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迷奸一区,国产小仙女视频一区二区,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成人app,久久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97精品 ,天天干天天骚天天色,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不卡一区二区,www.szjiaye.cn,亚洲欧美v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1. 首頁
  2. 資訊
  3. 市場
  4. 北京發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意見

北京發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意見

中國政府網 綜合報道

  各區、縣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辦、局,各市屬機構:

  現將《北京市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實施意見》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北京市人民政府

  二〇一一年七月二十一日

  北京市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實施意見

  為全面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國發〔2010〕32號)和《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 ,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全市經濟發展中的支柱地位,將北京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和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策源地,特制定本意見。

  一、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推動本市率先形成創新驅動發展格局的重要引擎

  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對于本市率先實現創新驅動發展,成為全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標桿和火炬手,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一)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掌握產業發展主動權、支撐國家創新中心建設的迫切需要。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我國在全球經濟競爭格局發生深刻變革的背景下,努力掌握國際經濟競爭主動的必然要求。北京作為國家首都和科技智力資源最密集的城市,高技術產業發展基礎堅實,需要率先掌握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關鍵核心技術和相關知識產權,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把北京建設成為國家創新中心,更好地服務于區域和全國的創新發展,支撐創新型國家建設。

  (二)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重要途徑。北京在資源環境約束強化和成本壓力加大的形勢下,創新驅動的倒逼機制加速形成,已進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期。加快培育和發展知識技術密集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有利于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對產業的引領和支撐作用,高起點構建符合首都經濟特征的現代產業體系,做強”北京創造”和”北京服務”品牌,在更高起點上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推動首都經濟走上高端引領、創新驅動、綠色發展的軌道。

  (三)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的有力支撐。北京已進入向世界城市邁進的新階段。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將為豐富和完善城市功能提供先進技術支持、高端產品支撐和多元服務應用,進一步提高”四個服務”水平,進一步集聚世界高端企業總部、高端人才和國際活動,提升首都的國際競爭力、影響力和輻射力,加快推動建設充分體現人文、科技、綠色特征的中國特色世界城市。

  經過多年發展,北京科技實力明顯增強,高技術產業已成為北京經濟的重要支撐,為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奠定了良好基礎。但是,本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在創新制度安排、科技成果轉化、產業與資本對接等方面還存在不足。必須緊緊把握歷史機遇,破解發展難題,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二、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科技創新中心

  根據國家確定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重點,立足首都產業基礎,現階段重點培育和發展產業基礎好、技術能力強、帶動效應高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節能環保、新材料、新能源汽車、新能源、航空航天、高端裝備制造等產業。

  (一)指導思想。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國家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總體部署,緊緊抓住大有作為的戰略機遇期和建設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重大機遇,牢牢把握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一主線,把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經濟結構深度調整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突破口和主攻方向,以聚集整合創新資源為重點提升持續創新能力,以龍頭企業為核心打造產業集群,以重大項目為著力點推進創新成果產業化,以首都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需求為導向推進示范應用,充分發揮企業主體作用,統籌調動各類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深化體制機制改革,著力營造良好環境,集中精力實現重點領域跨越發展,進一步增強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支柱地位,提升”北京創造”和”北京服務”品牌影響力,顯著增強首都經濟的競爭力、影響力和輻射力,使北京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和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策源地。

  (二)基本原則。

  1、統籌規劃,重點推進。探索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舉國體制,凝聚強大的發展合力。堅持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與提升高技術產業和現代制造業發展水平相結合、科技創新與實現產業化相結合、支撐當前發展與提升長遠競爭力相結合、整體推進與重點突破相結合,明確發展時序和發展重點,在最有基礎和條件的領域率先實現突破,加快形成競爭優勢。

  2、創新驅動,高端引領。著力推進原始創新,大力增強集成創新,加強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充分利用全球創新資源,瞄準高端環節,完善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開展技術攻關和標準創制,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以科技創新占領產業發展制高點。

  3、資源集成,體制創新。加強創新制度建設,積極對接中央資源,爭取國家要素落地,有效利用好國外資源,支持和培育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健康發展,充分挖掘地方經濟潛力,發揮各類主體的積極性,構建政產學研用一體化的產業發展新格局。

  4、需求拉動,政府引導。堅持以首都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需求為導向,處理好市場基礎性作用和政府引導推動的關系,加大政策引導力度,通過重大項目建設和示范工程實施,從支持研發向支持研發和提供市場并重轉變,從支持供給向支持供給與增加需求并重轉變,促進新技術、新產品的產業化及應用。

  (三)發展目標。到2015年,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支柱地位進一步提升,對產業結構升級的推動作用顯著增強,增加值占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25%左右,在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等領域形成若干千億級產業集群,在生物、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新能源、航空航天、高端裝備制造等領域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轉化一批重大科技創新成果,形成一批百億級產業集群,打造一批年銷售收入過500億的大型企業,涌現出一大批”專、特、精、新”的中小企業。

  到2020年,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北京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增加值占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30%左右,創新能力大幅提升,掌握一批達到世界領先水平的關鍵核心技術,凝聚一批領軍型人才,培育一批國際知名品牌和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跨國企業,形成一批擁有技術主導權的產業集群。

  三、明確發展重點,加快形成支柱產業

  按照”創新驅動、高端發展、重點跨越、引領示范”的發展方向,構建”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引擎,以生物、節能環保、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為突破,以新能源、航空航天、高端裝備制造為先導”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格局,深度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一)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領先發展。深化實施信息化基礎設施提升計劃,構建寬帶、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網絡,推動新一代移動通信、下一代互聯網、下一代廣播電視網等領域核心芯片、高端裝備及智能終端的研發和產業化,全面推進三網融合。突破新型顯示、集成電路等領域的一批關鍵技術與先進成套制造工藝,實現規模化生產。大力發展高端軟件,建立以運營服務平臺為基礎的軟件核心價值鏈。促進高端服務器、大型存儲的產業化發展,推動物聯網、云計算服務等的研發和示范應用。創新網絡運營和增值服務模式,大力發展創意設計、動漫游戲、數字內容等基于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文化創意產業。

  (二)生物產業跨越發展。堅持高端制造與研發服務并進,促進生物產業向支柱產業發展。結合國家重大新藥創制科技重大專項的實施,開發、引進具有國內外先進技術的化學藥,加快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型疫苗、蛋白質藥物、人源化抗體、生物芯片和診斷試劑等生物制藥,重點發展安全有效、使用方便的新型中藥。發展技術含量高、創新性強、附加值高的高端診療儀器及關鍵部件,發展智能化、小型化、家庭化的新型醫療器械。大力推進農業優良新品種選育,突破生物制造領域關鍵技術。積極發展以生物技術研發外包為重點的生物技術服務業。

  (三)節能環保產業規模發展。大力加強高效節能、先進環保和資源循環利用關鍵技術及裝備的研發,鼓勵先進低碳技術應用。面向工業、交通、建筑等重點領域,重點開發推廣LED(發光二極管)等高效節能技術裝備及產品,加快節能診斷、節能改造、合同能源管理、能源監測及管理等節能服務產業的發展。發展固體廢棄物處理和綜合利用成套設備,提升污水處理與廢水資源化等領域的設備成套能力,大力培育集工程設計與建造、設備制造、技術服務和運行管理為一體的系統集成商。推動大氣污染治理技術的研發、成果產業化和推廣應用。完善資源回收體系,加快推進餐廚垃圾、固體廢棄物、廢舊商品等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化發展,提高資源綜合利用和再制造水平。

  (四)新材料產業特色發展。面向產業應用需求,重點發展新型功能材料、先進結構材料、復合材料和納米、超導、智能等共性基礎材料。積極發展新型半導體材料、磁性材料及器件等信息產業適用材料。推進發展汽車鋼板、工程塑料、特種橡膠等汽車產業適用材料。著力開展高性能鋰電池、納米纖維動力鋰離子電池隔膜、大型風機葉片復合材料、新型太陽能電池材料等新能源產業適用材料的研究。提升新型綠色建材、非晶材料等節能環保材料的發展水平。促進人工關節、齒科材料、心血管外科用新型材料等醫學材料的產業化。

  (五)新能源汽車產業突破發展。加強新能源汽車的技術開發、規模生產、配套設施建設和運營服務體系構建,打造完整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完善電動車輛國家工程實驗室等技術研發及測試平臺,大力推進充電設施建設及充電技術標準、規范的制定,提升北京新能源汽車整車及關鍵零部件的開發能力。以發展純電動汽車為主攻方向,以發展混合動力汽車為補充,推動動力電池、驅動電機、電子控制等三大關鍵系統和關鍵附件的產業化,建設和完善整車平臺,提高新能源汽車產業化能力。統籌規劃,加大政策引導力度,加快建設新能源汽車充電站等配套基礎設施,積極發展新能源汽車運營服務體系,擴大新能源汽車的示范應用規模。

  (六)新能源產業高端發展。推動新能源產業實現關鍵技術突破、核心裝備研制及產業化、運行體系建設和重大示范應用,加快構建安全、穩定、經濟、清潔的現代能源產業體系。鞏固太陽能光伏領域的研發和高端制造優勢,推動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極大規模集成電路制造裝備及成套工藝”的成果向太陽能電池工藝設備的延伸應用,推進晶硅太陽能PECVD(等離子體增強化學氣相沉積系統)和薄膜太陽能PVD(物理氣相沉積系統)、PECVD、LED刻蝕設備等關鍵設備及太陽能電池生產線關鍵技術研制。拓寬太陽能光熱應用領域。強化風電設備制造和系統集成能力,提升檢測認證和服務運營水平。積極發展風光互補發電技術,推動太陽能和風能混合發電系統的開發及應用。發展新型核能技術,加快建設中核北京科技園,擴大核電高端技術服務產業規模。提高地熱能、生物質能等的技術研發水平與工程服務能力。試點建設適應新能源并網運行的智能電網體系。

  (七)航空航天產業集群發展。抓住國家大型飛機、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等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實施的契機,促進軍民融合,規劃建設航空航天產業專業集聚區。加快發展通用航空產業,形成覆蓋研發、生產、運營整個產業體系的通用航空產業鏈。以系統控制、航空技術和發動機為核心,加快發展航空科技產業。促進產品、系統應用、運營服務一體的民用航天產業規模化發展,支持發展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加快發展面向應用需求的衛星遙感產業集群。

  (八)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提升發展。重點提升半導體裝備、軌道交通裝備、太陽能光伏及風電裝備、輸配電與智能電網裝備、節能環保裝備等的成套能力。增強高檔數控機床、自控系統與精密儀器儀表、信息傳輸設備等的自主化能力。培育發展通用航空與航天、智能專用裝備等新興裝備。突破優勢領域關鍵基礎零部件的發展瓶頸,促進裝備制造業向研發服務等高端環節延伸,提升高端裝備的系統集成能力。

  四、提升持續創新能力,完善創新發展平臺

  充分發揮首都科技智力優勢,加強創新制度安排,促進創新資源的高效配置和綜合集成,構建”以企業為主體、以創新平臺為支撐、以新型產業組織為紐帶”的產業創新發展格局。

  (一)完善中關村創新平臺。統籌集成政產學研用等各方創新資源,推動體制機制創新和政策先行先試,通過建立順暢的創新資源銜接、聯動機制,努力將科技智力優勢轉化為產業創新優勢。發揮中關村科技創新和產業化促進中心的作用,充分利用部市會商機制,搭建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新技術新產品政府采購和應用推廣、政策先行先試以及示范區規劃建設等重點工作的服務平臺,形成促進科研機構、高等院校、中央企業、民營企業和政府協同創新的服務機制。

  (二)強化創新基礎平臺。鼓勵在京研究機構積極承接國家科技計劃,開展基礎性、前沿性技術研究,為國家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提供科技支撐。推進蛋白質、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研究評價、航空遙感等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依托中科院大設施,建設國家綜合科學中心,加快建設綜合極端條件、北京先進光源預研、生物成像、分子育種研究等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積極承接”核心元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礎軟件產品”、”極大規模集成電路制造裝備及成套工藝”、”新一代寬帶無線移動通信網”、”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等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集中力量突破關鍵共性技術。

  (三)打造企業技術創新平臺。強化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建設,發揮首都科技條件平臺作用,結合”十百千工程”、”瞪羚計劃”、”G20(北京生物醫藥產業跨越發展工程)”等高技術企業培育工程的實施,選擇300家以上重點企業,以”一企一策”的方式提升重點企業的技術創新水平,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型企業。以企業為主體,在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等重點領域創制一批新標準,加快建立有利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行業標準和重要產品技術標準體系。加強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在物聯網、云計算、生物、航空航天、軌道交通等領域共建一批國家和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工程實驗室和企業技術中心,突破一批重大關鍵技術,到2015年,市級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實驗室達到50家和200家以上。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鼓勵企業聯合研究機構通過委托研發、技術許可、技術轉讓、技術入股等多種形式,開展多要素、多樣化的政產學研用合作。

  (四)壯大新型產業組織平臺。鼓勵以龍頭企業、優勢企業為核心,以產業鏈為基礎組建產業技術聯盟、知識產權聯盟等新型產業組織,充分發揮其在推進技術創新、標準制定、成果轉化、交流合作等方面的作用。重點推進云計算、物聯網、生物技術外包、診斷試劑等新興領域的產業聯盟建設,支持有條件的產業聯盟牽頭組織全國性產業聯盟。加強企業、院所、高校的全面創新合作,依托中關村科學城內的高等院校,重點推進工業技術研究院、網絡產業研究院、現代軌道交通產業技術研究院等一批產業技術研究院建設。

  五、促進創新成果產業化,打造新興產業高地

  統籌城市空間戰略調整和功能優化配置,全面推進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集中力量打造”兩城、兩帶”,按照”專業突出、產業集聚、功能聚合、土地集約”的基本原則,以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的重大項目建設和創新成果產業化為抓手,著力促進高端產業的集聚發展和低端產業的置換退出,深入推進產業結構升級和空間布局優化,加快形成若干產業鏈完善、規模效應明顯、特色鮮明的百億級和千億級產業基地,顯著提升北京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和對區域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

  (一)加快建設數字電視產業基地。以TFT——LCD(薄膜晶體管液晶顯示)85代線的建設為核心,加快建設數字電視產業園,加快技術改造、產品升級和品種完善,集聚玻璃基板、電視整機、驅動電路、背光模組、偏光片以及內容開發運營等上下游產業,打造技術水平國內領先、上下游產業配套完善、規模較大的數字電視產業集群。積極引導新型顯示產業集群發展,推動LED、OLED(有機發光二極管)、電子紙、激光顯示等新型顯示產業項目在專業化園區集聚建設。到2015年,數字電視產業園銷售收入達到1000億元以上。

  (二)鞏固提升移動通信產業基地。繼續推動星網工業園、望京通信創新園等園區發展,加快以無線通訊終端核心芯片研發及整體解決方案開發為主的移動硅谷產業園建設。積極參與新一代移動通信標準創制,在核心芯片、系統設備、終端產品、運營服務等方面加速產業布局。依托智能移動終端產品先進制造中心等建設,推動自主品牌智能移動終端產品規模化生產,開發適應3G/4G(第三代移動通信/第四代移動通信)網絡和移動互聯網需求的軟件平臺,實現智能移動終端與多媒體應用內容和增值服務平臺的結合。到2015年,形成2個銷售收入達到1000億元以上的專業化園區。

  (三)做強做大軟件產業基地。結合國家軟件產業基地和國家軟件出口基地的建設,加快建設中關村軟件園二期、中軟軟件園、用友軟件園、北航軟件園、金蝶軟件園、中國動漫游戲城等一批特色軟件產業基地。發展自主知識產權操作系統、通用數據庫、中間件、信息安全軟件、專用基礎軟件和重點領域應用軟件,推廣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技術水平高的軟件產品和行業解決方案,增強軟件產業自主發展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積極推動軟件外包業務發展,建設覆蓋全市、輻射全國的軟件外包服務平臺。到2015年,形成1至2個銷售收入達到1000億元以上的集聚區。

  (四)完善集成電路產業基地。打造集設計、制造、封裝、測試、裝備于一體的集成電路產業集群。推進12英寸集成電路生產線的擴產建設和工藝技術能力提升,實現45納米及以下產品的批量化生產,為自主集成電路關鍵制造裝備材料和先進工藝提供驗證平臺,提升生產線的技術服務能力,引進具有先進封裝測試能力的專業廠商,建設產業鏈各環節互動發展的產業園。增強集成電路設計園EDA(電子設計自動化)服務平臺的功能,擴大服務范圍,構建完善的集成電路公共服務體系。到2015年,集成電路產業基地銷售收入達到500億元。

  (五)壯大生物醫藥產業基地。重點建設中關村生命科學園、大興生物醫藥產業基地、亦莊生物醫藥產業園等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圍繞蛋白質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建設,集聚一批生物領域的研發資源。推進CRO(研發服務外包)臨床研究平臺、蛋白抗體藥物CMO(生產服務外包)平臺、化學藥CMO平臺、臨床前試驗動物與動物試驗平臺、醫療器械核心部件研發生產平臺等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支持新型疫苗、基因藥物、重大疾病診斷試劑的研發和產業化項目建設,積極推進中醫藥”十病十藥”研發項目,到2015年,爭取1至2個國家一類新藥實現產業化,獲得6至10個中藥新藥證書并實現產業化,形成銷售過十億的”重磅”單品種2至3個,國家生物醫藥產業基地銷售收入達到700億元。

  (六)優化發展新材料產業基地。堅持高起點、高標準、高效益的發展方向,瞄準高端產業的材料需求,重點建設燕房石化新材料科技產業基地和中關村永豐國家級新材料技術成果轉化及產業化基地。以石化基礎產業為支撐,以國內外領先的工藝技術為依托,重點引進高端、高效、環保、可持續的項目,發展面向航空航天、電子、汽車零件、精密機械等產業應用的化工新材料,打造集研發、生產、加工和集散為一體的南部石化新材料產業集群。以促進新材料科技成果產業化為重點,吸引知名實力型企業和研究院所入駐,發展非晶材料、稀土永磁材料等新型材料,打造自主創新能力強、特色鮮明的北部新材料產業集群。到2015年,新材料產業基地銷售收入達到1000億元。

  (七)加快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加快昌平新能源汽車設計制造產業工程基地、采育新能源汽車科技產業園、竇店高端現代制造業產業基地等建設。完善純電動乘用車關鍵系統、關鍵附件及整車的研發平臺建設,推動基礎設施設備研發及制造。做大做強本市重點骨干企業,積極吸引國內外優勢整車制造及關鍵零部件企業落地,發展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汽車,形成包括標準、電機、電控、電池、整車制造等在內的完整產業鏈。到2015年,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銷售收入達到300億元。

  (八)打造航空航天產業基地。加快發展國際航空航天創新園,在通用航空領域推動工程化平臺建設,建設通用航空工程研究中心和先進工業技術研究院。推進中航工業北京航空產業園建設,加快航空發動機、機載系統、復合材料等一系列重大項目布局,構建以航空制造業為核心,以航空物流業為主干,設計研發、制造、物流等多個行業為一體的航空產業園。打造中關村航天科技創新園,吸引衛星導航、衛星遙感、深空探測、載人航天、空間科學等多個領域的項目、公司和研發中心入駐。到2015年,航空航天產業基地實現銷售收入達到500億元。

  (九)提升高端裝備產業基地。以產業鏈構建為重點,圍繞整機企業,積極引進和培育關鍵部件及基礎元器件等配套企業。以90/65nm大角度離子注入機、90/65nm刻蝕機、MOCVD(金屬有機化學氣相沉積系統)等核心裝備研發和產業化項目為重點,建設集成電路裝備產業基地。以順義臨空經濟區為依托,建設數控機床產業基地。以豐臺和房山二七產業園、地鐵車輛修造基地等為依托,建設軌道交通產業基地。以三一產業園為依托,建設智能裝備產業基地。以延慶新能源產業園、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風電產業園、昌平風電產業園、平谷馬坊綠色能源產業基地等為依托,建設新能源裝備產業基地。以國家環保產業示范園為依托,建設節能環保設備產業基地。到2015年,形成銷售收入500億元的高端裝備產業群。

  六、推動創新成果應用,大力實施示范應用工程

  圍繞保障和惠及民生、增強城市服務功能、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和運行保障能力以及緩解資源環境制約等四大重點需求,組織實施一批重大創新成果示范應用項目,著力推進”三大試點城市建設、六大示范應用工程”,形成”產城融合”發展的新局面。

  (一)三網融合試點城市建設工程。圍繞構建信息高速網絡和打造信息通信樞紐城市的需要,統籌規劃,分階段推進三網融合試點方案實施,全面推進網絡資源共享和互聯互通,提升社會信息化應用水平。探索建立廣電、電信業務雙向進入的三網融合業務運營體系,廣電運營單位建設和管理IPTV(交互式網絡電視)、手機電視的內容平臺和集成播控平臺,試點開展電信業務;電信運營商提供IPTV傳輸服務和手機電視分發服務;同步實施安全監管平臺建設。加快建設下一代電信網和互聯網,推進實施高清交互數字電視應用工程,按照三網融合的要求,逐步建設融合化、互聯互通、可管理與高可信度的綜合信息網絡,到2015年,家庭用戶網絡寬帶接入達到100兆,社區及商務樓宇網絡寬帶接入達到1000兆,高端功能區及重點企業用戶網絡寬帶接入達到10千兆,全市無線寬帶覆蓋率達80%,基本建成”無線城市”,有線電視雙向網絡實現全市域覆蓋,互動高清電視接入率達到75%以上。創新多樣化服務模式,大力培育網絡電視臺、音視頻分享網站、專業內容聚合網站等內容服務商,發展基于三網融合的政務服務、社區資訊、遠程醫療、遠程教育、數字電視寬帶上網等信息增值服務。

  (二)云計算服務創新發展試點示范城市建設工程。面向搶占新一輪信息技術競爭制高點的需要,加快推進云計算服務創新發展試點方案和”祥云工程”行動計劃實施,建設世界級的云計算服務城市。加快云計算核心技術和產品研發,著力扶持一批自主、安全、高效的云計算基礎設施服務、平臺服務和軟件服務,到2015年三類典型服務形成500億元產業規模,帶動產業鏈形成2000億元產值。穩步推進萬萬億次北京超級云計算中心和多層次云計算公共服務平臺建設。著力扶持祥云大廈、亦莊云谷、中關村軟件園等云計算產業聚集區建設,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云計算產業基地。面向電子政務升級改造、城市交通管理和人口管控的需要,加快建設”政務云”,重點推進”首都之窗”云平臺、城市智能交通云平臺、綜合防災減災及應急管理云平臺等建設,形成6至8個政務云服務中心。面向行業應用需要,以生物醫藥產業的基因測序、汽車制造產業的仿真測試等關鍵應用為重點建設”制造云”,以金融后臺服務中心功能為基礎建設”金融云”,以安全認證、現代物流和信息服務為重點建設”商務云”。推進”科教云”服務體系建設,重點利用云計算技術建立教育數據中心,推進數字化校園建設,推進優質教學信息資源共建共享。

  (三)電子商務示范城市建設工程。面向增強國際商貿服務功能的需要,積極推進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建設,打造國際樞紐型電子商務城市。大力支持服務于電子商務的支付結算、安全認證、交易保障和物流配送等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個人和企業征信與信用服務體系。積極發展網上商城,擴大電子商務消費,扶持B2B(商業機構對商業機構)、B2C(商業機構對消費者)、C2C(消費者對消費者)電子商務企業品牌化發展,積極探索和發展G2B(政府電子采購)等電子商務新模式,到2015年,電子商務銷售額占全市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到25%以上。鼓勵企業積極應用電子商務,推進服務中小企業電子商務的10至20家中小企業工業化、信息化融合行業服務平臺建設,到2015年,使用電子商務的企業比例超過60%。規范、發展千億元規模的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大力推進金融街、商務中心區、通州、石景山、中關村、亦莊等電子商務集聚區發展。

  (四)物聯網示范應用工程。圍繞特大型城市提升精細化、智能化管理水平的需要及保障改善民生的迫切需求,加快推進城市安全運行和應急管理應用物聯網示范工程建設。率先實施”1+1+8”應急管理應用示范工程,建設城市安全運行和應急管理物聯網應用輔助決策系統,為全市城市安全運行和應急管理提供精細化動態信息服務和輔助決策支撐。建設市物聯網應用支撐平臺,實現各部門物聯網應用信息的接入、匯聚和整合。加快研究和推進物聯網技術在食品安全、醫藥品管理等涉及民生方面的應用。圍繞煙花爆竹流向實時跟蹤管理、燃放期間綜合保障和燃放后環境整治三方面,推進春節期間煙花爆竹綜合管理物聯網應用示范。圍繞城市安全運行所涉及到的供水、排水、電力、燃氣和熱力等城市生命線系統,推進城市生命線實時監測物聯網應用示范。在煤礦、金屬非金屬礦山、危險化學品、工業企業等四類高危行業領域,推進安全生產物聯網應用示范。推進重點關鍵區域綜合管理物聯網應用示范,實現區域內人、地、物、事的實時監測和智能分析。針對大客流沖擊、極端天氣和治安防范等事件,推進軌道交通安全防范物聯網應用示范。推進雨、雪、霧霾等極端天氣條件下道路交通保暢物聯網應用示范。推進城市運行保障和應急搶險車輛衛星定位管理物聯網應用示范,實時掌握應急指揮、通信保障、大型搶險救援和城市運行保障等車輛的位置信息和行駛軌跡。推進區縣和社區綜合監管物聯網示范應用。加快物聯網產業基地建設,加快推進北郵感知大廈、網融大廈、物聯大廈和石景山物聯網產業園的建設。

  (五)智能交通系統建設工程。緊密圍繞緩解首都交通擁堵的迫切需求,在信號控制、綜合監測、信息誘導服務、停車管理、車輛動態管理、基礎支撐保障等方面推進六大工程建設,構建智能交通系統,提高通行效率。開展交通信號控制系統城鄉一體化工程。到2015年,實現全市所有路口的信號系統覆蓋和聯動協調控制,公交信號優先系統范圍基本覆蓋公交車輛運行密集的主要大街和城市主干道。開展交通綜合監測系統擴建工程,到2015年,建成2000套電視監控設備,新增1600個雙向交通綜合監測斷面、3000套固定式交通違法監測設備、1000套公交車道違法監測設備和500套交通流檢測設備。開展交通管理公眾信息服務與誘導擴展工程,到2015年新建成室外誘導顯示屏550塊,通過網絡、短信、廣播等多種信息發布手段,形成一整套立體化、多層次、個性化的動態信息誘導服務體系。開展交通組織優化與智能停車管理系統工程,建設交通組織優化與仿真系統,構建北京市停車管理信息服務平臺,到2015年新建成路側停車智能管理系統1000套,擴大ETC(電子收費)覆蓋范圍。開展智能交通物聯網示范工程,建設物聯網交管服務平臺,深入開發并逐步完善平臺功能,實現對全市車輛的動態感應和有效控制,促進車駕信息資源在社會領域的全面應用。開展基礎支撐保障工程,建設交通綜合分析與應用系統、智能指揮調度集成系統、異地容災備份中心,推進機房等科技配套建設。

  (六)新能源汽車示范應用工程。面向形成汽車產業競爭新優勢的需要,以”十城千輛”示范應用工程建設和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補貼試點推廣為契機,引領全國新能源汽車的示范應用。探索推進整車租賃、電池租賃等多種新興商業運營模式,建立租賃服務、電池梯次利用與回收再利用體系,培育一批優質的服務企業和專業化電池回收企業。加快配套設施建設,在公共服務領域,集中建設熊貓環島、航天橋、小營、四惠、馬家樓等充(換)電站;在個人消費領域,集中建設電池更換示范站、100座快速充電站和36萬個慢速充電樁,配套建設2座電池回收處理站、10座專業維修服務站、2座信息采集處理站和示范運行管理信息化平臺。加大政府采購力度,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為電動汽車推廣應用提供信貸、擔保等金融支持。促進純電動公交大客車在公共交通領域的普及應用,推廣純電動汽車在環衛領域的示范應用,在市政、出租、郵政等公共服務領域推廣使用新能源汽車,到2012年,新能源汽車在公共領域的示范應用規模達到5000輛。積極推進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補貼試點,鼓勵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到2012年私人領域新能源汽車應用力爭達到3萬輛。

  (七)智能電網綜合示范工程。按照國家建設堅強智能電網的整體部署,加強與國家電網公司的戰略合作,開展智能電網的試點建設。實施未來科技城智能電網綜合示范工程,建設滿足智能電網標準的2座220千伏和5座110千伏變電站,推進建設分布式電源接入及微電網、超導輸電、配電自動化、智能小區/樓宇、用電信息采集系統、電動汽車充電設施、營業廳互動化、智能需求側管理、智能電網可視化平臺、物聯網及通信信息網絡、智能路燈及監控系統等項目。積極推動智能電網建設標準和規范制定,推進新能源發電并網與智能調度、大容量儲能調峰、電動汽車智能充電等技術的開發與應用,加快推動平谷兆瓦級垂直軸風力發電機、昌平高壓直流輸電等裝備的研發和產業化。推進智能電網在重點區縣的試點建設,加快建設延慶綠色能源示范縣,加大順義智能電網住宅區示范力度,實現新能源、分布式電源的就地消納接入和并網運行。

  (八)太陽能示范應用工程。以實施”金色陽光”工程為契機,積極推動太陽能光伏領域研發平臺創新成果和設備的示范應用,提升太陽能產業的應用水平。實施20萬千瓦光伏發電工程,重點建設延慶30兆瓦、密云20兆瓦等一批大型光伏電站項目,推進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20兆瓦等一批光伏屋頂項目,示范建設建筑一體化太陽能幕墻光伏發電系統。到2015年,實現太陽能光伏發電裝機容量超過20萬千瓦。實施百萬平米光熱利用工程,全面推動太陽能光熱系統建筑一體化應用,鼓勵太陽能光熱與其他新能源相結合的綜合應用。重點推進太陽能光能熱水、陽光浴室等示范應用項目。到2015年,實現太陽能熱水系統利用面積達到900萬平方米。

  (九)軌道交通裝備示范應用工程。結合國內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工程,加大軌道交通成熟技術和裝備在全國的推廣應用力度。在軌道交通新建線路上推廣應用BTC(基于通信的列車控制系統)和軌道交通B型車,加快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城市軌道交通車輛、信號系統、運行控制系統、軌道交通自助服務設備和中低速磁懸浮技術及裝備。在軌道交通亦莊線CBTC信號控制系統示范工程的基礎上,加快推進自主品牌的軌道交通B型車在軌道交通房山線上的示范應用、中低速磁懸浮技術在軌道交通S1線(門頭溝線)上的示范采用和100%低地板技術的現代有軌電車在軌道交通西郊線上的應用。推進軌道交通指揮中心二期、城市軌道交通全自動駕駛系統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應用等重大項目建設,提高軌道交通運載能力和安全性,逐步建立起成套能力較強的軌道交通裝備產業體系,為城市軌道交通運營和發展提供支撐。

  七、加快先行先試,完善保障措施

  緊抓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的契機,用足用好國家賦予的各項先行先試政策,結合本市產業發展實際,積極對接中央資源,爭取國家要素落地。整合首都創新資源,挖掘潛力強化制度安排,著力推進創新成果轉化,加快政策、人才、資金等創新要素資源向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傾斜,為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一)完善財稅政策配套。推進財政資金支持方式的機制創新。針對我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需求,貫徹落實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1+6”系列政策中稅收、科研經費、股權激勵等方面的先行先試政策,制定完善實施細則,加大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財稅政策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傾斜力度。落實國家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財政政策,在本市500億元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項目資金中統籌安排200億元資金,重點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共性技術研發及產業化、創新能力建設、基地建設、示范應用等。

  (二)強化科技資本對接。逐步完善覆蓋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領域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全過程的金融服務體系。落實國家新興產業創投計劃,推動本市參股設立的創業投資基金運作,設立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鼓勵符合條件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在資本市場形成更具影響力的”中關村板塊”。建設國家統一監管下的全國場外交易市場,推動建立資本市場轉板制度。促進境內外風險投資機構開展投資業務,引導風險投資投向本市戰略性新興產業。開展針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科技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

  (三)加快人才特區建設。貫徹落實中關村示范區建設人才特區的若干意見,推進人才特區建設。加快落實國家”千人計劃”及本市”海聚工程”、”高聚工程”等人才引進政策,面向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人才需求,重點在科研、創業及中介服務等方面引進一批領軍人才及團隊。大力開展政產學研用聯合培養人才試點,推動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青年英才)創新實踐基地建設,培養一批高端人才。建立健全人才任用、評價、激勵和流動制度。在戶籍和出入境、醫療、保險、住房、配偶安置、子女入學等方面對符合條件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高端人才給予政策傾斜,營造尊重人才的社會環境。

  (四)健全知識產權體系。積極發揮知識產權在國際競爭中搶占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制高點的積極作用,推動知識產權創造、管理、保護、應用相結合。引導企業注重研發過程中的知識產權保護,鼓勵企業申請專利和注冊商標,支持企業和技術聯盟構建專利池。推進PCT專利申請與國際接軌,促進產業標準與國際水平的對接。建立和完善知識產權侵權預警和風險防范機制,鼓勵行業協會加強海外知識產權維權服務。推進中國技術交易所建設。發揮中關村國際標準大廈的集聚效應,搭建標準創新和檢測認證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專利專題數據庫和知識產權基礎信息庫。

  (五)增強科技服務支撐。完善創業、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的科技支撐服務體系。鼓勵和引導技術轉移中心、技術創新服務中心、科技企業孵化基地、國家大學科技園、生產力促進中心等各類創新服務機構的發展。通過政策引導、專業運營、平臺支撐,為企業提供更加專業化的創業咨詢、科技咨詢、技術轉移和投融資等服務,完善技術創新、成果轉化、企業培育的孵化功能。鼓勵發展科技咨詢服務機構、技術轉移服務機構等,為產業發展提供技術咨詢、信息咨詢、投融資咨詢、技術交易等多元化服務。

  (六)培育發展民營經濟。支持和培育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研究制定鼓勵民營經濟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相關政策,調動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參與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積極性。建立健全市場準入機制,通過放開市場準入和業態管制,為民營經濟營造公平的市場環境。激發民營經濟的創新潛力,支持民營企業參與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等國家創新計劃,扶持引導民營資本參與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成果轉化。鼓勵民營企業總部在京聚集,鼓勵民營資本參與國有經濟的戰略重組。

  (七)提升開放合作水平。深度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多層次、多渠道、多方式提升開放合作水平。鼓勵和引導外資投向戰略性新興產業,鼓勵外商投資設立創業投資企業,積極吸引跨國公司總部在京發展,鼓勵境外企業和科研機構在京設立研發機構。設立國際技術轉移中心,充分利用國際創新成果。鼓勵企業在境外開展聯合研發和設立研發機構,積極探索在海外建設科技和產業園區,支持本地企業以市場開拓、認證合作、國際化品牌培育為重點積極開展國際經營,支持有條件的企業開展境外投融資。吸引各類國際組織落戶北京,牽頭創建專業類、地區性國際組織。積極組織國際會議、展覽和論壇,塑造有影響力的國際交流品牌。

  (八)營造良好市場環境。積極培育市場,支持商業模式創新和完善市場準入制度。完善新技術新產品政府采購和應用推廣服務,在本市300億元的政府采購總額中,統籌安排200億元資金,采購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技術和產品。創新消費模式,積極推進電子商務、合同能源管理、現代廢舊商品回收利用、智能電網、新能源汽車租賃等新型商業模式。推進藥品集中采購制度。完善新能源汽車的項目和產品準入標準。完善并嚴格執行節能環保法規標準,積極推行能效標識制度,推動建立和完善主要污染物和碳排放交易制度。建立促進三網融合高效有序開展的政策和機制。

  八、加強統籌協調,做好組織落實

  按照”突出重點、集中精力、分步實施、持續推進”的工作方針,加強組織領導、強化任務落實和宣傳引導,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提供動力和條件。

  (一)統籌協調,構建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工作機制。對接國家部際協調機制,由市領導牽頭,建立北京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推進工作機制,依托中關村創新平臺,加強對重大問題的溝通和協調。各有關部門、區縣及相關產業園區建立相銜接的工作機制,市、區縣、產業園區形成合力、統籌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

  (二)強化落實,保障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政策的出臺和重點任務的完成。圍繞本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方向、重點領域、重點工程,組織編制本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專項規劃和產業布局指導目錄,引導各區縣發揮比較優勢,形成特色突出、優勢互補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協調發展格局。加快研究出臺相關配套措施和實施細則,建立項目準入退出機制和戰略性新產業統計監測制度。加大對資金、人力、土地等資源的統籌力度,確保科技創新成果轉化、重大項目落地建設、重點示范應用工程順利實施。完善項目的儲備、篩選與管理機制,構建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庫,切實做到規劃一批、實施一批、儲備一批。

  (三)加強宣傳,營造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良好氛圍。充分發揮輿論的導向作用,廣泛宣傳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政策措施,引導中央資源、國際要素資源、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地方經濟四類主體,共同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重視培育創業企業家精神,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文化氛圍。

  ( 編輯/劉文林 )

來源:中國政府網

作者:綜合報道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news/shichang/8023

返回第一電動網首頁 >

收藏
61
  • 分享到:
發表評論
新聞推薦
第一電動網官方微信

反饋和建議 在線回復

您的詢價信息
已經成功提交我們稍后會聯系您進行報價!

第一電動網
Hello world!
-->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灌阳县| 古浪县| 汉阴县| 周口市| 贡觉县| 商南县| 云安县| 昭通市| 宝山区| 长阳| 滨海县| 吴堡县| 锡林浩特市| 青神县| 比如县| 兴城市| 长岛县| 东安县| 广饶县| 富民县| 思南县| 江川县| 科技| 喀喇| 新竹市| 辰溪县| 金坛市| 囊谦县| 西畴县| 仲巴县| 洪江市| 湛江市| 呼图壁县| 十堰市| 定远县| 改则县| 龙海市| 芜湖市| 黄大仙区| 西昌市| 宜章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