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自主車企想要實現(xiàn)品牌高端化、不斷向上突圍的時候,大眾集團卻為手里的一堆高端品牌發(fā)愁。
綜合外媒報道,大眾集團正就出售摩托車品牌杜卡迪與潛在收購者進行初步談判,以評估競購者對杜卡迪的興趣。
不過,大眾是否同意正式啟動出售程序仍然是個未知數(shù)。在此之前,投資者和銀行正在衡量價格預期和潛在的戰(zhàn)略匹配度。有消息人士這樣評論杜卡迪可能啟動的拍賣:“這里有一些動向,但目前沒有做出決定。”
另有兩名知情人士透露,大眾預計將在2021年初啟動程序,并可能在圣誕節(jié)前委任一名銷售顧問。對此,大眾拒絕置評。
上述消息人士還透露,在為期五年的計劃回合中,大眾會重新審視蘭博基尼和布加迪這些高性能跑車的未來,以求在電動化轉型之際擴大規(guī)模經(jīng)濟、達到市值翻倍至2,000億歐元的目標。而大眾可能實行的舉措包括:與其他公司進行技術合作,或者進行重組、獨立上市甚至出售。
實際上,大眾要出售杜卡迪等旗下非核心資產(chǎn)的消息已經(jīng)傳了多次。此前,多家外媒曾報道稱,大眾已經(jīng)委托投行Evercore對杜卡迪等業(yè)務進行估值,甚至開始與潛在買家接觸。
起初,可能是考慮到“排放門”招致的250億美元的賠償金和罰款,分析人士和銀行家預想,這個歐洲最大的汽車制造商可能會甩賣資產(chǎn),以籌集資金償還債務,同時精簡旗下業(yè)務,進行戰(zhàn)略重組。
另外有猜測認為,杜卡迪雖然為奧迪所有,但是并不能為奧迪帶來經(jīng)濟助益,這也成為大眾想要出售杜卡迪的原因。早于2012年奧迪以8.6億歐元收購杜卡迪,分析人士對此表示質疑,稱這一舉動只是大眾前任董事長費迪南德·皮耶希(Ferdinand Piech)對杜卡迪設計和小型發(fā)動機的興趣使然。
彼時交易沒有成功,據(jù)稱主要原因有二。一方面,在對此事有處決權的監(jiān)事會中,大眾的工廠理事會領導占了20個席位中的一半,認為大眾的財政狀況并不吃緊,無須變賣資產(chǎn)。另一方面,控股股東保時捷和皮耶希家族9月12日反對交易。
前段時間,豪門遺產(chǎn)爭奪戰(zhàn)再度上演,而故事正是圍繞大眾教父皮耶希而展開的。要知道,刨去如今的一地雞毛,大眾“教父”的稱號并非浪得虛名。1993年至2015年間,在時任大眾掌門人皮耶希的領導下,大眾啟動了大舉擴張的市場戰(zhàn)略,僅用一年時間就收購了賓利、布加迪和蘭博基尼等重磅品牌。
據(jù)悉,作為下一階段戰(zhàn)略評估的一部分,大眾正在擬定蘭博基尼上市的計劃,并已征求了銀行家和潛在投資者關于該品牌上市的意見。10月20日,消息人士透露,預計蘭博基尼將于2021年上市。
彭博資訊分析師曾預計,蘭博基尼將其產(chǎn)品線從超級跑車擴展到SUV,可能助其估值升至約110億美元,由此使得蘭博基尼成為IPO的可實施候選者。
但實際上,拆分上市和重組能否有助于達成市值倍增計劃,這也充滿不確定性。正面的例子是,自2016年從FCA拆分上市以來,法拉利市值已增長逾兩倍。但其競爭對手阿斯頓·馬丁恰好是一個反例,自2018年首次公開募股以來,股價一直暴跌。
至于布加迪,上個月就有報道稱,大眾集團正在討論將布加迪出售給克羅地亞高性能電動車生產(chǎn)商 Rimac。彼時甚至有德媒援引消息人士的話稱,大眾計劃在今年完成交易。不過,跟此次反應一樣,大眾自然都是不予置評。
事實上,自從“排放門”事件之后,關于大眾集團要舍棄部分小眾品牌的傳聞就一直存在。準確來說,不僅僅是大眾,其實整個行業(yè)都開始“做減法”。雖然,包括蘭博基尼和杜卡迪在內(nèi)的小眾品牌的銷量并不差,但是它們與集團主流品牌的研發(fā)和生產(chǎn)協(xié)同性不強,難以分攤行業(yè)轉型所面臨的巨額成本。
在去年法蘭克福車展,大眾首席執(zhí)行官赫伯特·迪斯(Herbert Diess)在接受歐洲媒體采訪時就曾坦言,當下的大眾已不再需要那么多繁冗的品牌,并表示“不考慮成本地創(chuàng)造產(chǎn)品將是一個危險的策略。”
大眾首席財務官弗蘭克·威特(Frank Witter)也曾表態(tài),他希望通過“瘦身”來提高集團的盈利能力,與此兼顧歐盟最新的減排任務。“從集團的整體結構來說,降低復雜性是有價值的。”
所以,無論是布加迪還是杜卡迪被出售,還是蘭博基尼獨立上市,我們似乎都不用驚訝。一方面,拆分和出售或將有利于增加大眾集團整體的資金和市值;另一方面,大眾正在尋求其他途徑來挪騰資金來實現(xiàn)電動化。在花重金推動主流品牌實現(xiàn)電動化的同時,其也正在考慮為這些小眾品牌開發(fā)電動化平臺是否物有所值?加上新冠疫情為集團決策按下加速鍵,大眾可能的一系列選擇都是可以理解的。
誠然,我們能從中看到,大眾集團如今面對的局面愈發(fā)具有挑戰(zhàn)性,它需要資金完成轉型,也需要優(yōu)化結構讓企業(yè)更有競爭力。而這也讓更多車企警惕,斷舍離雖難,卻是大象轉身的必經(jīng)之路。
文/孫莉莉
---------------------------------------------------------------------------
【微信搜索“汽車公社”、“一句話點評”關注微信公眾號,或登錄《每日汽車》新聞網(wǎng)了解更多行業(yè)資訊。】
來源:汽車公社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news/qiye/130143
以上內(nèi)容轉載自汽車公社,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lián)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nèi)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wǎng)(www.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lián)網(wǎng),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