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來看,新能源車逐漸從傳統汽車品類中分離出來,成為一個單獨的品類,此前所有適用于傳統燃油車的管理措施將不再適用于新能源。”汽車行業知名評論員、第一電動網特約研究員田永秋如是說。
11月9日,第八屆全球新能源汽車大會“重新定義汽車·零排放出行倒計時”新聞發布會在杭州舉行,會上,田永秋從具體操作層面對日前發布的雙積分政策進行解讀。會議還聚集了北汽新能源營銷公司總經理李一秀,江淮新能源營銷公司總經理汪光玉、比亞迪營銷副總經理鄭狀、奇點汽車銷售公司總經理陳育松、云度新能源營銷總經理林密等車企高管,共同探討雙積分下,中國企業如何布局準備。【點擊進入大會專題】
從積分角度來說,純電動汽車可獲得2至5分,高于插電式的2分;從油耗排放標準來說,插電式混合動力產品要想達到國際排放標準難度很大。田永秋指出,政策帶來的影響不光是選擇哪款產品,還有對于整個行業未來技術路線的導向。
由于政策只提到2020年,田永秋認為,2020年后可能有別的因素考慮進來,或和碳交易等政策合并。
根據田永秋計算,2016年比亞迪、吉利、北汽新能源等為新能源積分主要潛在賣家,長城汽車等為主要潛在買家。隨著雙積分政策和對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投資逐漸放松管制,將使得未來新能源領域的合資合作、兼并重組增多。“雙積分政策正式實施后,新能源領域合資合作熱度逐漸回歸常態,逐漸集中在‘汽車四化’的長期看漲的投資領域”。
此外,田永秋認為,技術路線上,新能源汽車內部將由原來的插電與純電兩極競爭逐漸演化為純電一家獨大的局面。在中國,“純電驅動”=“純電動”。
衍生到當下具體進展,還需要企業進行解讀。
積分一旦實行會帶來政策環境變化,各家企業都做了哪些準備?
陳育松:奇點汽車是純電動新興車企,產品還沒有上市,但對“雙積分”政策也是十分關注。“雙積分”政策是大體系中的一部分,會比之前的補貼政策更加合理,更有利于整個產業發展。我們做產品不依賴于政策,要靠產品本身的體驗、性能等表現爭取市場。積分肯定會帶來很好的激勵加速,但我們的基調是靠自己產品贏取市場。
汪光玉:像我們這樣的綜合性企業,只要政策明確下來就有辦法應對。但很多事情不是一朝一夕的,針對“雙積分”,江淮在燃油汽車領域發布節能計劃,朝目標進行研發量產;新能源車領域從2010年開始也有一些積累。從產品布局到技術路線積極響應國家政策需求。
鄭狀:“雙積分”其實對我們來講是利好,畢竟我們準備的比較早,技術、產能儲備上比較充足。未來燃油車領域也會繼續研發。我認為“雙積分”不僅是新能源車的增長,燃油車也還有增長空間,只不過是供給側需要有更漂亮的產品,即更高配置、更安全智能。我建議,政策制定后,需要在宣傳上給予進一步的支持。第一是開設政策體驗日、體驗周;二是做媒體體驗周;三是加強客戶體驗;四是進企業。如果大家團結起來,加上政府線上線下支持,會產生原子核效果。
李一秀:隨著雙積分政策出臺,衍生的影響很可能是對補貼政策的適應性調整,可能會帶來現行補貼的替換。很多補貼依賴于地補,未來如果補貼政策相應調整,會轉變為更大的市場化行為,對于市場均衡發展會有一定的助力。目前新能源車可能是政策+生態驅動,政策第一,生態第二。從燃油車到新能源車,消費者習慣差了很遠,還有很多工作要做。當下要做的是集中精力在既定政策下抓緊做市場化相關東西。
林密:“雙積分”是“羊毛出在羊身上,汽車補汽車產業”的方法。電動車受地補等影響,遇到很大瓶頸。廣大的中原地區有大量的電動車需求,但由于沒有地補,推動起來比較困難,“雙積分政策”把這件事情解套了。但是定價多少?如何交易?有沒有兜底?這些都是需要解決的問題。現在已經有很多企業開始合資,合資是好事,但到底什么時間點合資最合適需要早點確定。這需要“雙積分”一起定性出來。
進入者增多,競爭是否越發激烈?
林密:戰術上重視它,但是戰略上還真不是個事,因為它不是憑空創造的市場,是從傳統市場“搶蛋糕”的過程,沒必要窩里斗。戰術上會出現一個問題,以北京為例,明年數量還是沒變,相對而言玩家更多了、檔次越來越高,會面臨更多挑戰。車企不能天天想著在一線城市搶地盤,需要打開其他市場,放開地補的限制,真正做到全國市場。
李一秀:市場競爭未來一定是有的,但是現在還遠遠沒到那一天。相比燃油車血淋淋的競爭,純電動企業之間內部競爭太溫柔了。我們現在主要是悶頭做自己的事,現在的增速還是能夠滿足現有企業的發展空間。但這段時間大家的危機感還是要極強,因為一旦未來新能源車市場發生競爭時,會比現在燃油車市場競爭還血淋淋,獨角獸的出現也不是沒有可能性。在次之下,北汽新能源一是豐富產品和技術儲備,二是做好配套品牌策略,三是讓消費者更了解車,四是占據生態領先。
鄭狀:行業情況來看,我認為決定競爭激烈與否不是主機廠也不是政府、社會,是客戶。需求一旦被激發,競爭就降低了。目前北上深等地方都是牌照刺激因素比較大,但撇開政策性城市,要看一些農村三四線城市市場發展。如果這些市場一旦接受,可能會呈現新能源汽車大爆發過程。此外,隨著電池越來越大,可能插電式會自然切換到EV模式。“雙積分”出來后插電式有兩分,技術難度比純電大,所以純電未來可能是趨勢。而未來市場競爭激烈與否是跟客戶直接相關,關鍵是你的產品能不能讓客戶尖叫。
汪光玉:如果靜態看目前格局,因為現有參與品牌、數量和品類相對有限,競爭力是很強的。而動態看很大程度需要用戶買單。現在用戶不買單很重要在于成本。成本主要在三電上,此外充電成本也還需要很大進步,電費加管理費實際上還不太便宜。怎么把大量的電有效應用起來,使用戶使用純電動汽車成本下降是關鍵。
陳育松:我認為核心點是說怎么將大概2%的份額,做到像挪威30%-50%份額。大家都是友商,競爭并不重要,核心是把整個蛋糕做大。同時,從傳統燃油車到現在純電動汽車,實際上是一個顛覆性變革,方方面面都會發生非常大的改變,給每家企業都帶來非常大挑戰,而做企業的天然使命是解決這些問題,給用戶提供更好的產品和體驗。
來源:第一電動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news/shichang/58312
本文版權為第一電動網(www.155ck.com)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媒體、網站以及微信公眾平臺不得引用、復制、轉載、摘編、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內容或建立鏡像。違反者將被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版權合作及網站合作電話:17001180190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