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產業即將爆發的言論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甚囂塵上。但即便是電動汽車銷量猛增近10倍的比亞迪,今年前三季度依然虧了近4億。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每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都有一個光明的未來,但能等到曙光出現那一天的幸存者只是少數。在未來只能依靠政策成長環境下,各個企業想要比誰活得久,需憑借適時的商業運營模式向市場靠攏。
今年以來,國家與地方為扶持新能源汽車產業,所頒布的政策已經超過50個。在如此巨大的政策紅利驅動下,各個地方與企業上馬新能源汽車項目的消息不絕于耳,舞臺上的產業數據以倍數級增長,舞臺下叫好聲不斷。
此情此景,與幾年前的光伏產業極為相像。約10年前,光伏產業也被定義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2003年至2007年的5年間,該行業年平均增長約兩倍。但如今,盲目投產的后果凸顯,產能過剩已使該行業“臃腫不堪”。短短幾年,國家為光伏產業新頒布的政策,已由“扶持”變為“救市”,這不得不令人反思。
如今,新能源汽車產業也面臨著巨大的風險。證券時報作者日前參加的一個鋰電新能源高峰論壇中,業內人士頻敲警鐘。有企業家表示,總體看動力電池存在產能過剩風險,部分產品價格戰已經白熱化。同時,到目前為止,車企生產的電動汽車,大部分只是在傳統汽車上的一個簡單改造。事實上,就目前的技術水平,替代傳統燃油車有非常之漫長的路要走。
政策紅利往往能使一個新興產業迅速成長,但容易忽略市場化的決定性作用。與光伏產業一樣,新能源汽車產業走的也是一條政策扶持型的發展路線。但有業內人士表示,一個產業僅憑政策去做,而忽略市場化商業化的運營,將很難持久。從另一個角度看,國家利好政策頻出,也反映出今年電動汽車產業的推廣存在著比較大的困擾。
因此,地方與企業在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時,不能因有政策扶持而有恃無恐。千篇一律盲目上馬,最后只會剩下一地雞毛。因地制宜探索市場接受的商業運營模式,產業才可以生根發芽。
這其中,北京與山東淄博兩地便有較好的發展模式。北京人多地少,建設電動公交的充電站將需要大量的土地。為解決這個問題,北京直接從即將廢棄的老式無軌電車入手,將其改造成雙源無軌電動公交車,平時依靠線網供電運營并為公交車電池充電,隨時又可“脫線”變為純電動公交車。這樣,既可免去充電站建設,同時也可大大降低成本,可謂“變廢為寶”。
而在山東淄博,則巧妙地繞過了電動公交續航里程低的難題,通過采用“快充”的模式節省采購電池的費用。具體方式為,白天運行期間利用停靠間隙,用大電流直接快速補電,滿足往返一次的需求。夜間再利用低谷電價,用小電流直接充滿。上述案例均創造了獨特的商業運營模式,并將被大規模運用。
“對于新能源汽車產業來說,懂得如何避開問題的人,勝過知道怎樣解決問題的人。任何地方或企業要想從事新能源汽車產業,都需要找到自己的定位,要有所為,有所不為。”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動力電池實驗室主任王子冬日前如是說。
因此,不管是地方政府或企業,在上馬項目時都應慎之又慎。否則,當體重嚴重超標之后,想重新“瘦身”可就難了。
來源:證券時報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news/pinglun/35686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