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在中國的發展,速度之快、節奏之猛,出乎大部分吃瓜群眾意料,隨著補貼這個胡蘿卜就要被拿走,雙積分策略接棒,我們不經意環顧四周,德系、美系、日系、韓系和法系等外資品牌虎視眈眈,他們將會以什么樣的策略來應對轉變,對自主品牌會產生何種影響?對國內市場會造成何種沖擊?關稅貿易戰大背景下,他們會不會引發價格戰?我們該如何應對?
帶著諸多問題,我們進行了系列研究,共分為三篇,以饗讀者。本文為第二篇。【研究周報 | 熊出沒注意!跨國車企對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影響幾何(上)】
從傳統汽車向新能源汽車變革的道路上,日本汽車產業非常值得思辨。從某種角度而言,日系整車企業從依靠本國市場,到登陸美國、歐洲市場,在東南亞等站住腳構筑了自己的世界版圖。從開始引領混合動力(豐田和本田)到開始推進燃料電池汽車,到日產在全球第一個大規模推動純電動汽車(LEAF),卻在轟轟烈烈的中國純電驅動發展中,這個很重要的前沿隊伍則有點失聲。
日系保守派——豐田和本田,以“兩田”的作風,短期內比較難從既有的混動路線走出來,為了滿足國內的雙積分需求,兩家日本企業在自身路線上的修正和改良,也開創了在合資企業掛中方牌子的路數,他們在全球范圍內并沒有那么多的精力投在新能源汽車上。
日系激進派——雷諾日產三菱,這一屬系在全球市場的主要精力放在新能源汽車上,特別是日產和雷諾的純電在全球比較成功,在中國市場要謀求滿足積分要求,也要構建可持續轉型道路。
1、豐田
從總體看,豐田發展新能源汽車分為兩步,一是自有技術,特別是從混合動力過渡到插電式混合動力的解決方案往兩個合資工廠導入,二是從現有合作伙伴里臨時找小量試水的純電動方案,支持日本本部關于未來純電動汽車的發展路徑。同時抓住東京奧運會機會,擴大燃料電池技術推進,穩扎穩打推動燃料電池汽車的長期發展。
圖1 豐田的HEV和PHEV是逐步上量,根據市場需求進行大量擴張
一汽豐田利用泰達工廠一線進行技術改造,擬改造現有5大工藝廠房以及生產線,增加年產12萬輛新能源汽車能力,其中PHEV(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11萬輛,EV(純電動)車型1萬輛。首款插電混動車型將為卡羅拉PHEV,而純電動車型則有望為奕澤IZOA EV。根據一汽豐田新能源車產能規劃來看,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仍是其主力產品。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作為傳統動力和純電動車之間的過渡產品,兼顧了兩者之間的優勢。
廣汽豐田預計將增加年產12萬輛新能源汽車能力,以投產插電混動以及純電動車型。根據此前曝光過的新車規劃,雷凌PHEV將成為旗下首款插電混動車型,未來小型SUV——C-HR也會推出純電動版。
從這個層面來看,插電式混合動力20萬以上的產能,豐田可以從轎車開始往小型SUV和緊湊型SUV上去分流。借助其本身極為龐大的HEV的銷量基礎,加上已經在規劃混合動力的時候,已經開始國內本土化的培養,接下來的成本優勢還是非常大的。
圖2 豐田的TNGA的架構運用,使得車輛的鋪開速度很快
圖3 豐田插電混動上半年上牌情況
本田的情況大致與豐田類似,稍有區別的是目前本田剛剛在國外把Clarity PHEV做出來一些樣子,整個實施的步驟和力度都沒有豐田那么大。在中國推出專門的純電動車型,更多的還是應牌來走,實際對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同行影響應該很低。
豐田能帶給中國的影響,可能是在緊湊級轎車上,把插電式混合動力的價格拉得很低。對其進一步往一線城市拓寬,尤其是地方有鼓勵政策的地方,其價格策略到底會如何值得持續觀察。本田跟著豐田的道路,小有差異的是在純電動方面嘗試更為快速,但是這塊如果缺乏大的投入和持續改進,只是一個妥協的產物。
2、日產雷諾三菱聯盟
日產汽車其實在國內很早把LEAF的技術在啟晨上導入中國,經過嘗試,發現中國的純電動汽車需求在全球來說還是比較特殊的。如下圖所示,LEAF在全球市場還是需求比較穩定,特別是在日本和歐洲市場,還是不乏大量訂單的,也形成了一些口碑。但是在國內,早期導入的車型問題比較多。
早期車型導入,正好是快充國標的不穩定期,晨風在兼容國標上遇到了很多的問題,因為開發主導權,特別是充電協議和安全方面的問題還是在日本,很難予以妥善解決。
以進口形式導入,純電動車型早期主要依靠補貼,相同的里程價格比較高,但是車型確實家用車型,消費者并不會新能源汽車的車輛較高的安全性和進口所買單。
在全球范圍內,雷諾、日產及三菱將在一些重要的零部件上實現共享,如電動機、變流器和電池等,所以未來在中國的策略,也基本看出來日產想的比較多。
日產將于2019年在中國推出一款基于雷諾Kwid車型的電動汽車,售價約為8000美元(約合5.3萬人民幣)。把AESC轉讓給中國的投資者,也是考慮另一種形式的在中國地區電池采購的多樣化。
圖4 日產的LEAF在全球范圍內銷售比較穩定,但是在中國局面尚未打開
日產最近比較高調,宣布將向中國市場投放20款電動化車型,覆蓋日產、啟辰、英菲尼迪和東風品牌,之前雷諾-日產-三菱聯盟與東風汽車合作組建了一家新能源汽車合資企業——易捷特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也是在具體產品落地的執行層面做了很多前期的準備。
圖5 日產技術轉型(純電+自動駕駛)轉化的大遠景
日產的E-Power系統,在串聯式混合動力這塊打開了一個缺口,我們可以想象,如果把原來的1kWh升級到10kWh左右,是不是能做PHEV,這手牌打得出來怎么樣,是值得后續評估的。
圖6 串聯的混合動力成功有點像是意外之喜
日系車企在未來的新能源汽車轉變過程中,雖然總體發展框架比較大,真正在國內見到的產品還比較少,特別是實質性的供應鏈層面的動作不是特別明顯。
看待日系新能源汽車,我們可以用平和的心態去對標,短時間并沒有特別多的啟發,后面路可以拭目以待。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朱玉龍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kol/75864
本文由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撰寫,他們為本文的真實性和中立性負責,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第一電動網。本文版權歸原創作者和第一電動網(www.155ck.com)所有,如需轉載需得到雙方授權,同時務必注明來源和作者。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