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日報》刊登了一篇題為”燃料電池汽車規格將統一”的文章引起業界關注。文中提及”豐田、戴姆勒、通用、日產等11家世界主要汽車生產商即將締結聯盟,統一下一代新能源燃料電池汽車的液態氫供給系統的規格”。作者發現,作為最大新能源汽車市場的中國,卻在這一聯盟中難覓蹤影。有業內人士表示擔憂:燃料電池作為新能源汽車未來發展方向,長遠來看,此刻中國缺席,中國企業有可能在未來國際格局中喪失話語權。
武漢理工大學自動化學院副教授謝長君強調,盡管市場未形成,但是技術聯盟的建立,已經表明了人家在進步,而我們還處于技術研發、試點階段,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標準之戰
”面向未來的新興產業,名為市場之爭,實則就是標準之爭。”江蘇常熟合眾環保技術研究所所長沙永康聽到此事時第一反映稱,”聯盟的建立,很大程度上體現的是國際車企對未來市場的布局。”
”其實面對國際聯盟的建立,我們也想參與,可是我們缺乏溝通的渠道。”上海燃料電池汽車動力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燃動力”)內部人士張揚(化名)對作者透露,”然而,現實中更多的是在各自為戰。”
與此相反,國際巨頭間似乎都在忙于燃料電池的布局。
作者了解到,早在2004年,日本日立公司就已派管理人員擔任IEC(國際電氣委員會)TC105微型燃料電池分會新設的”性能”部門(負責審議國際燃料電池標準建立的主要決策部門)議長,并表示要不惜余力協助推進燃料電池”國際標準化”的進程。同時期的美國政府,則聯合通用、福特等幾大汽車廠商、石油公司合作制定氫燃料電池的技術標準。
其中,2010年底,戴姆勒與世界最大的工業氣體供應商Linde集團形成了戰略合作,并于2011年1月30日啟動了3輛以氫為燃料的燃料電池車”B級F-CELL”穿越全球14個國家的”梅賽德斯·奔馳F-CELL環球之旅”項目,此次計劃由Linde集團運輸移動式儲氫罐來供應氫燃料,同時戴姆勒在世界各地呼吁擴充氫基礎設施。不僅如此,戴姆勒還與日產-雷諾聯盟展開技術合作,計劃在2015年在日本銷售燃料電池汽車。
至于豐田也與日本最大煉油商JX日礦日石能源公司等企業合作,從2013年開始建設加氫站,并計劃在2015年達到100座的規模。而2011年10月,日產和JX日礦日石能源公司宣布,由后者提供固體氧化物型燃料電池,應用于日產 ”LEAF”新能源汽車,對家用燃料電池汽車進行技術試驗。
有研究人士表示,目前日本在微型燃料電池開發方面處于領先地位,美國則在車用燃料電池開發上有優勢。利用技術和產業上的領先迅速制定有利于自己的標準,早早占領市場自然成了兩國政府和車企的”首要任務”,跨公司間的合作正是達成標準共識的”溫床”。
面對國際巨頭企業的強強聯合,國內相關企業又是作何表態呢?
技術之殤
中航證券某分析師表示,這么多行業巨頭的聯盟,本身就已經說明了這是一個”富人俱樂部”,技術、專利、龐大資金及有建設性的國際視野,中國企業占了多少?加入這樣的俱樂部是需要本錢的。
”其實中國汽車行業在國際上沒有什么地位,唯一說出口的就是市場。”面對上述困境,沙永康一針見血地指出,”在新能源汽車市場,我們自己人都難以形成合作態勢,何談國際競爭!”
這或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釋為何國際巨頭在為燃料電池標準結盟的同時,偏偏落下了中國。”‘與狼共舞’,首先你得有與狼共舞的資本,連本錢都沒有,怎么共舞?”中國電池工業協會副秘書長曹國慶指出,”在新能源汽車的全球產業鏈中,中國還處于末端,目前在標準、核心專利方面難有話語權。”
作者調查了解到,曾經在上海世博會紅極一時的上汽”零排放”燃料電池大巴已經停駛,而該燃料電池的供應商即為上燃動力。
”其實目前國內真正能夠提供燃料電池的供應商并不多,只有三四家而已。”據上述中航證券分析師透露,”由于不掌握燃料電池的核心技術,目前國內產品大多穩定性差,且價格昂貴,難以市場化。”
體制之困
作者同時發現,參加此次規格制定的聯盟成員,除豐田、戴姆勒、通用、日產之外,還有本田、鈴木、雷諾、大眾、寶馬、福特、現代,均為國際性汽車企業。不過,對于國際性標準的制定,其中也缺乏另一個身影————政府。
對此,同濟大學汽車學院王寧表示,對于技術標準方面,國際上通行的是由企業主導,政府更多的是在產業政策方面提供支持。而在中國恰恰相反,則是由政府主導,企業跟隨的態勢。
”體制的不同導致了企業在產業發展格局自身定位的不同。”王寧認為,燃料電池研發是一個長期工程,需要長期的資金、技術支持,而中國企業在這方面是最缺乏的。中國政府在企業研發經費中發揮很大作用,企業為了獲得研發資金,不得不申報越來越多的科研項目來獲取科研經費。
”我國新能源主要由國家組織和投資、在高校研究所進行開發,由于投資一個即使國際上也未見前景的領域,要面臨很大風險,所以大企業很少投入很大人力和物力,這就使得中國在該領域國際市場的聲音很弱。”大連新源動力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侯中軍指出。
處于現實格局,一位中科院研究人員坦言,在國際產業巨頭的合圍下,中國在燃料電池標準之爭上一定程度已經處于”邊緣化”地位。
不過,市場上也有一些看法認為,燃料電池離我們還比較遠,目前過分關注標準意義并不大。
”目前國際上的燃料電池以鉑作為催化劑,價格昂貴,暫時還未有經濟性好的替代產品。”王寧表示,”燃料電池技術本身就處于不斷發展進步的過程,現階段的標準也局限于目前的技術水平,若是未來燃料電池技術取得突破,現行標準也會失去存在意義。”
謝長君對此也表示認同,現階段討論標準及市場都為時過早,中國未參與到該組織也不遺憾。但是技術聯盟的建立,已經表明了人家在進步,而我們還處于技術研發、試點階段,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 編輯/董海榮 )
來源:汽車商報
作者:潘明軍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news/shichang/10946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