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35年,5G移動價值鏈將為全球創造13萬億美元的經濟產出。可能在未來的5-10年內,自動駕駛會改變我們的很多生活。到2030年,人工智能將會給全球經濟帶來13萬億美元的產值,市場空間巨大。”在日前舉行的Keysight World Tech Day 2024上,是德科技大中華區市場總經理鄭紀峰如是談到。
當今世界,尤其在高科技領域,技術發展突飛猛進。短短幾年5G商用已向6G演進,萬物互聯、數據中心、云計算、新能源汽車與自動駕駛、AI與大模型……新技術與新風口轉瞬而至,多個萬億市場空間將打開,并帶動整個產業鏈受益。
尤其是當我們看向汽車產業,電動化與智能化的浪潮將曾經被業界調侃的“夕陽產業”再一次成為科技創新的制高點。
是德科技大中華區市場總經理鄭紀峰;圖片來源:是德科技
固態電池臨界爆發點在即
過去十年,新能源汽車的電動化已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根據中汽協數據,2023年,我國汽車產銷量分別完成3016.1萬輛和3009.4萬輛,同比分別增長11.6%和12%,產銷量連續15年穩居全球第一。其中,新能源產銷分別完成958.7萬輛和949.5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5.8%和37.9%,市場占有率達到31.6%,顯示中國新能源持續狂飆。
新能源汽車保有量與日俱增,但是“里程焦慮”一直是一個未解之題。鄭紀峰認為,目前電池的發展已經到了可能會迎來很多突破性的階段。
他以固態硬盤為例,在他看來,固態硬盤的發展經歷了將近30年左右時間才真正的成熟,才把成本降低到今天可以替代機械硬盤的地步。“固態電池如今可能也到了類似的臨界點,我們未來可能會用到能量密度更高的固態電池,給新能源汽車提供更長的續航里程。”
從液態電池到固態電池,核心電解質的改變并非易事,無論是技術、制造工藝還是成本無一不挑戰重重,此前業內普遍預判,要到2030年固態電池才能真正實現量產。
不過,今年以來,固態電池的熱度不斷攀升,甚至上車速度也有提速跡象。今年4月,智己汽車發布全新純電車型智己L6,首發搭載“第一代光年固態電池”,據清陶能源總經理李崢解釋,該款電池為半固態電池;隨后不久,廣汽集團也宣布全固態電池計劃于2026年上車,將首先搭載于昊鉑車型……
5月底,有報道稱中國或將投入約60億元用于全固態電池研發,包括寧德時代、比亞迪、一汽、上汽、衛藍新能源和吉利共六家企業或獲得政府基礎研發支持。政府的牽頭,或將進一步提速國內固態電池的發展。
“固態電池在這個領域里邊,已經到了一個臨界爆發點,如果將來固態電池可以解決續航里程的這個問題的話,會給新能源汽車會帶來一個突破性的、跨越性的發展。”鄭紀峰判斷道。
值得一提的是,在汽車充電方面,是德科技已經推出了汽車充電標準一致性測試方案,支持高達1500V直流和±600A直流的大功率充電電流,能夠對電動汽車和電動汽車供電設備的充電接口執行測試。
智駕帶來更多想象空間,汽車網絡安全問題同步凸顯
電動化之后,則是更為激戰的智能化比拼現狀。目前,我國智能駕駛處于滲透率快速提升階段。根據蓋世汽車研究院最新數據,2024年1-3月新能源乘用車市場L2級別(含L2+、L2++)標配量達92.4萬輛,市場滲透率超過53.3%。其中,20萬以上價格區間車型L2滲透率已經超過89%以上。
鄭紀峰表示,如今大多數智能駕駛是在單車智能的領域突破,其實現在很多電動汽車已經實現了L3層面的智能駕駛。“現在看起來可能L4還有點距離,至少安全性上還有疑問。當然技術的發展其實也給我們帶來很多想象空間,我想未來一定是會往這個方向去發展,但具體多長時間,可能我們還需要一些時間去思考。”
圖片來源:是德科技
從行業動作來看,也確實如此。近年來,國內越來越多城市持續推進自動駕駛道路測試驗證、示范應用,法規與政策層面的推動,L3級自動駕駛的商業化落地時間有望進一步提速。
在智能網聯汽車發展過程中,汽車也被認為是新一代的智能移動終端,智能駕駛技術與新能源、車聯網人工智能、信息通信、電氣自動化等技術的深度融合,將推動汽車產業的轉型升級。
當然,在這背后的汽車網絡安全問題,也愈顯重要。不僅車輛安全特性越來越復雜,新型安全風險和挑戰也更加凸顯,車聯網應用場景對網絡安全和數據安全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自動駕駛對整個網絡要求是很高的,要低時延、高可靠,甚至連5G都未必能夠完全達到這樣的要求。”鄭紀峰坦言。
目前來看,汽車網絡安全主要涉及車載網絡安全、車聯網安全和車輛安全控制系統三大部分,需要產業鏈上游端從車型設計之初就得把問題考慮在內。
對是德科技而言,這是一個巨大的藍海市場。針對汽車新能源與自動駕駛領域,為提高汽車電子系統的安全性和穩定性,是德科技目前已推出了汽車網絡安全測試方案,以助力客戶車型研發,從而保障消費者駕駛安全與權益。
據介紹,該方案支持對ECU、系統和整車等不同層面執行汽車網絡安全測試,能夠全面覆蓋硬件連接到應用層的所有接口,如蜂窩、藍牙、WiFi、CAN、USB和車載以太網等。此外,該測試方案還能夠支持如UN R155等標準測試,并可以生成測試報告以便追蹤。
與此同時,在軟件與通信技術愈發深入汽車技術變革與發展的當下,是德科技也已就此推出了最新的車載高速總線測試方案。該方案可提供車載以太網100/1000BaseT1測試及Multi-gig 2.5/5/10GBaseT1驗證方案,同時能夠提供MIPI A-PHY和ASA標準一致性測試。
圖片來源:是德科技
擁抱熱點,抓住AI等新技術機遇
當然,除了新能源汽車與智能駕駛一路高歌猛進,B5G/6G無線通訊、高速互聯、AI等高新技術也在創造一個個熱點,釋放出千億乃至萬億的市場空間。尤其是近年來的一場來自生成式AI與大模型的“沖擊”,直接卷向各行各業。
“AI就是海量數據訓練和生成的過程。”鄭紀峰談到,對于高速數字本身來講,無論今天要連接物理世界,還是去連接數字世界,其實對于芯片的處理能力,對于高速數接口的處理能力,對于模數轉換器(ADC)的處理能力,對帶寬其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們用了很多AI的工具,在AI工具的使用過程中,公司看到了它的潛力。我想我們和整個行業很多公司一樣正在探索,正在規劃著怎樣更好的引入AI技術。”
在聚焦上述賽道的同時,是德科技也在商用通訊、航空航天電子、半導體以及通用電子測試等領域多有布局。
圖片來源:是德科技
比如在無線通信領域,公司發布了集成蜂窩通訊以及最新Wi-Fi 7測試功能的E7515W UXM無線連接測試平臺;信號發生器——N5186A MXG;E5081A ENA-X矢量網絡分析儀;高頻信號源分析儀E505xA系列的SSA。在一臺機身中實現了輕量化、便捷化、緊湊化和集成化。
在人工智能與數據中心互聯技術領域,則推出了PCIe6.0物理層測試解決方案和112Gbps高速芯片和互聯測試解決方案,提供了一個端對端的從最初的仿真設備,到最后生產制造驗證的完整的產品鏈。
“在B5G/6G無線通訊、高速互聯、AI、自動駕駛等技術的推動下,世界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革。只有緊跟這場數字化浪潮,企業才能抓住產業躍遷的寶貴機遇。”鄭紀峰對未來不無期待。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蓋世汽車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news/shichang/233080
以上內容轉載自蓋世汽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www.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