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2020年底,大眾做了件大事。大眾汽車集團增持江淮大眾股份至75%的戰略投資完成,并接管合資企業管理權,江淮大眾正式更名為大眾汽車(安徽)有限公司,江淮的名字徹底被抹去。而彼方,略顯凄涼的是,僅三年就丟掉名分的江淮迎來股價大漲。
1月5日,大眾汽車(安徽)電動化進程再進一步,全新管理團隊正式亮相,大眾汽車集團(中國)的CEO馮思翰掌舵。大眾的未來規劃里,沒有江淮!彼此一起創造的思皓品牌也被留給江淮,大眾汽車(安徽)輕裝上路。
終究錯付?合資中方危!
大眾對江淮的無情,幻成了達摩克利斯之劍懸于國內所有合資車企的中方,勢弱的中方尤甚,壓迫感清晰地傳導于他們的每一個神經末梢。毫無疑問,依靠合資公司生存的自主車企,危機正在加劇。
受疫情影響,全球各大車企的營收能力明顯下降。隨著國內疫情防控效果顯著,很多車企希望依賴迅速恢復經濟生產的中國來達到企業的營業目標、或至少不那么難看。中國市場股比開放與全球疫情肆虐,成了合資車企外放增持股份最重要的契機。
誰又會不希望在中國的利潤可以更多地收入囊中,甚至是全部收歸所有呢?誰又會不希望拿到絕對掌控權呢?
一個在眼前的案例,前段時間戴姆勒準備與北汽重新啟動關于增持北京奔馳股權的談判?,F實是,今年三季度戴姆勒營收同比下降7%,與此同時合資公司北京奔馳貢獻12億美元股息,除了一定程度上緩解在疫情期間承受的虧損,其背后所看到的利潤空間非常誘人。
這已經不是戴姆勒第一次展示野心了,兩年來,戴姆勒不斷向北汽方面表露出增持北京奔馳股份至65%的意愿(也有人說是75%),雙方也有過數次相互增持的談判。很顯然,疫情催化了事態發展,戴姆勒方急迫的心路人皆知。
自從2018年,國家放寬汽車行業外商來華投資的限制后,外資車企增持合資車企股比的傳聞便屢見不鮮,包括寶馬增持華晨寶馬,戴姆勒欲增持北汽,福特增持長安福特,大眾增持上汽大眾等消息真真假假,層出不窮。
華晨的痛,也還在眼前。2018年10月11日,華晨寶馬沈陽鐵西工廠開工,正值華晨寶馬合資公司成立的15周年,寶馬集團宣布,以36億歐元(約合人民幣273億元)收購華晨寶馬部分股權,將持股比例從50%提升至75%,雙方合資協議繼續延長至2040年。
這25%股比的提升,讓華晨失去寶馬,讓寶馬控制了合資公司。同時,華晨的做法也推倒了中國市場合資股比開放的多米諾骨牌,讓外資有了更多的“玩法”,它也成為越來越多外資企業企圖改變股比,以謀求更多利益想法的“經典案例”。
華晨甘愿這么做嗎?答案是否定的,但華晨沒得選。原華晨汽車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祁玉民在央視《對話》節目中坦言,在這場長達80天的談判中,“寶馬談判設定的條件就是75%,寶馬什么都可以談,股比免談”,道出了多少辛酸與無奈。
寶馬之所以敢提出突破合資股比限制,增持華晨寶馬股權,這與華晨汽車自主品牌長期以來的經營狀況密不可分。
在華晨汽車自主品牌的發展上,華晨汽車集團董事長祁玉民一直堅持著自主高端化的策略。但是無論是在第一波自主高端化過程中的駿捷,還是后來的V5、華頌和中華V6,華晨自主高端化的策略都沒能獲得成功。并且這樣的自主路徑是否正確,值得商榷。
此外,在經營業績上華晨對于華晨寶馬實在過于依賴,據增持股比前一個完整年2017年的財報顯示,華晨寶馬的盈利為104.8億元,以華晨和寶馬各50%的占比來算,華晨寶馬對于華晨中國的貢獻為52.4億元。然而華晨中國2017年的凈利潤為43.76億元。也就是說,如果沒有華晨寶馬的貢獻,華晨中國還虧損8.6億元。
過弱的競爭實力讓寶馬看在眼睛里,與其說是寶馬推倒了合資股比的多米諾骨牌,不如說是華晨的不爭氣促使了這樣的結果。
單從表面看,華晨收獲頗豐。正如祁玉民所說,“寶馬提升了股比的同時,我們換來很多東西,其中有一個第三工廠,我們在沈陽布局了豪華車生產基地,已經實現全球化,不是簡單的制造,研發、零部件、發動機、動力電池都來了,既有本地化,又有全球化?!?/p>
拿股比換利益,華晨自身自然沒有遭受多大損失,或者說賺了一些,但既然開了股比的堤口,整個自主品牌面臨的將是一瀉而下的滔滔江水。
教訓與反思
25%股權能否為華晨換來實打實的技術?這個毫無疑問,當然不能。華晨寶馬合資已經來到第18個年頭,要換到技術早就換到了。似乎看到的只有“溫床使人懈怠”。
而諷刺的是,長城、吉利這樣的“孤立無援”的車企卻在多年的摸爬滾打中,成長為支撐中國汽車工業的巨大力量。他們并非一帆風順,早期反而失敗才是常態,于是一邊摔得鼻青臉腫,一邊又繼續爬起來前行。
經過多年的發展,一些中國汽車自主品牌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也取得了不錯的進步,在純電動汽車領域,已經形成了初步的產業鏈。
凡此種種案例,可以得到的反思是,自主品牌若想保持競爭力,不能有依賴于外資品牌技術幫助的想法,還是應該自主發展。
對中國車企來說,以股權換所謂的技術、資金等,需要仔細權衡。而且,在當下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的浪潮之下,中國品牌與外資品牌的差距正在逐漸縮小,雙方也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更不能輕易讓步。
面對新的合資潮,中國品牌手中握著更多的話語權,這種話語權不僅僅是來自股比的平衡和市場的優勢,更來自于中國汽車品牌深耕中國市場,比外資品牌更懂中國市場的底氣。
自從1994年的《汽車產業政策》規定開始,生產汽車、摩托車整車和發動機產品的中外合資、合作企業,中方所持股不得低于50%的鐵律保護了中國汽車自主品牌24年。在對等股比合資的限制被打破的未來,少了政策的護佑,自主品牌就要靠自己了。
文/李思佳
---------------------------------------------------------------------------
【微信搜索“汽車公社”、“一句話點評”關注微信公眾號,或登錄《每日汽車》新聞網了解更多行業資訊。】
來源:汽車公社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news/qiye/135683
以上內容轉載自汽車公社,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www.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