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獲上海浦東新區市場監管局核發的營業執照。特斯拉終于圓了在中國的“獨資夢”。
特斯拉(上海)5月10日獲營業執照
暫與整車生產無關
從特斯拉官方給出的消息看,特斯拉(上海)依然是外商獨資公司,注冊資本一個億,特斯拉香港公司持有全資股權。
根據國家企業信用公示系統顯示,特斯拉(上海)的經營范圍包括:電動汽車及零部件、電池、儲能設備、光伏產品領域內的技術開發、技術服務、技術咨詢、技術轉讓,上述同類商品的批發、傭金代理(拍賣除外)及進出口業務,并提供相關配套服務,電動汽車展示及產品推廣。
有意思的是,特斯拉(上海)經營范圍并不包含整車生產制造,甚至連動力電池的生產制造都沒有。也就是說本次設立公司與整車生產無關,因為目前的股比開放政策還未落地,特斯拉還未取得生產資質。
本地化生產前兆?
分析顯示,在中國設立研發中心是獲得生產資質的必要條件,同時也將加速特斯拉本地化的進程。
2018年4月,發改委正式下發通知:通過5年過渡期,汽車行業將逐步取消限制。此舉使得中國放寬了新能源車入華門檻,并規定在純電動汽車(EV)等環保車的生產和銷售方面允許外資車企可不與中國企業合資,以獨資方式進入中國市場。
預計股比開放政策6月落地,特斯拉或將成為這一政策最大的受益者。有分析認為,不出意外,特斯拉將在很快獲得生產資質并開始在建廠,同步開始建設電池廠和整車廠。
上圖為特斯拉整車架構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車市場一直是特斯拉布局的重點。特斯拉CEO馬斯克曾表示:“特斯拉將建造第二座超級工廠,工廠將選址在中國并于今年第四季度前公布具體選址,除此之外,未來所有的超級工廠不但能夠造電池,還要同時能夠造車。”
由此可見,在多重因素的促使下,特斯拉離本土化越來越近。
國內產業鏈或受益
如果特斯拉在中國投資建廠,將帶動整個產業鏈的發展,特別是動力電池產業鏈。
上圖為動力電池產業鏈
目前特斯拉是鋰離子電池的全球最大買家,但是特斯拉現在面臨產能問題,而且遲遲不能解決。
如果特斯拉能夠順利在中國本土化,為了提高動力電池產能勢必會加大采購力度,這對于動力電池上游本土廠商來說無疑是一大利好。
屆時,隨著特斯拉動力電池產能逐漸開出,其上游原材料鈷、錳、鎳,包括鋰和石墨,中下游的連接器、PVC膜還有BMS都產生較大的需求動能,整個動力電池產業鏈將大受裨益。
雖然目前特斯拉的供應商以北美、日本、中國臺灣的企業為主,但隨著特斯拉在中國本土化布局的加快,威唐工業、天汽模、海達股份等國產零部件供應商已逐漸進入特斯拉供應鏈。
來源:VehicleTrend車勢
作者:薛圣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news/qiye/68778
以上內容轉載自VehicleTrend車勢,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www.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