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處疫情中的上海,停擺一個多月以來,其所暴露出的問題和癥結,已然成了全國人民目之所及的談資。誰都不明白,是什么緣故讓上海在春暖花開的4月,將“魔幻現實主義”演繹得淋漓盡致,又是因為什么使得這座經濟重鎮遲遲未見好轉。
現如今,在跌跌撞撞地扛過了疫情肆虐的最初幾周后,2600萬人的生計得到了保障。但和全國其他城市不同的卻是,與“經濟”一詞牢牢綁定的上海,封閉式管理下的后遺癥,還是遠比我們想像中的嚴重許多。
前有,從長三角地區延伸至全國,各大傳統車企、新造車勢力官宣受上海疫情牽制而被迫停產。后有,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華為消費者業務CEO、智能汽車BU CEO余承東接連發文稱,如果上海和周邊的供應鏈企業無法找到動態復工復產的方式,4月之后,包含汽車產業在內的科技行業將悉數面臨停產。
在這里,相信沒有人再愿意去深究這次疫情突發的源頭,廠區停工、物流停滯等諸多連鎖反應所致的產業現狀,就足以令所有人惴惴不安。何時能復工、何時能讓這場風波消除……太多的問題都擺在了上海面前。
今時今日,受經濟承壓過大,上海開始對此進行了正面回復,而各項涉及復工復產的問題也逐漸進入了協調解決。但這場風波過后,長三角產業鏈的聯動,能否在下次面臨新的疫情危機時平穩渡過,想必依舊難有一個定論。
不得不做的決定
每一個行業的產業集群從來都不是孤島。那么,上海這座城市的經濟發展自然無法獨立而存。但此時此刻,無論全國馳援上海的決心多么令人動容,對于如何撫平經濟重創所致的傷疤,似乎唯有交給上海自己。
是的,在4月16日這天,為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上海市經信委發布了《上海市工業企業復工復產疫情防控指引(第一版)》,希望在確保風險可控的前提下,落實閉環管理,有力有序地推動企業復工復產,保障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穩定。
而為此,工信部前方工作組研究建立產業鏈供應鏈訴求應急協調機制,設立工業和信息化領域保運轉重點企業“白名單”,集中資源優先保障集成電路、汽車制造、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等重點行業666家重點企業復工復產。其中,就包括了223家汽車產業配套企業。
平心而論,在疫情如此嚴重的情況下,急于復工將要承擔的責任之重,總是超乎想象的。
在疫情肆虐的大背景下,沒有企業是能對病毒免疫,任何疏漏都會讓多達幾千、乃至上萬人的廠區陷入被動。但即便如此,現實的艱難處境,究竟能否允許上海再這樣停擺下去呢?
疫情爆發初期,秉承“上海不能停下”的宗旨,大部分企業的生產活動還在有序進行著。外界也總在譴責上海,為什么不能像其他城市徹底關停。如今,一切都停了下來,一切也都進入了前所未有的生存考驗之中。
在上海,除了上汽、特斯拉等大型整車制造企業以外,遍布著包括采埃孚、安波福、圣戈班等100多家零部件供應商。制造門類,小到汽車玻璃、密封條,大到動力電池、發動機,應有盡有。但恰恰是這樣的巨型公司,在疫情突然來襲之際,也毫無辦法。
“如此持續下去,產業經濟損失/代價將會很大?!庇喑袞|說的一點沒錯。
到了4月18日,上汽集團旗下上汽乘用車、上汽大眾、上汽通用、華域汽車、安吉物流等整車、零部件和物流企業,重點瞄準人員保障、供應鏈保障、物流保障、封閉生產管理和防疫措施等領域,試著啟動了復工復產的壓力測試。
而放眼整個上海,緊接著上汽之后復工的企業,顯然還有很多。
未來,綜合考慮疫情走勢、壓力測試結果等情況后,這些企業能否進一步制定出新的復工復產動態規劃,誰都說不準,但如果不復工,長期封閉之下,我們必須承認的是,作為承載中國經濟命脈的上海極有可能回到多年以前,而有些損失更是難以彌補回來。
復工復產,談何容易
不出意外,中國車市在4月份交出的成績單無疑是很難看的。而此前業內普遍認同“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情況下,供應鏈的暢通能夠得到有效保障,相信短時的停產很快會得到緩解”的觀點,此時也是無跡可尋的。
就像前文所說,上海所匯集的汽車行業供應商太過龐大。全國前十大零部件集團的中國總部有九家均位于上海,分別是博世、采埃孚、麥格納、現代摩比斯、愛信、大陸集團、法雷奧、李爾和弗吉亞。
即便是豐田門下的電裝未在上海設立總部,可鑒于豐田的研發和部分配套零部件生產仍在長三角,要想脫離上海而單純自我謀生,對于豐田來說,顯然也是不可能的。
產業鏈之所以能形成,且能被稱之為“產業鏈”,本就意味著,這不是一條能一家、或幾家零部件供應企業能維系的生存循環。在這其中,不管缺失某一環節,這一整套機制都是運作不下去的。
而當上海在此時成為這一鏈條中的核心鎖扣時,一旦經濟活動的停滯,由上海向外蔓延的停工潮,就會導致全國經濟的低速運行,至于主機廠及配套零部件企業都將陷入停滯狀態,更是必然的。
誠然,隨著上海政府愿意為這個緊繃的產業鏈松綁而開具白名單,各大身處循壞之內的企業還是看到了復工復產的希望。但還是那句話,在疫情尚未消退,管控措施并未降低的背景下,上海復工,何其難矣。
要知道,產業鏈的各個環節之所以能相互聯動,其原因還在于始終處于高效運行的物流。
可眼下呢?自三月中旬開始,整個進出上海的運輸系統就像被按住咽喉一樣,從肉眼可見地放緩腳步,直到一步步走向癱瘓。而對于汽車產業極其重要的物流網絡,自然也遵循著這樣的規律。
去年,洋山深水港的貨物吞吐量是2200萬個集裝箱,承載了長三角地區汽車產業的保供職責。而整套流程中,從港口卸貨后,通過高速公路網,各種原材料是可經位于長三角地區各個零部件供應商之手,源源不斷地向外供給的。與之環環相扣的各級供應商亦是從中承擔著更為細分的環節危機。
如今,要是物流卻未能隨著企業復工而恢復正常,我想,再過有利的開工條件,所能產生的經濟效益都會是微乎其微的。
“整個晉西北都亂成一鍋粥了”是上海疫情初始時,最為形象的說辭。那時,背靠上海的中國汽車工業想要單憑自己的力量獨善其身,無論如何都是不切實際的。所有深受影響的相關企業,更是如芒在背。漸漸地,“上海不能擺爛”的全國性呼吁,讓其走到了當下所面臨的十字路口,既然復工已是刻不容緩,還請拿出一整套可行且風險可控的方案吧。
來源:汽車公社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news/qiye/173064
以上內容轉載自汽車公社,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www.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