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死亡”,亦如魯迅也會在時局動蕩之時發出這樣的感嘆。新勢力造車的淘汰賽已然開啟,朱江明與他的零跑汽車到了必須抉擇的時刻。
回到五年之前,暗潮涌動的新能源汽車行業吸引大批資本紛紛涌入,這塊巨大而誘人的蛋糕被眾多目光所注視,在這其中就包括三次成功創業的朱江明。放棄盈利良好的大華,再次奮不顧身的投入了新勢力造車的浪潮之中,不知這樣的決定是否明智?無論怎樣,對于朱江明而言選擇造車無疑是一次對賭。
“我們不玩概念,我們也不講故事”,這是朱江明對于零跑汽車的定調,也是他努力想要營造與其他新勢力品牌的差異之處。講話不疾不徐、凡事講究邏輯的朱江明身上散發著濃濃的工程師氣息,一切“穩”字當頭。
這位畢業于浙江大學無線電專業的工科男,憑借對于行業機遇的敏銳嗅覺得以三次成功創業,對于軟件與硬件的熟知也在不停的創業之中打磨出來。作為浙江大華的創始人之一,經歷從無到有,這家市值超過700億元的安防系統制造商或許是對朱江明最大的褒獎與肯定。
目前的新勢力造車主要分為兩類,傳統汽車人造車與互聯網人造車,朱江明更喜歡將零跑汽車定位于“IT人”造車。零跑S01的上市發布會上,當他將大華集團研發的視覺圖像處理芯片舉起并著重介紹之時,這或許是不善言辭的朱江明在公開場合說過最多話的一次,也是對于他“IT人”身份最好的佐證。
朱江明總是愿意將零跑汽車視為華為,而不是小米、VIVO。的確,他不止一次在媒體面前提及華為,對于華為的崇拜與摯愛已深入骨底。
招募在華為工作18年的榮耀品牌海外業務負責人趙剛加入零跑,更是朱江明對于自己崇拜模板的最佳“致敬”。既有大華的科技研發作為背書,又有成熟的華為團隊負責市場,朱江明的決策一切看似都很平穩。
但是這種平穩是否略帶一絲“平庸”意味。手握芯片登場,是可以更加直接的詮釋零跑想做怎樣的一款純電汽車。但這一切的美好夙愿都是面向未來的,這個愿望可以實現的基礎則是自動駕駛的真正落地。那時的零跑才可以真正將核心技術將轉化為核心優勢,不知朱江明與他的零跑能否堅持到那一天?
雖有亦如趙剛這樣的老將把關市場,零跑的營銷傳播還是讓人失望。較小的品牌聲量、模糊的產品定位讓零跑汽車在當下市場的存在感很低。相較于蔚來、威馬等其它新勢力品牌的傳播方式,零跑汽車在造勢功力上還是存在差距。
我更愿意將零跑汽車現在的公關傳播形容為“閉端傳播”,只面向消費者而忽略行業感受。如今的汽車行業如同一張“蜘網”,媒體與車企、車企與車企之間的聯動必須頻繁而高效,這樣才能為自身贏得足夠的存在感。
某些新勢力的過度營銷會讓人感到反感,但恰如其分的良性營銷反而可以讓行業與消費者眼前一亮。不善言辭甚至有時忽視行業社交的朱江明需要學的東西還有很多。
車圈之中,有時過于求穩反而是一種平庸。
通讀《三體》感受到劉慈欣對于創新與未知空間的濃濃向往,IT與航天在精神內核上的追求是相似的。可能是由于“IT人”造車這樣的身份驅使,零跑在產品上更為推崇技術的創新與對于科技的追求。
但旗下第一款量產車零跑S01卻與這樣的產品訴求出現偏差。與其它新勢力車企選擇純電SUV作為切入點進軍造車行業不同,朱江明選擇另辟蹊徑。在本田S660的啟發下,朱江明與他的團隊經過長時間的討論決定以電動轎跑作為切入點,以經濟化與輕量化為產品關鍵詞,入局市場。
不可否認,選擇純電轎跑讓零跑與其他品牌之間實現了產品差異化,也填補了部分市場空白,但朱江明終究需要考慮純電轎跑在中國市場又有多少份額?在消費者的傳統印象中,對于轎跑的第一印象應該亦如奔馳CLS般飄逸,零跑S01的外觀設計未免有些“草率”。
在這個顏值即正義的時代,定位于年輕人第一輛純電跑車,零跑S01至少在外觀上就未贏得目標人群的關注。至于最大功率為125kw、最大NEDC續航里程380km這樣的參數對于年輕人來說也無吸引力,相較同價位其它新能源競品也無明顯優勢。
雖然相比外觀與性能,智能化方面是朱江明更為看重的,但怎樣將智能化全部落地對于現階段的新能源車企來說仍是無法解決的“痛點”。
當李斌站在聚光燈下帶來蔚來ES8,人們對于它褒貶不一,但ES8打破傳統燃油車的設計局限,至少從外觀上讓它足夠吸睛,蔚來奠定了“高端”純電品牌的形象。它的初代產品穩定性不高這點無可厚非,但第一印象對于新勢力而言更為重要,之后想要扭轉往往很難。
后續產品推出節奏過慢對于零跑來說也是很大的問題,對于一家成立五年的新勢力車企,只有一款并無太大競爭力的產品在售,本身就是一件頗為“諷刺”之事。而其T平臺首款車型預計年底才會上市。根據目前已知信息來看,其NEDC續航里程較S01并未有較大提升,這樣的更新對于解決零跑產品單一、產品力不足的現狀作用不是很大。
我們無法判斷朱江明在零跑入局造車行業時的眼光與決策是否正確,逃離本身的“舒適圈”去迎接新的挑戰就應做好承擔風險的準備。造車不止“ctrl+C”那么簡單,好產品才是王道,零跑汽車離成功之說,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從朱江明創立零跑的一刻開始,它就從未擺脫大華股份的“庇護”,背靠大樹好乘涼的道理我們都能理解。零跑的維系發展主要依靠大華股份為其“輸血”,“大華系”對于零跑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
8月7日,零跑汽車剛剛完成了總計3.6億元的A輪融資,投資方為金華中車基金,融資完成后其持股比例為5.06%,大華股份對零跑汽車的持股將下降至15.5%。此次融資也可視為零跑汽車對于之后上市的前期準備,進一步提升其預估市值。
透過現象看本質,仔細翻看此次為零跑注資的金華中車基金股東成員,猛然發現朱江明夫婦在列。2018年,由上海電氣領投,興業證券及紅杉資本跟投的20億資金暫時解決了零跑的后續資金問題。
但隨著近一年的市場反饋,較為模糊的品牌定位、并無競爭力的產品、聲量過低的營銷讓除“大華系”外的其它資本對于零跑的信心持續減弱,為了讓越來越多的外部資本進入零跑汽車,朱江明此次領投可謂“用心良苦”。
大華股份作為一家年營收超過230億元的行業巨頭,為零跑已經提供了足夠的支持。新勢力造車似乎是一場沒有低線的燒錢運動,亦如特斯拉這樣的最早入局者也在為實現盈利不停嘗試。就算有“世界五百強企業”的身份加持,大華也未必吃得消零跑汽車的燒錢速度。
隨著新勢力逐步進入交付環節,交付速度、產能保證、研發投入、供應鏈把控每一環節都必不可少,這些環節都需要龐大的資金支持才能維系發展。資金為“命脈”,利用多種渠道解決資金問題是留給朱江明的考題。
制造方面,零跑S01目前繼續由長江汽車代工生產,但其近來頗有“自身難保”意味,頻頻爆出欠薪、裁員、停產等負面消息,朱江明可能需要抓緊位于浙江金華的自建工廠的建設進度了。
新勢力的淘汰賽已經到來,手握資本的投資者對于新勢力的態度已趨于理智,資金涌入頭部慢慢變成趨勢。零跑汽車距離頭部新勢力車企的差距還很巨大,想要躋身頭部,除了需要強大的資本支持外,優異的產品與良性的營銷缺一不可。
此刻的朱江明,已經投入大量資源押寶零跑,回頭為時已晚,前路卻不明朗。剛剛實現量產交付的零跑汽車,從產品定位到營銷策略都頗具爭議,外界對于朱江明的質疑聲不斷。
“騎虎難下”或許是對于朱江明心境的最佳解讀。背靠大樹,未必陰涼,對于零跑汽車現在可能是最為艱難的時刻。
創建零跑汽車是2015年朱江明在西班牙旅行時的一個想法,他看到有很多商家為行人提供電動自行車,而在當時的中國市場還是空白,重新創業的想法也在那時所萌生。
豐滿理想的背后是現實的骨感,朱江明總會笑著感慨:“造車就像長跑,過程一定很漫長,希望有一天零跑能像豐田、大眾那樣有上千萬輛的銷售規模。”
如果時間倒退五年,反問朱江明是否還會跳出“舒適圈”選擇創建零跑?放棄連年盈利的大華,跨界進入困難重重的汽車行業或許并不明智。經歷百年發展的汽車行業規律應該足夠令人敬畏,沒有萬全準備請勿輕易入局,稍有不慎就會粉身碎骨。
再次創業的朱江明傾其所有,無論最終結果怎樣,此刻已經只能向前。華為只有一個,慢慢消亡的“樂視”不在少數。
來源:億歐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news/renwu/96917
以上內容轉載自億歐,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www.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