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凌晨發布第一封致歉信之后,智己汽車于今日(4 月 9 日)下午再度發出長文致歉信,稱他們主觀沒有蓄意抹黑意圖,無意也無力挑戰小米汽車的破天流量,希望小米可以“口下留情”。截至發稿,小米未再回應。這起事件是中國汽車行業高度內卷下的一次縮影。自造車新勢力入局以來,車企們開始學習手機行業及互聯網行業的諸多打法,比如開始提升發布會重要性、在產品發布環節與競對車型直接對標等。華為、小米的入局讓車企們見識到了手機品牌的巨大流量優勢,激烈競爭之下,一些汽車品牌在聲量上處于劣勢,陷入流量焦慮。過去一段時間,行業中不斷出現引發公眾反感的營銷案例。比如哪吒汽車員工意圖借助吳亦凡營銷,凱迪拉克品牌使用椰樹風格廣告宣傳新品等。營銷成為部分車企 CEO 著重關注的領域。哪吒汽車 CEO 張勇此前反思去年銷量不佳時,就指出公司營銷是短板,今年將全面改進營銷傳播。但少有車企能夠擁有諸如華為、小米這樣出圈的熱度。一些車企選擇綁定熱門車型宣傳自家產品,智己汽車只是其中之一。昨日晚間,智己汽車在旗下轎跑車型 L6 的發布會中,將競對車型小米 SU7 Max 的電機信息錯誤地標注為前 IGBT、后 SiC。實際上小米 SU7 Max 前后電機均為碳化硅。智己汽車 CEO 劉濤昨日晚 23:04 在社交平臺致歉,稱由于產品信息的調研結果有誤,導致發布會信息出現錯誤,向小米汽車及公眾致歉。但這一道歉并未被小米接受。昨日 23:24 至 0:10 的約 40 分鐘內,小米公司連續發出三次官方聲明,要求智己汽車公開致歉。小米稱,他們不接受個人輕描淡寫的非正式的道歉,要求智己正式致歉。在最后一次聲明中,小米表示,對于智己公司近期一而再、再而三的騷擾、抹黑行為,他們的忍讓是有限度的。小米要求智己正式公開道歉,否則將采取法律武器維護自身權益。智己汽車在今日凌晨 00:47 發出第一封致歉信,稱發布會中對小米 SU7 產品力介紹過程中,由于團隊內審審核疏漏,造成一處關鍵參數的錯誤標注。他們對外澄清并致歉。事件在今日持續發酵,一些評論指責智己汽車存在價值觀問題。比如智己 CEO 劉濤在發布會中稱贊員工工作努力時曾舉例,有的員工為了工作錯過了自己孩子的出生,有的員工連續四次新冠陽性都堅守在工作一線,還有的員工為了工作將年幼的孩子送去寄宿學校。智己 CEO 劉濤在發布會中不斷提及小米汽車及雷軍的發言也備受指責。在講解智己汽車的智駕進展時,劉濤稱,他們用了 6 分鐘講智駕,對比小米 SU7 的發布會,雷總一分鐘就把智駕講完了,“還是雷總效率高啊。”智己汽車的產品體驗官介紹智己 L6 的外觀設計時,也強調“光靠模仿產生不了好的設計,更走不出中國汽車自己的路。”被指揶揄小米 SU7 外觀模仿保時捷。一位汽車行業人士表示,智己汽車在發布會上與競品對比沒有什么大問題,小米汽車在發布會環節也多次對比特斯拉,問題在于智己的信息披露不嚴謹。智己汽車在下午發布的長文中解釋了信息錯誤的原因。智己汽車說,他們是在結合工信部公開的小米 SU7 公告信息,與相關供應鏈的企業專家進行了多次調研,同時結合行業主流技術趨勢,“調研結果顯示輔驅異步電機通常會采用 IGBT 功率模塊”。但很遺憾該結果和小米汽車官方主張的實際情況不一致。他們對發布會中的錯誤表示致歉,但不贊同小米回應中使用的“有意造謠、抹黑、騷擾、不體面”等帶有傷害性的道德貶義詞。智己稱,“我們主觀上真的沒有蓄意抹黑的意圖,我們無意也更無力挑戰小米汽車的潑天流量。”他們希望小米可以像雷軍所言,“口下留情”。小米汽車或許不會認同智己的說法。在長達 3 個多月的宣傳造勢中,小米汽車曾多次對外強調 SU7 的“全域碳化硅高壓平臺”。小米汽車的產品經理潘曉雯稱,小米 SU7 全系全域碳化硅,“不僅前后電驅都是碳化硅,就連車載充電機(OBC)和熱管理系統的壓縮機都用了碳化硅。”在小米 SU7 的上市過程中,小米集團上下對于可能產生的負面消息均保持高度緊張狀態。小米 SU7 發布會正式召開前,外界曾質疑 SU7 的后排空間大小,當晚小米集團總裁盧偉冰就專門拍攝一條短視頻回應,雷軍亦在次日再度拍攝視頻強調空間。當下小米 SU7 正處于即將大規模交付的關鍵節點,或許更無法忍受任何可能產生的負面消息。小米集團總裁盧偉冰昨晚疑似回應智己汽車稱,把產品做好,把用戶服務好,才是企業的本質和本分。截至發稿,小米未再對此事件進行進一步回應,亦未回復第一電動置評請求。一位汽車媒體人在社交平臺表示,這起事件讓車企們意識到了科技企業在輿論戰爭上的壓強有多大,“這是十幾年真刀真槍干出來的血淚經驗。”汽車行業過去并不擅長舉行發布會,也不擅長直面 C 端用戶。即便不同車企旗下產品存在競爭關系,但也少有直接在臺面上公開對比。一位汽車行業人士稱,車圈開始在發布會中直接對標,始于造車新勢力的入局。2018 年,理想汽車的首場發布會上,李想就拿寶馬 X5 等傳統燃油車來對比理想 One。這套操作手機廠商更是擅長。過去十年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從百家齊放到最終只剩小米、華為、OPPO、vivo 等少數幾家品牌存活,競爭激烈程度遠超當下的汽車行業。期間,各家在發布會上相互比拼、臺下口水仗更是層出不窮。去年 12 月,余承東還在發布會上指責小米折疊屏采用的“龍骨鉸鏈”抄襲華為。小米隨后在社交平臺上曬出專利圖,稱余承東言論與事實嚴重不符。華為、小米先后入局汽車行業之后,在營銷層面對汽車行業完全是降維打擊,從未有哪家汽車品牌能產生諸如問界、小米 SU7 這樣的出圈熱度。汽車咨詢品牌杰蘭路指出,極氪 007 從大定到交付,只花了 5 天,但無人知曉。而小米在上市即交付的基礎上,增加雷軍本人為車主開門、創始版車主主動的社交傳播等,繼續將小米 SU7 的傳播熱度維持在高點,“這是很多新勢力做不到、傳統車企想不到的事情。”在當下汽車行業幾乎每周就有一款新車發布的當下,不少新車幾乎“上市即巔峰”,很快就淹沒在一眾上市新車之中。一些品牌因而選擇綁定熱門車型營銷,比如小米 SU7 發布之后,吉利旗下的銀河 E8 喊出“8 比 7 大”的口號。智己汽車也在小米汽車發布會前后牢牢綁定 SU7 營銷,諸如“智己 L6 和小米 SU7 Max 版是國內唯二 CLTC 續航超 800 公里、加速 2 秒級的國產電動轎車”,“智己 L6 和小米 SU7 是今年的‘王炸’ CP”。事實上,單論產品力而言,智己 L6 擁有不少行業領先的技術優勢,產品力并不弱于小米 SU7。比如在 20 萬元價位段全系標配四輪轉向系統,是國內首個可以“蟹行”的轎車;行業首個超快充固態電池量產上車,可實現最大續航超 1000 km。但在汽車行業進入慘烈三年淘汰賽的當下,車企們對流量的渴望都遠超過去。無論過去行業中曾喊出的 500 萬乃至 1000 萬以內最好的 SUV,還是車企們在智駕開城上的激進布局,都彰顯了這種流量焦慮情緒。有評論稱,如果智己這次的發布會的對比信息沒有錯誤,也許智己 L6 也無法登上微博熱搜。一張網傳截圖顯示,當晚小米發出最后一次聲明之后,智己 L6 登上微博熱搜第 13 位。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高達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news/shichang/225937
返回第一電動網首頁 >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