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被業內認為是中國電動汽車產業商業化示范推廣元年。然而普及指數有些慘淡。
在過去的一段時間內,新能源汽車的先行者,雖打著節能環保的牌,但因造價高、配套設施不全等原因,總是與消費者若即若離。
市場對電動汽車,還只是觀望。這一制約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的瓶頸,將有望在河南師范大學(以下簡稱河師大)的實驗室里得到破解。
11月28日,河南省”學習貫徹十八大精神”大型主題采訪活動走進河師大。
河師大科研處處長張獻周告訴作者,以動力電源及關鍵材料為主攻方向的科研項目,已經將動力電池材料的容量由120毫安時提升到200毫安時。
這項技術,預期降低電池使用成本30%,而且能使電動汽車續航里程提高30%~40%。
”金字塔”式學科平臺
自上世紀90年代初期始,河師大一直致力于新型能源材料的合成、結構、性能及生產工藝等科研工作。2009年,成立”河南省動力電源及關鍵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這個科研平臺與國內外多家電池及電池材料生產企業聯合,不斷研發新成果。
但是,與多數高校一樣,產學研合作處于松散狀態,合作模式主要是以項目為紐帶,合作雙方以個體自發結合為主,項目完成,合作終止。
高校的學科平臺優勢不能得以充分發揮,更談不上可持續發展。
為改變這一現狀,學校制定了”金字塔”式學科平臺建設發展規劃,先后投入近2億元資金,大力加強國家、省部和廳級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等基地建設。
近年來,結合自身學科優勢,圍繞產業發展需求,河師大與新鄉市政府以及骨干企業結合,建設了60多個重點科研平臺。
河師大以”金字塔”中的各級學科平臺為合作載體,探索建立了政府、學校、企業等各方深度參與的”政產學研”合作模式。
特別是和金龍集團合作開發的以隔膜材料為代表的一批新型鋰離子電池材料,實現了產業化。年產隔膜達6000萬平方米,在國內同行業處于主導地位。
研究人員說,這項技術如果產業化,家用電動汽車的普及將成為可能。
首任”盟主”
新的合作模式以政府和學校的組織、支持為主導,以引領地方重點產業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科研平臺的持續創新為保障,以企業的合作為支撐,引起了政府重視。
為做大為強新鄉的電池產業,引領”電池材料-電池-電動汽車產業鏈”快速發展,依托中心,新鄉市政府組建河南(新鄉)電池研究院。
圍繞”建一個中試研發機構,集聚一批高層人才,配套一個孵化基地,支撐一個產業升級,帶出一片產業集群”的戰略構想,目前,新鄉市已提供1.3億元的2.2萬平方米科研場所,并撥付了5000萬元的研發經費。
張獻周透露,學校已經與電池行業的領軍企業簽訂了20年的校企項目合作。其中,經濟效益超過億元的科研項目有12項。
我國生產并進入市場的鋰離子電池大部分還是手機或小型家用電器所用的電池,動力型電池很少。核心問題是比容量偏低,電池材料關鍵技術有待創新突破。
張獻周表示,他們將圍繞整體電池系統研發和產業化發展,盡快制定中國動力電池發展路線力,整合國內研發優勢,開展二代電池的研發創新。
今年10月,”河南省新型電池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成立。河師大出任首屆理事長單位。目前,該聯盟吸引了河南科隆集團有限公司、新鄉市中科集團有限公司、河南環宇集團有限公司等共23家新型電池研發和生產骨干單位。
國內有需求,國際有挑戰。聯盟首任盟主的負責人說,將圍繞新型電池及相關產業開展技術創新與合作交流,不斷提升河南省乃至我國新型電池產業的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
( 編輯/李艷嬌 )
來源:經濟視點報
作者:綜合報道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news/shichang/16936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