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電動網】(特約作者 曾韜)元旦剛過,國家就在新能源汽車市場上投下了一顆“重磅炸彈”,1月21日,工信部、財政部等四部委發布《關于開展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核查工作的通知》,這顆重磅炸彈的導火索是“騙補”,這與新能源汽車現階段的熱銷不無關系,也從側面反映出市場的混亂。【點擊查看“反思騙補門”專題】
一說:車市——外強中干
2015年中國汽車市場總銷量達2459.76萬輛,同比增長3.25%,總產量達2450.33萬輛,同比增長4.68%,又是全球第一。但是在這全球第一的中間,有多少輛車用的是國人自己的技術,有多少臺發動機,多少臺變速箱是靠著國人自己設計的圖紙,生產出來的?最初國家開放汽車市場,引入合資公司的目的是“以市場換技術”,打造自己的汽車產業,結果市場是打開了,幾大國有集團都忙著掙錢,沒有潛心研究,老外也不傻,也不愿意把最先進的技術交給中國人,似乎沒能達到以市場換技術的目標,個人認為整個中國車市就是外強中干的尷尬局面。
二說:政策——利誘為先
在傳統車行業國外積累了上百年的技術和經驗,國人一時半會是趕不上了,國家決定換個方向在電動汽車市場再試一下。對于《新能源汽車推廣政策》及其他一系列的法律法規絕對是時代性、政策性的產物。當國家希望推行電動車發展,并通過在市場和汽車廠家的調研發現:一、技術國內企業有,二、生產成本很高,國內企業不愿意生產,三、電動車市場剛出現,遠未到高速發展階段,國內企業也不愿意去為“他人做嫁衣”。
結合國內的情況,政府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適時推出了《新能源汽車推廣政策》,一、明確技術路線,劃定補貼標準,二、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公擔風險,提供補貼資金,承擔電動汽車生產廠家的生產成本,三、地方政府監督、推進電動汽車在各區域發展,四、通過對燃油車行駛限制(上牌和限行),提高燃油車排放標準,同時,放開電動車行駛限制,增加電動車的出行便利。
通過這一系列的政策法規,造成了國家買單、市場試行的電動汽車發展局面。電動車市場的火熱其實是在國家的一手操辦下紅火了起來。
三說:現狀——欺瞞當道
當國家懷著滿腔熱情為電動汽車發展添磚加瓦,同時也在無心之中為當今的亂局埋下禍根。
國家通過政策推動了電動汽車的生產和銷售,的確市場也積極給與了正面的回應,2015年電動車銷量達到11萬輛。但是回過頭來看,政策只提出了生產和銷售的要求,對車輛的使用卻沒有明確要求,也沒有辦法提出使用的要求,這就造成了電動汽車市場上的無序。
先看看政策,國家在制定政策時候主要的紅線是續航200公里,這也是目前電動車技術所能達到的續航里程。但是市場上是否接受200公里的電動車呢?200公里的續航里程目前只能滿足城市內短途交通使用,無法滿足中長途交通使用,而且,過長的充電時間,造成電動車必須要長時間停駛,也限制了電動車的使用。與燃油車相比,在續航里程上(燃油車一箱燃油的續航),電動車和燃油車可能已經所差無幾,但是,在能量補充環節,電動車則是遠遠落后于燃油車,電動車充滿電最快1.5個小時,燃油車加滿油最快5分鐘。試想那位車主愿意在深夜或是寒風中獨自等待1.5個小時好讓自己的車可以繼續行駛?
但是國家的標準是200公里,這滿足了目前技術層面的要求,電充滿能跑200公里,但是沒有滿足市場的要求,市場需要的是一臺5分鐘就可以完成能量補充,就可以跑200公里的車,而不會去管這臺車是電動的還是燃油的。
但是政策是200公里,電動車生產廠家滿足了,補貼有了,生產成本沒了,賣一臺車就賺一臺車的錢;地方政府滿足了,電動車我賣了,補貼也發了,中央政府交代的事我做完了;但是,市場不滿意了,這車不適用,滿足不了市場的需求,還是得用燃油車,但政府花錢補貼賣車,市場等于“0成本”收車,那就買好了。最終市場用“腳”投票,而且,為了拿到電動汽車補貼, “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騙補也就孕育而生了,僅僅為了申領國家補貼而去生產電動車,造成整個市場的無序、欺瞞,這不是國家想看到的。
四說:未來——高臺之上
政界的反腐既有雷聲也有雨點,反觀電動汽車領域的騙補現象,多是睜一眼閉一眼,站在銷量的風口,國家很多話都憋著,終于,事態發展到現在,老虎不能不發威了。
2015年末,國家已經明確發出電動汽車補貼將退坡的聲音。這是國家看到了騙補的現象的信號,開始將電動車真正推進市場,讓電動車和燃油車在市場中來場正面的較量,同時,也讓有技術、有實力的企業可以更好地發展,讓那些靠政策混日子的企業早點離開這個市場。
國家的初衷是要發展汽車行業,不要總把核心技術握在外國人的手中,電動汽車就是這個發展的途徑。國家現在要做的就是把資金給那些真正有實力做好電動汽車的企業,以政策之手真實的推進電動汽車的發展,推進電動汽車去替代燃油汽車。可以預見,未來國家將推行更加具體、更加明確的電動車補貼標準,電動汽車續航里程將被提高,由200公里的續航逐步提升,同時,縮短電動汽車的充電時間,將充電時間控制在和燃油車相差無幾,提高電動車安全審核,制定明確的補貼申領的流程和制度。將整個電動車的發展置于高臺之上,讓電動汽車接受市場最真實的體驗,同時受到大眾的監督。
國家畢竟只是推手,電動車能否在發展起來還是得看市場的選擇,電動車能否通過市場的選擇,還是得看電動車自身能否滿足市場的需要,打鐵還得自身硬,電動汽車還有很多路要走,國家也有很多事要做。
作者系新能源汽車銷售人員
新能源車大躍進一定程度上是政策補貼催生而來,政策漏洞能否設法彌補?是否應加強司法監管和輿論監督?第一電動懸賞征文第一期最高獎金5000元!
投稿郵箱:content@d1ev.com
作者:曾韜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news/shichang/42053
本文由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撰寫,他們為本文的真實性和中立性負責,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第一電動網。本文版權歸原創作者和第一電動網(www.155ck.com)所有,如需轉載需得到雙方授權,同時務必注明來源和作者。
歡迎加入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注冊會員登錄后即可在線投稿,請在會員資料留下QQ、手機、郵箱等聯系方式,便于我們在第一時間與您溝通稿件,如有問題請發送郵件至 content@d1ev.com。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