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必須承認的是,能夠見證中國新能源市場的不斷進化與發展,感到十分的欣慰與自豪。
而就在近日,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5月底,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約580萬輛,約占全球新能源汽車總量的50%。與此同時,今年1月至5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96.7萬輛、95萬輛,同比均增長2.2倍,市場滲透率達到8.7%,勢頭異常強勢。
并且新能源汽車相關配套與基礎設施建設日趨完善,截至今年4月,全國已累計建設充電站6.5萬座、換電站644座,各類充電樁187萬個,建成覆蓋176個城市、超過5萬公里的高速公路快充網絡。
有了數據作為支撐,可以說每一個板塊,都在逐漸向好。更加值得慶幸的是,面對特斯拉國產化的來勢洶洶,Model 3、Model Y兩款車型雖然依舊強勢,但終端消費者在作出選擇時,明顯變得更為理智。
很多人開始根據自身實際需求出發,例如車內空間、智能化水平、輔助駕駛系統成熟度甚至補能便利性等多方面,考慮究竟怎樣一款產品,才是適合自己的存在。而在此過程中,蔚來ES8、ES6、EC6,小鵬P7、G3,理想ONE等頭部新勢力所推出的車型,迅速進入到前者視野之中,并取得不錯的銷量成績。
反觀例如大眾ID.4、寶馬iX3等傳統豪華品牌旗下的純電車型,礙于產品自身存在或多或少的“短板”,已經無法僅僅依靠燃油車板塊所積攢下的光環,來吸引用戶。如此現象,也從側面再次印證國內新能源車主,認知體系的逐漸成熟。
無獨有偶,不久前結束的上海國際車展,親身參與下來最大的感受,除了撲面而來,席卷整個場館的電動化轉型浪潮外,剩下的便是位于新能源這條賽道,相比傳統燃油車板塊的苦苦追趕,這一次,中國品牌將“定價權”,牢牢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相關產業鏈方面,動力電池巨頭寧德時代一度越過了“萬億市值”的里程碑時刻,季度盈利與單月裝機量逐步攀升。在與LG化學、松下等眾多外資企業的直面競爭中,也未落得下風。
另外,不能忽略的還有類似于華為、小米、百度,這些擁有較為深厚資源背景的科技巨頭,跨界進入新能源行業,其所帶來的“鯰魚效應”,同樣也在促使整個大盤變得愈發活躍。
而在闡述過上述多維度目前所取得的現狀后,就此不難理解,為何中國能夠拿下全球新能源市場約50%的占有率,“天時、地利、人和”可謂缺一不可。至于未來,我們有理由相信,更大量變所引發的質變,將會在某一特殊節點到來。
根據預測來看,“2025年”或許就是答案。只不過,唯一需要注意的關鍵點集中在,外部形勢趨好,內部競爭必然加劇。目前現存的自主新能源品牌,留下的終歸將是少數,而大多數車企則面臨慢慢消亡的結局。所以對于這些參與者而言,是拼命自救,還是隨波逐流,選擇權仍掌握在自己手中。
來源:汽車公社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news/qiye/149644
以上內容轉載自汽車公社,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www.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