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類對石油危機、環境問題的日益關注,新能源汽車已經成為世界各國越來越重視的焦點,而中國更是將新能源汽車(特別是純電動汽車)作為實現汽車產業”彎道超車”的重要戰略。近幾年來,國內不少汽車廠商都在進行各種新能源汽車的研發,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市場化應用和商業推廣方面,卻始終舉步維艱。
然而,在山東農村,我們看到的卻是一副欣欣向榮的景象————依靠曾經飽受外界冷嘲熱諷的低速電動汽車,山東走出了一條”以農村包圍城市”的發展之路,成為我國電動汽車最大產地以及主要的消費市場,并吸引了江西、江蘇等許多地方政府前來”取經”;以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清泉教授為代表的專家學者也在不斷為低速電動車搖旗吶喊,并積極推動把”鼓勵發展低速電動車”納入到《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中去。”山東模式”儼然成為中國新能源汽車產花探索道路上的一盞明燈。
威海新能源汽車:曾經輝煌的先行者
2000年,在國家863計劃的鼓舞下,由山東省科技廳牽頭,山東省電動汽車研發中心、(威海)文登黑豹汽車為骨干,拉開了一股轟轟烈烈的電動汽車研發熱潮,威海和北京、武漢、天津一起成為首批”電動汽車試點示范城市”,其中威海可以算得上是最為積極————制造出了國內第一輛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黑豹”電動轎車、國內第一個允許電動汽車掛專用牌照上路行駛的城市、國內第一個為電動汽車提供”三不政策”的城市(不繳養路費、過路費和停車費),此外電動車充電還可以享受優惠電價。
然而,威海的努力卻被潑了一連串的冷水。2005年9月,4輛電動出租車和2輛電動公交車正式亮相威海街頭,但電動公交車運行不到兩年時間,威海公交總公司便累計虧損8萬多元,”環保的目的達到了,但節能降耗的初衷沒有實現。”這些車輛在完成”實路測試”的使命后,便匆匆退出了運營。而出于種種原因,威海市為電動汽車上的車牌不被外地認可,一旦駛出威海市區就會遭到查處,電動汽車在山東大地上一時間寸步難行。不成熟的發展時機與不夠”給力”的政策氛圍沉重打擊了威海乃至全行業的信心,技術研發一度陷入停滯、企業紛紛放棄項目,電動汽車一下落入了谷底。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當前些年山東低速電動車再度興起的時候,‘吃過一塹’的威海對此表現得格外謹慎,而與電動車相關的規定也十分嚴厲。等2010年看到新能源汽車已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時,曾經開風氣之先的威海突然發現自己的腳步反而落在了山東其它地區的后面。”
起步慢了,但威海的優勢卻不小,威海的一批新興企業掌握著電動汽車的三大核心技術(電池、電機、電控系統),像東生能源擁有電池隔膜自主產權的鋰電池,在安全性能與續航里程都要高于國內同類產品;威海譽洋為電動大巴打造的納米硅能蓄電池能夠適應多種惡劣工作環境;榮佳電機所研發的開關磁阻調速電機,是目前國內唯一一種新型電機產品,主要服務于東風電動汽車;而威海鹿洲在免維護鉛酸電池、電子控制系統、永磁直流無刷電機以及整車改造方面的綜合能力在業內更是擁有很高的知名度。2011年,威海開始了充電設施的安裝與電動大巴的試運行,相信威海新能源汽車的步伐會越來越快。
領悟”山東模式”的真正含義
”山東電動汽車的興起,完全靠的是(民營)新興汽車企業的實干與闖勁”現在幾乎每一家整車企業都在研究新能源汽車(包括油電混合汽車、純電動車、燃料電池車),但大多數企業始終停留在”研而不發”的階段,領取了大量研究經費,對新能源汽車的市場化、商業化卻沒有起到任何作用。楊經理指出,這都是由于整車廠商受到了傳統燃油車產業鏈條的束縛,兩萬多個零部件就意味著兩萬個上下游企業,牽一發而動全身,因此他們很難石油資源仍未短缺的情況下放棄還能盈利的傳統汽車,就轉而去專心打造需要新產業鏈的電動汽車。”毫不夸張的講,他們(大型整車企業)推出的電動汽車,都不是未來的電動車(僅僅在現有車型上改造),他們一直沒有找到電動汽車商業化的道路,卻被新興企業找到了。”
以時風、比德文為代表的大量山東企業則沒有這樣的顧慮,他們大多以農用車起家,深刻地理解到電動汽車對于在占中國人口絕大部分的鄉鎮農村人口來說,主要還是滿足客戶出行代步的功能,除了操作簡單、充電方便外,農村用戶首先考慮的還是價格問題,內飾是不是美觀、外觀是不是豪華,那都不是決定性因素。山東省內企業退出的大量低速電動車價格普遍低于傳統汽油車價格,均在20000到40000元之間,考慮到駕駛者多為女性、老人,車速不快、行駛范圍小(均以短途為主)的特點,這樣的價格消費者還是比較認同的(見《山東電動汽車巡禮之濰坊市場篇》),拒不完全統計,去年山東全省共銷售了三萬多臺各種低速電動車,除了供應本省消費者,不少還遠銷歐美國家。
楊經理將時風這些沖在第一線的企業所走的商品化道路稱作”以戰養戰型”,”而我們則屬于‘技術研發型’,我們正在做的工作就是積極與整車、零部件企業合作,研發出技術含量高、價格更低的電動車。可以說他們打開了電動汽車市場,而我們將幫助他們鞏固這個市場”。
”你看到的許多低速電動車做工粗糙、外形頻頻‘撞車’,被人視為‘山寨’,這是中國汽車工業缺乏研發設計底蘊、發展浮躁埋下的隱患,‘時風’們在解決電動汽車商業化問題時,這些問題便暴露了出來。這樣簡單改裝的方式門檻低,因此帶來了大規模的同業競爭,像濱州紅星、邦賽等眾多企業都在挑戰時風的市場份額,從技術的角度來說,時風低速電動車車并沒有多大的競爭優勢。時風想要結束這種‘短兵相接’的競爭格局,就必須遵循電動汽車的發展規律。”楊經理強調,一些山東新興企業已經擯棄了”新能源汽車只是傳統燃油車的簡單轉型”的觀念,開始謀求打造順應未來趨勢的電動汽車,未來的電動車一定是符合車身輕型化、材料多樣化、DIY個性化等標準的,這是”山東模式”向前發展的必然選擇,也威海鹿洲正在前進的方向。
( 編輯/邵陽 )
來源:電動車時代網
作者:蔣偲佳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news/shichang/5391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