時辦完了轉籍手續,等待4個工作日后就可以提出檔案,而我的紅色E6在驗完車后,就可以準備通過平板車運往北京了。在比亞迪相關銷售部門的幫助下,僅僅等待了一天,10月10日,車輛開始運往北京,就在當天,這位先買的朋友車輛也已成功上牌。聽到他上牌成功的消息,我也如釋重負,不管車況如何,能上牌就是成功。
經過漫長的等待,10月15日清晨,車終于到了北京。擺在我面前的最大問題是,車來了,我卻沒勇氣開回去。作為一名新手司機,我壓根就沒怎么上過路,雖然試駕過幾次E6,但每次都有工作人員坐在旁邊,而且都是試駕車隊統一行動,甚至還享受過引導車“攔車開道”的待遇。一輛新車擺在眼前,開不回去,豈不是最大的悲哀。好在我加入的電動汽車交流群的朋友,從幾十公里外的門頭溝乘坐公交地鐵趕到通州的4S店,幫助我檢查車輛,讓我覺得特別的溫暖和感動。事實證明,愛好電動汽車的朋友,都非常具有分享和互助的精神,也是非常值得信賴的朋友。巧合的是,這家4S店就是我曾經第一次參加第一電動網活動的店面,經過修理人員一番詳細的檢查,沒想到,問題還是發生了,將車升起后,很清楚的看到,轉向管往外滲油。為了徹底解決這個問題,修理師傅決定更換油管,經歷了尋找配件、反復比較和漫長的修理后,轉向油管終于更換成功。沒想到車的配件不貴,更換轉向管的工時費卻高的嚇人,加上更換齒輪油等常規檢查、保養,一共花費了1000多元。
雖然剛提車就修車,有點失落,但是看見一臺屬于我的準新車出現在眼前,還是令人興奮的。朋友帶著我從通州開到豐臺,一路上感受著電機的特有蜂鳴,和安靜的起步加速,享受著真皮座椅和哈曼卡頓的音響,看著堪比幾十萬合資車的電子配置,瞬間覺得這筆消費還是值得的。第二天,辦理車輛上牌手續所需的材料就到了我的手上,于是我迫不及待的約了朋友,到了位于豐臺區的7421檢測場,開始了上牌流程。得知是電動車后,沒想到車管所的工作人員都很熟悉,比較起比亞迪和北汽的優劣,對我的二手電動車也很感興趣。按照流程,先去外觀檢驗,由于我的電動車無尾氣排放,也就免于檢測尾氣了,各項檢測拍照花了將近一個小時的時間,需要的材料主要是駕照和深圳車管所寄來的車輛轉籍材料,一個個窗口下來,流程也非常清晰。接下來就是去新車大廳,填好表后,等待交警上牌。可能當天值班交警沒有辦過二手電動車上牌手續,一位女交警甚至說,這個不在北京目錄上,不能上牌吧,聽到這一表態,我頓時震驚了,不是剛剛辦理過一次,而且深圳版E6和北京版的型號完全一樣啊,不會上不了牌吧。焦急地等待了一會,另一位交警咨詢了業務主管部門負責同志的意見后,給出了外地車輛轉入,不受目錄限制的答復(好像是如此表述,筆者不確定)。終于完成了上牌的手續。通過自選號牌,筆者也選到了一個心儀的號牌,并且選中了E6作為尾號,既與車的型號相吻合,也有一路順風的意思。截至此時,我終于松了一口氣。頗有點好事多磨的感覺。
從上牌到現在,已經一周了,作為新手,在朋友的幫助下,我不僅嘗試了在各種城市道路的使用,甚至測試了在高速路上的駕駛感受,從北京到燕郊往返,將續航里程用到1公里,電量用到了只剩4%,總續航里程也達到了接近280公里,充分體驗到了擁有較高續航里程的新能源汽車的便利性。平時日常使用,可以一周充電一次,雖然充電樁問題還沒有徹底解決,雖然我心儀的插電式混動進京還遙遙無期,但我相信,退而結網,與現實想妥協,這是一個正確的決定,至少是符合我需求的選擇。消費者沒有能力去影響地方政策的制定,但是也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棄號或者等待指標過期,可能是用更直接的方式表示對現行政策的不滿,既包括對地方保護主義和壁壘的不滿,也有對公用充電樁等硬件配備進展緩慢的不滿。像我這樣的購車者,也不能證明是購車的受益者,在目前的政策條件下,我們只是一群無奈的實驗者,但同時又是一批敢于吃螃蟹的勇士。我相信,沉舟側畔千帆過,柳暗花明又一村,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代表著時代的潮流,無論暫時會遇到什么困難,新能源汽車的星星之火,終將變成改變汽車工業、改變出行方式、改變生活模式的燎原之勢。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法海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kol/35186
本文由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撰寫,他們為本文的真實性和中立性負責,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第一電動網。本文版權歸原創作者和第一電動網(www.155ck.com)所有,如需轉載需得到雙方授權,同時務必注明來源和作者。
歡迎加入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注冊會員登錄后即可在線投稿,請在會員資料留下QQ、手機、郵箱等聯系方式,便于我們在第一時間與您溝通稿件,如有問題請發送郵件至 content@d1ev.com。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