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新能源戰略開端,不僅僅從環境保護角度考慮,更重要是減弱美元依賴,提升行業全局技術水平,以及為后期稅改做布局。新能源技術有多種,而我國目前選擇了電池線路,是有深層考慮。鋰電技術相對有工業基礎,更是從采掘,制造,應用,具備完整產業鏈。在每輪貨幣松緊過程中,能形成閉環效應。
從目前市場來看,乘用車先跑起來,具有一定普需效應,資本跟隨布局相應設施。而物流業相對基礎,一旦全面鋪開,需求更大。但上層卻在補貼上設了3萬公里限制,筆者分析有兩個目的。
1.等待回收體系建立
新能源物流車不管個人還是公司,總體運營頻率,公里數都要高于乘用車,電池衰減相對更快,在回收或梯次利用未開展前盲目擴張,結果可能與出發點背離,引起環境及新行業產能過剩。
2.作為推動新行業通脹的關鍵錨點
已知美國在2018全面實施縮表計劃,對于我國而言,貨幣面臨趨緊,上游鋰資產面臨縮水風險。最近密集通過各類車型目錄來看,2018年政策面大概率會對新能源物流公里設限進行階段放開,屆時路權,設施等配套上馬,下游開閘,全產業鏈積極通脹,而資本市場配合穩定指數,整體大會經濟正面作用,所謂新能源被定義成國家“戰略行業”的原因吧。
回頭看,3萬公里到底有沒有問題?從已有數據看,物流公司運營起來,一年半內3萬公里限制根本不是個事,而個人使用,卻七上八下。初期技術限制而言,3萬公里日累積,還被電池技術束縛,但是隨著技術快速提高容量增大,日公里累積很快能到達3萬公里。
因此筆者反而認為,限制公里數,應該緩慢提高,如果補貼持續推坡的話,更多應該在路權及政策紅利中刷存在。而個人用車或者開車謀生,則對部分小車型取消貨運證等系列措施。畢竟新能源車補電時間會嚴重影響送貨節奏。政策紅利打開,何愁無市場?有些地方政策放開,車輛運行的很好。因此從經濟角度看,30000公里補貼限制,僅僅是去美元依賴進程的戰術性限制,相信明年會是一個該行業快速發展的開端年。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王震球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kol/56959
本文由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撰寫,他們為本文的真實性和中立性負責,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第一電動網。本文版權歸原創作者和第一電動網(www.155ck.com)所有,如需轉載需得到雙方授權,同時務必注明來源和作者。
歡迎加入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注冊會員登錄后即可在線投稿,請在會員資料留下QQ、手機、郵箱等聯系方式,便于我們在第一時間與您溝通稿件,如有問題請發送郵件至 content@d1ev.com。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