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AS作為傳統汽車向智能汽車升級的過渡技術,需求也隨著智能汽車市場擴大而迅速增長,讓這項原本局限在高端市場的系統走向中端市場。">
近年來,隨著汽車行業飛速的發展,我們一直期盼著自動駕駛時代的到來,ADAS作為傳統汽車向智能汽車升級的過渡技術,需求也隨著智能汽車市場擴大而迅速增長,讓這項原本局限在高端市場的系統走向中端市場。
ADAS能夠得到越來越多人的青睞,主要還是因為該技術能夠利用各式各樣的車載傳感器,在汽車行駛過程中隨時感應周圍環境,收集數據,進行靜態、動態物體的辨識、偵測與追蹤,并結合導航儀地圖數據,進行系統的運算與分析,從而預先讓駕駛者察覺到可能發生的危險,有效的輔助駕駛員規避危險,降低交通事故率。
據此,億歐汽車梳理了華東地區的32家ADAS提供商,并從多個維度進行盤點,供行業人士參考。
從表格中信息不難發現,在地區分布上各企業相對集中,32家公司中有11家在上海,9家在江蘇,9家在浙江,2家在安徽,1家在福建,由此億歐汽車認為,目前華東地區的ADAS供應商主要盤踞在江浙滬地區。除了這里聚集了大批優質的汽車主機廠以及零部件廠商之外,總部設立在上海的博世,也是吸引大批追隨者的原因之一。
在上述初創企業中,安智汽車和知行科技的創始人均出身于博世。知行科技的創始人宋陽曾是博世中國智能駕駛研發部創始人、原KSS主動安全中國區總經理。值得一提的是,該公司的另一位聯合創始人羅紅以及CTO盧玉坤都有博世從業經驗;此外,安智汽車創始人郭健早年曾是德國博世雷達系統中國區功能負責人,開發了吉利博瑞、長城CHB041項目。
郭健曾在接受億歐汽車專訪時提到,ADAS“本土化”至關重要。ADAS技術對于安全駕駛的價值,郭健將其比作“在車上裝了一個永遠不會睡覺的舒馬赫”。但是,德國”車王“來到中國后,會天然地出現水土不服的現象,這就需要自主企業搭建一個“國產舒馬赫”去協助駕駛員開車。因此,趕在跨國Tier-1“本土化”之前,本土ADAS初創企業都想要抓住這段空窗期。
在政策指導方面,早在2016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和交通運輸部聯合發布了《推進“互聯網+”便捷交通促進智能交通發展的實施方案》明確提出了大力發展車聯網與自動駕駛等智能交通先進技術;今年1月5日,發改委又發布了《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公告,戰略愿景明確提到 2020 年,智能汽車新車占比達到 50%,中高級別智能汽車實現市場化應用,重點區域示范運行取得成效。大家也都意識到自動駕駛已經成為全球汽車行業最重要的的核心技術趨勢之一。
由此,通過上表信息也可以看到,除了華域汽車、奧騰電子和均勝電子這類上市公司成立早之外,華東地區大部分ADAS初創企業都是集中在2015-2018年期間成立。
從資本角度來看,在32家企業中有27家都是2017-2018時間段拿到融資。今年五月,本土激光雷達廠商禾賽科技宣布完成由光速中國和百度領投的2.5億元B輪融資;六月,縱目科技宣布完成C1輪數億元人民幣融資,領投方為建發集團。初創企業近年來接連獲得資本市場的認可,發展勢頭正猛。這對博世“本土化”開發會構成威脅嗎?
作為全球第一大汽車技術供應商,博世一直占據著汽車零部件市場的龍頭地位,尤其在中國,博世自然也不會輕視這塊肥沃的市場。據網上公開信息顯示,博世已在中國投資建了70多家企業,其中10家合資企業,51家外商獨資,另外10家控股企業在上海。另外博世也是ADAS系統主要供應商,具備傳感器、處理器及執行機構的供應能力,能提供一整套的ADAS系統服務。
按道理來說,初創企業根本撼動不了博世的地位,也從未入過博世法眼。不過面對初創企業的“圍剿“,博世“嗅”到了“殺氣”,開始進行變革,在整體業務上博世正在向互聯轉型,尤其面對傳統汽車行業向新能源、智能聯網汽車轉型,博世積極擁抱中國自主品牌,像蔚來、威馬、小鵬汽車這些造車新勢力,其中蔚來ES8的駕駛輔助系統、控制單元、傳感器和智能化助力器iBooster等關鍵部件就是博世提供。
除了本土崛起的初創企業對博世構成壓力,大陸、德爾福、Mobileye等Tier-1對華市場也都“虎視眈眈”,其中大陸除了人們熟知的“馬牌”輪胎之外,ADAS業務也不遜色,也是博世強勁的競爭對手;其次,德爾福同樣也是ADAS系統主要供應商,具備傳感器、控制策略及執行機構的供應能力,能為客戶提供一整套的ADAS系統服務。據網上信息顯示,國內自主品牌中,長安、吉利等廠商都使用了該公司的ADAS系統。
與博世、大陸、福爾德等合作不同,以視覺感知技術聞名的以色列廠商Mobileye入華后,選擇與全球最大的客車制造商宇通達成合作,近期又與上海錦山客運簽署了合作諒解備忘錄,究其原因主要是有相關政策指導,我國2017年交通部頒布的《營運客車安全技術條件》(“1094法規”)中明確規定,9米以上的營運客車要具備車道偏離預警(LDW)和前方碰撞預警功能(FCW)。相同道理,有政策的“保駕護航”,外加商用車開發周期短,商業落地速度較快,本土的初創企業像徑衛視覺、Mxieye也都紛紛首選商用車企進行合作。
因此,博世在華的乘用車與商用車市場都遭遇到了不小的競爭壓力。大陸、德爾福、Mobileye的直面碰撞,初創ADAS企業異軍突起的“圍剿”,都是博世“本土化”開發階段擺在眼前的威脅。
版權聲明
來源:億歐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news/shichang/85137
以上內容轉載自億歐,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www.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