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國內乘用車不出意外繼續同比下滑,16.3%的跌幅也創下了今年跌幅之最。
在中國自主汽車品牌的第三輪向上中,吉利站在了排頭兵的角色。當吉利成為現象級的自主品牌后,它的銷量表現也成為市場分析有力的佐證。
今年前11個月,吉利汽車月銷量均在11萬輛以上,在9月之前,銷量增幅也從未低于20%。但從5月開始,吉利的銷量增速卻一直在放緩,從峰值的60.63%一路下滑至11月的0.25%,增長幾近停滯。
是因為吉利已經沒有新車增量了嗎?顯然不是。8月30日繽瑞上市,10月31日繽越上市,加上領克品牌的3款車型,這些全部都是“純增量”。
是因為全新車型銷量還未起勢嗎?顯然也不是。繽瑞與繽越11月雙雙破萬輛,領克品牌11月也貢獻了12,000+輛的增量。
因此,如果單單從數字上看,這超過3萬輛的新增量背后,勢必有超過3萬輛的“減量”,才導致了整體銷量的零增長。
我們所關注的,恰恰是為什么會出現這些“減量”,以及“減量”的背后是消費者哪些購車理念正在改變。
我們不妨先從近期火熱的繽瑞和繽越聊起。
繽瑞11月銷量10,197輛;帝豪與遠景兩款車型銷量累計減少10,371輛。繽越11月銷量10,139輛;帝豪GS與遠景SUV兩款車型銷量累計減少8,412輛。
也許全新車型會產生新增量,但是消費市場的大小卻已基本固定。對于廠家而言,新車型勢必是要從老車型口中搶奪份額。對于消費者而言,一款有競爭力的新車型加入,只意味著他的備選項又多了一個。
這就是中國新車市場當下特征之一——增量由需求拉動,而非供給推動。
然而需求是需要刺激的,在股市、樓市不景氣時,大眾消費者無論是新購還是換購車輛的需求事實上都在被壓抑。只有足夠“爆款”的新車型,才有可能調動起消費者的積極性。
另一方面,越是在車市不好的時候,擁有好口碑的品牌越有可能實現市場集中,而且在高價位的品牌背書或是向低價位車型的技術下放,更有可能贏得消費者的好感。
對于這種行為,我們稱之為“清場”。
繽瑞和繽越的“低價入市”,事實上就是一場良幣驅逐劣幣的“清場”,起到類似效果的還有以6萬元起入市的榮威i5。然而不止是低價,在繽瑞身上的L2自動駕駛,在繽越身上的“沃爾沃動力”,這些特質是以往同價位消費者幾乎沒有想過的事情,這樣的“爆款”自然能夠掀起被壓抑的需求。
然而,由于總量的基本固定,新車型的加入也意味著對于老車型的“迭代”。從吉利品牌整體而言,它在低價位取代的是過去幾年野蠻生長卻基底不牢的品牌;而在吉利品牌內部,新一代車型自然也有對老車型的替代。
當然,新老車型在長時期內都會有其目標群體,但是一個新的動態平衡正隨著這場“清場之戰”逐步形成。
還是從數字上看,吉利11月受影響最大的車型,莫過于銷量減少了11,309輛的博越。
事實上,從單月SUV銷量排名來看,博越第6名的成績維持了一貫的水平,在自主品牌主流尺寸SUV里也僅落后于哈弗H6,排名前列的車型同樣是耳熟能詳的幾個。但是,所有SUV中銷量過2萬的車型只剩下3款,而去年同期則有8款車型。
所以,主流SUV市場的格局并沒有變化,但是整體銷量呈現下滑趨勢,這是SUV市場“理性增長”的開始。
與10萬元以下市場因為“消費級差”過大容易產生爆款車型不同,在10-15萬元的自主品牌主流SUV市場,成本的相對寬裕以及市場的進一步集中,主流車型之間的產品力差異并不大。
當前幾年主要消費群體已經被挖掘完畢后,新消費群體并沒有及時跟上,所以造成了細分市場內的格局并沒有太大的變化,但是細分市場本身的下滑則幾乎是所有車型都難以避免的問題。
當然,也有品牌迅速對此作出了反應,比如體量最大的哈弗H6,通過對終端價格體系的重新調整,一定程度上抵御住了市場的整體下滑。不同品牌策略上的不同,取決于產品結構與銷量預期。
而這樣的局面,則意味著在接下來的幾年里,自主品牌主流SUV會進入新一輪發展周期。在新的周期里,主流的自主品牌會進行重新認知,并大力強化產品力以爭取對于消費需求的刺激。以博越為例,新款車型幾乎肯定會換裝已在繽越上搭載的1.5T發動機以實現動力和燃油經濟性的提升。其它品牌同樣如此,動力總成、車聯網、人機交互都會是關注的重點。
整體來看,SUV的需求依然切實存在,今天的下跌是過去幾年快速增長后回歸理性的開始,理性增長會推動品牌更加關注產品本身,更加關注對于技術的提升,從而以更優質產品刺激消費新需求。
領克品牌11月共銷售12,321輛,在新增領克03的情況下,反而出現了19%的環比下跌。
客觀原因是,領克01的2.0T發動機由于和沃爾沃共線,產能額度不足。據稱,今年留給領克01的額度在10月份已基本用完,產能上的困擾直到新工廠建成投產前會一直存在。
這也側面反映出,吉利初期對領克品牌的規劃與預估相對保守。而1.5T發動機產能雖然充足,但是領克02自身傾向個性化的定位以及消費者或多或少還對三缸機存在偏見,相當一段時間內領克01仍然是銷售主力。
除去這個客觀原因,領克品牌以及所有志在向上沖擊更高定位市場的自主品牌,目前正面臨一個共性問題——消費者在哪里?
不論是領克還是WEY,在品牌建設初期,都迅速投入了多款產品并不斷開拓銷售渠道,也都取得了值得肯定的成績。按照規劃,今年年底將會有超過260家領克實體店運營。
如果說,領克在第一年吸引了眾多“有錢有好奇心”的消費群體,那么在這個群體的購買力釋放完畢后,持續的消費群體在哪里?銷售線索從何而來,又如何聚集并轉化為銷量數字?
這考驗的是長期的品牌建設,考驗的是對品牌是否能啃下“硬骨頭”。領克品牌的初期用戶,大多是對汽車有一定的了解,對行業及品牌也有一定的關注,對于這種群體的品牌傳播相對好做。而接下來,面對更廣大的普通用戶,領克要如何說服他們走進自己的店里,又要如何讓他們接受領克品牌的調性。這才是“硬骨頭”。
在這一細分市場,新品牌、新車型同樣面臨“虎口拔牙”的情況,即市場份額一定的前提下,勢必要與成熟的合資品牌正面對抗。顯然,這是一個各方面都更加固化的市場。
能否找到消費者,將成為領克及其它自主品牌向上過程中必須邁過的坎。
半年來,吉利汽車增速的不斷下滑,并不是因為吉利做錯了什么。恰恰相反,吉利汽車依然是自主品牌里認知消費需求、把握市場節奏的最強之一,這在其新車投放、產品規劃、資源整合、成本控制等多方面的舉措中可見一斑。
而吉利面對的現狀,是自主品牌在面對中國汽車市場新局面時的共性問題。經濟環境變化導致普通消費者消費觀念的改變、互聯網時代信息溝壑的填平、新生代消費者對于品牌與產品認知的差異化,這些因素加深了主流自主品牌與中國整體車市的融合,即自主品牌過去在價格、消費市場方面的“護城河”正逐漸消失,所有品牌也正逐步邁向同一競爭環境中。
來源:億歐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news/shichang/83605
以上內容轉載自億歐,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www.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