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駕駛作為典型的“燒錢”賽道,由于資金投入高、回報周期慢,虧損一直是產業鏈常態。
今年以來,包括小馬智行、文遠知行、地平線、Momenta、縱目科技等在內多家自動駕駛產業鏈公司紛紛排隊IPO,主要原因就是持續的高研發投入下,大家普遍面臨較大資金壓力,亟待開辟新的融資渠道和業務增長機會。
但另一方面,伴隨著各種智駕系統在終端市場快速普及,為相關核心技術商業化落地不斷提供新的“著陸點”,亦可以明顯看到,深耕智駕賽道多年,第一批掙錢的企業終于開始慢慢浮現。
近日,各家智駕技術提供商發布的半年報,就是最直接的證明。
老牌Tier1“喜憂參半”
智能駕駛作為全球汽車產業乃至科技競爭的制高點,在過去數年里吸引了大批企業入局“淘金”,但要真正說到創收能力,還是得看老牌Tier1。
從營收規模來看,已知披露了上半年業績的幾家智駕企業中,德賽西威(002920.SZ)表現最為亮眼。
圖片來源:德賽西威財報
上半年,德賽西威共實現營業收入116.92億元,同比增長34.02%;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8.38億元,同比增長38.11%。其中,智駕板塊營收為26.67億元,同比增長45.05%,占總營收比例達22.81%,創下近幾年同期新高。
要知道2020全年,德賽西威智駕業務營收也不過7.12億元,占總營收的比例只有10%,如今短短兩年已經翻了幾番。其后,德賽西威智駕方案快速量產落地是關鍵支撐。
目前,德賽西威智駕業務主要有三大產品線:第一,傳感器業務線,包括超聲波雷達、攝像頭、毫米波雷達等;第二,控制器產品線,比如智駕域控,以及相關的底層軟件、中間件、算法等;第三,智慧交通業務線。其中,傳感器和控制器是德賽西威智駕板塊現階段主要的營收來源。
圖片來源:蓋世汽車
以控制器為例,據蓋世汽車研究院配置數據顯示,今年1-7月,僅在乘用車智駕域控領域,德賽西威標配規模就達到了342,037套,對應市場份額為23.3%,成功趕超為特斯拉代工的和碩/廣達,奪得第一。后者今年智駕域控裝機量累計達330,194套,市占率為22.5%。
而在此之前,和碩/廣達曾長期高居榜首。這背后,離不開理想L系列、小鵬G9/P7以及極氪007、小米SU7等多款配套車型在今年終端市場的持續熱銷。
值得關注的是,除了智駕域控,在智能座艙域控市場,今年德賽西威也實現了對和碩/廣達的趕超,以390,883套裝機量高居榜首,占據13.7%的市場份額。
四維圖新(002405.SZ)作為智駕賽道的“新型Tier1”,近年來也一直在積極深化智駕賽道的布局,不過反饋到業績上面,擴張還不是特別明顯。
今年上半年,四維圖新共實現營收16.67億元,同比增長11.08%;凈虧損3.56億元,相較于去年同期的2.95億元,虧損進一步擴大。其中智駕業務實現收入1.24億元,與去年同期的1.44億元相比下滑13.7%,占總營收的比例為7.45%,同樣出現了小幅度下滑,在公司四大業務中處于末位。
面向智駕應用,四維圖新主要基于地平線征程系列打造相關解決方案,包括基于地平線J2的一體機和基于J3的域控制器。據統計,自2022年底至2024年6月底,四維圖新基于地平線J2的一體機累計出貨量已接近74萬臺。目前,四維圖新正規劃啟動基于征程6E的中階行泊域控制器研發,以進一步豐富智駕產品矩陣。
不僅如此,近日四維圖新還新成立了一家智駕科技公司——四維圖新智駕(北京)科技有限公司,進一步凸顯持續加碼智駕賽道的決心。
“獨角獸們”盈利曙光初現
盡管自動駕駛“長坡厚雪”,頭部企業已經展現出強勁吸金能力,即便在初創公司賽道,歷經過去數年時間的沖刷與洗禮,盈利曙光亦開始逐步顯現。
在自動駕駛創企中間,知行科技(01274.HK)作為港股"自動駕駛第一股",上半年亦取得了不錯成績,共實現營收6.36億元,同比增長17.11%;毛利為4485萬元,同比提升9.29%;歸母凈虧損為9861萬元,同比收窄1.14%。
圖片來源:知行科技
目前,知行科技的營收主要來自三個方面:自動駕駛解決方案及產品銷售、自動駕駛相關研發服務,以及銷售PCBA產品,上半年分別實現營收6.13億元、0.2億元和0.03億元。其中,自動駕駛解決方案及產品相關收入占據了高達96.40%的份額,同比增長17.74%,主要產品包括iDC系列自動駕駛域控制器和智能前視攝像頭。
根據財報數據,今年上半年,知行科技累計向客戶交付了超過96,000套自動駕駛解決方案及產品,相較于去年同期增長92.9%。其中自動駕駛域控制器銷售收入約為5.98億元,同比增長15.98%;智能前視攝像頭銷售收入約為0.15億元,同比增長187.97%,主要原因是東風汽車、吉利汽車和奇瑞汽車等新車型進入了量產交付階段。
目前,在自動駕駛域控領域,知行科技已經形成了iDC100(原iDC Mid)、iDC300(國產化芯片)和iDC500(原iDCHigh) 三個不同平臺,應用覆蓋自動泊車、高速NOA、城市NOA等不同場景。據蓋世汽車研究院配置數據顯示,今年1-7月,在乘用車智駕域控領域,知行科技標配量累計達68,171套,對應市場份額為4.6%,排名第六。
不僅如此,今年上半年,知行科技還新獲了奇瑞、吉利、東風、零跑、極星等車企的18 個定點函。按照規劃,這些車型大部分將于2024年及2025年投產,這意味著接下來知行科技的增長依然值得期待。
而在智駕核心技術提供商中間,上半年以黑芝麻智能(02533.HK)表現較為亮眼。
圖片來源:黑芝麻智能
作為“國產智駕芯片第一股”,黑芝麻智能于8月8日正式在港交所掛牌上市,8月28日發布了上市后的首份財報。根據財報,今年上半年黑芝麻智能共實現營收1.8億元,同比增長69.2%;毛利9007.5萬元,同比上升365.3%;期內利潤11.05億元,而去年同期為虧損37.29億元,實現扭虧為盈。
目前,黑芝麻智能主要量產產品是華山A1000芯片。據統計,截至2024年6月30日,華山A1000芯片已成功應用于領克08 、東風eπ 007等車型,累計獲得16家OEM及Tier1的23 款車型量產意向訂單。
在此基礎上,黑芝麻智能正聯手均聯智及、斑馬智行等多家Tier1推出基于C1200 系列芯片的艙駕一體解決方案,并同步研發下一代大算力智駕芯片A2000,預計將于2024年第四季度發布。
速騰聚創(02498.HK)和禾賽科技(HSAI.US),作為車載激光雷達領域的頭部玩家,伴隨著智能駕駛的快速發展,業績也在逐步向好,上半年分別實現營收7.27億元和8.2億元,并由于量產規模持續擴大,虧損也在逐步收窄。
圖片來源:蓋世汽車
據蓋世汽車研究院配置數據,今年前7個月,速騰聚創和禾賽科技在乘用車激光雷達市場的標配規模分別達263,964顆和150,101顆,對應市場份額分別為37%和21.1%。
由此也可以看出,盡管目前速騰聚創ADAS激光雷達裝機量顯著高于禾賽,但反應在營收上優勢并不是特別明顯,這主要是因為禾賽除了ADAS激光雷達,還有一部分機械式激光雷達,拉高了公司整體激光雷達產品單價和毛利水平。
根據財報,上半年速騰聚創整體毛利率為13.6%,較去年同期提升9.7個百分點,其中ADAS激光雷達毛利率11.2%,機器人相關產品的毛利率26.1%。而禾賽科技,上半年綜合毛利率為40.2%,其中二季度整體毛利率達45.1%。
正是得益于強勁的增長以及終端市場持續高企的需求,此前禾賽科技聯合創始人、CEO李一帆在二季度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期待在2024年第四季度接近盈利,并且對在2024年下半年接近非美國會計準則下盈利持樂觀態度。
速騰聚創則計劃,2025年實現盈虧平衡,并于2026年實現全面盈利。
智駕下半場,如何破局?
毋庸置疑,頭部智駕公司營收規模持續向好,離不開國內智駕市場的蓬勃發展。
據蓋世汽車研究院最新統計,今年上半年,國內L2及以上智能駕駛裝機量已達424萬套,對應滲透率達51%,而去年同期剛剛突破40%。
可以說,如今智能駕駛在國內的規模化落地已經完成了從0到1的突破。接下來,如何進一步實現從1到100的跨越,是所有賽道企業亟待思考的問題。
目前來看,向下深耕20萬甚至15萬以內市場,向上突圍高階智駕,是兩大關鍵著力點。過去一段時間,包括蔚來、小鵬、零跑、吉利銀河、深藍等多個品牌發布的新一代車型,紛紛劍指20萬以下智駕市場。
圖片來源:小鵬汽車
8月27日,小鵬MONA M03正式上市,作為小鵬MONA系列首款車型,M03雖然定位緊湊型轎車,售價僅為11.98萬-15.58萬元,但在智駕系統上絲毫不含糊,全系標配了20多個智能感知硬件,其中頂配版MONA M03 Max版還配置了2顆英偉達Orin芯片,支持高速NGP、城市NGP以及AI代駕等高階智駕功能。
7月25日,深藍S07正式上市,該車通過搭載華為乾崑ADS SE,更是成為20萬以下唯一搭載華為乾崑智駕系統的車型,應用可以支持高速領航輔助、智能泊車輔助等功能。
另一個突圍方向,則是持續推進高級別自動駕駛進階落地。盡管現階段以L2/L2+為代表的輔助駕駛已經進入了規模化落地階段,并在提升駕駛安全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不可否認智能駕駛的終極目標,仍然是無人駕駛,百度Apollo、谷歌Waymo以及特斯拉、通用等對Robotaix的執著,就是最直接的證明。
朝著無人化終極目標,全球領先的科技公司、整車廠、零部件供應商以及出行服務提供商們已經擰成一股繩,力推無人駕駛落地。按照業界普遍觀點,最快2027年左右,Robotaxi 有望迎來轉折點。
不過,雖然行業進階方向明確,面臨的挑戰亦不容忽略。一個現實的問題是,自動駕駛核心技術歷經數年演變,無論是在感知還是算法上,依然處于持續收斂中。
在感知環節,盡管激光雷達已經成為越來越多新車,特別是實現城市NOA功能的標配,但同時也可以看到,純視覺方案憑借更低的成本優勢,正逐漸受到除特斯拉、極越以外越來越多車企的青睞,比如華為、蔚來、小鵬等。
8月26日,問界新M7 Pro正式上市,該車最大亮點之一便是搭載了華為ADS基礎版,通過中算力匹配純視覺方案,實現NCA輔助駕駛功能。蔚來第二品牌樂道首款車型樂道L60,也已經確認將采用純視覺方案。另外還有小鵬汽車即將推出的P7+車型,據悉也有望首次搭載小鵬純視覺方案。
圖片來源:華為
但值得注意的是,盡管純視覺路線成本優勢明顯,目前來看在具體應用上,還存在一定的掣肘。比如華為ADS基礎版,與高階版相比,最顯著的區別是不支持城區NCA。
而在算法層面,端到端固然已經成為行業公認的方向,不可否認這一技術的演進也遠未到終局。
“雖然我們看到端到端大模型是一個大方向,但其實在兩三年前有可能大家覺得BEV+Transformer是比較確定的方向,所以我認為,端到端大模型到今天來看是一個確定的方向,但仍需要不斷演進。”德賽西威相關負責人表示。
知行科技也認為,盡管端到端自動駕駛已經成為整個自動駕駛行業的焦點,但其實業內對于端到端還未形成統一的認知,在系統架構及技術路線等方面仍然有不同的觀點。另外,端到端的量產落地同時還面臨著算力、數據以及可解釋性等諸多挑戰,有待各方共同解決。
這意味著,智駕賽道歷經過去數年的大浪淘沙,雖然無論從技術還是落地應用,都已經取得突出進展,但從整個智駕技術演進來看,仍然還有很大想象空間,更不用說持續的商業化盈利。未至終局,難言勝敗。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蓋世汽車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news/shichang/245829
以上內容轉載自蓋世汽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www.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