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2019年車企的銷量成績讓人真實感受到了“寒冬刺骨”,那么在各家車企陸續發布了去年財報之后,這陣“寒意”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記者梳理國內整車上市公司已經發布的2019年財報發現,上汽、廣汽、吉利、長城等企業的凈利潤下滑幅度均超過了兩位數。而少數逆勢扭虧為盈的車企,大多不是主營業務好轉。
市場疲軟、銷量下滑、營收銳減、凈利虧損……2019年的慘淡景況更是給今年的市場預期蒙上一層陰影。
“三降”跌出經營常態,上汽集團近10年首現凈利下滑
截至目前,已有上汽集團、東風汽車、廣汽集團等10余家上市公司發布了2019年財報。
綜合來看,“銷量”“營收”“凈利潤”這三大關鍵財務指標普遍呈現下滑態勢。上汽、廣汽、東風、北汽、長安等汽車集團,2019年凈利清一色地大幅下滑。其中A股市值最高車企上汽集團營業收入8265.30億元,同比減少6.88%;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56.03億元,同比減少28.90%。這也是上汽集團近10年來首次出現凈利下滑;上汽集團解釋稱,主要原因是受公司本年整車銷量同比減少、同時疊加國五與國六車型切換加劇供需矛盾、國內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等多重因素的不利影響。
記者發現,在這些上市車企中,至少有10家凈利潤下跌。其中長安汽車虧損最多,達到26.47億元。營收方面,上汽、廣汽、東風、比亞迪、長城等10家車企出現下滑,其中廣汽集團跌幅最大,同比下降超過17%。
對此,廣汽集團方面對記者表示,“主要還是因為銷量有所下滑導致。目前,我們正朝著2020年的汽車銷量同比增長3%的目標去努力。”
除北汽、長安汽車、一汽轎車等極少數車企營收增長外,從銷量數據看,至少有10家車企出現不同程度的下跌,其中海馬汽車下滑幅度最大,全年總銷量只有2.95萬輛,同比下滑56.4%。業內認為,多數車企將2019年度的慘淡業績歸咎于車市下行以及國五切換國六、新能源補貼大幅退坡等多重因素。
賣房,政府補貼……車企靠“非主業”扭虧
值得關注的是,在車企年報數據處于一片“下跌”之聲時,也有在2019年成功扭虧為盈的車企,比如江淮汽車和*ST海馬。不過,這些企業都不是主營業務在好轉,而是各自采用了權宜之計,靠非主業平衡虧損。
其中,*ST海馬為了避免退市,去年出售旗下房產344套,還出售了旗下兩家子公司,資產變賣金額超過10億元。如果沒有這筆非經常性損益,*ST海馬2019年扣非后凈利潤會虧損7.31億元。此外,江淮汽車也是靠非經常性損益項目成功扭虧。財報顯示,江淮汽車當期非經常性損益合計約為10.84億元,其中計入當期損益的政府補助約為11.17億元。
此外,即便是實現營收和利潤“雙增長”的北汽藍谷,在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也為負數,其中非經常性損益項目中最大的一筆收入是政府補助,金額為10.41億元。相比之下,比亞迪去年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達到27.80億元,其中當期損益的政府補助約為20.73億元,相當于凈利潤中有四分之三來自政府補貼。
對此,全聯車商投資管理(北京)有限公司總裁曹鶴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新能源車企規模還不大,整個行業的推動還需要政府的支持和補貼。
搶占市場,車企五一或打響價格戰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中國車市進入2020年或更加艱難。全國乘聯會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狹義乘用車市場累計銷量301.4萬輛,同比下降40.8%。各展技能,“備戰備荒”,恐怕將是眾多車企今年最重要的盤算。
記者注意到,部分車企已經調整了年度經營計劃,其中,長城汽車將2020年銷量目標從111萬輛下調至102萬輛,凈利潤從47億元下調至40.5億元,均低于2019年水平;廣汽集團也將銷量增長目標從8%下降到3%,也就是由原定的222萬輛調整為212萬輛。此外,部分車企謀求海外增利,數據顯示,長城汽車去年出口海外超過6萬輛,較上一年增長44.93%;吉利出口銷量也大幅增長109%;上汽集團實現整車出口及海外銷售35萬輛,同比增長26.5%。
不過,汽車行業資深分析師張志勇認為,2020年整體車市并不樂觀,很可能出現“價格踩踏”的現象。
比亞迪方面對記者表示,前兩年就推出了電動未來基金補貼,會實行全國統一市場指導價格,來穩定售價體系,另外,比亞迪還會通過整合產能利用、優化成本和規模化經營、加強營銷和拓寬銷售渠道等方式,來應對市場價格波動。據悉,針對五六月份的消費反彈預期,部分企業也將準備依靠價格搶占份額,或許優惠促銷政策會在“五一”左右密集發布。
來源:新京報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news/shichang/114838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