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123rf.com.cn”
2019年第一個季度剛接近尾聲,已經可以肯定,今年在汽車行業的一個熱詞是“降”。降稅、降價、降補貼……
3月26日晚上9點多,在廣汽新能源公關部工作的木木(化名),還在加班加點地趕制一份海報,原因是就在幾個小時前,2019年新能源補貼政策終于落地了,廣汽新能源決定自掏腰包,為消費者“全額兜底”。
同樣是當晚8、9點鐘,杭州的曹小強收到了一條短信,內容寫著:“蔚來杭州:現在支付大定,最高可享受國家4.5萬元和地方2.25萬元補貼。請盡快聯系你的Fellow,或直接在App上支付大定。”就在當天晚上,全國各地許多人收到了蔚來這條“最后4小時保價計劃”的短信。
根據最新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內容,補貼續航里程區間由此前的5檔減少為2檔,分別為250-400km和400km以上;250km以下補貼為0;250-400km享受1.8萬元補貼,400km以上享受2.5萬元補貼,插電混動車補貼從過去的2.2萬元降為1萬元。新政策當日生效,并設置了三個月的過渡期。
盡管各家車企早就做好了補貼退坡的心理準備,但這次退坡政策力度之大,完全超出市場預期。
補貼退出機制,猶如習慣了使用濾鏡的人不得不以原圖示人,習慣了拄著拐杖的人終將獨立行走。有些車企選擇了暫時性的為消費者保價兜底,另一些則不得不用“不買就要漲價”這樣的拙劣伎倆,試圖提前透支一下消費熱情。
但在這一波退補大潮面前,消費者是相對冷靜的,彷徨的,只有車企。
從2009年開始,國家下發《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文件,首次提出新能源汽車發展目標,并啟動國家節能和新能源汽車示范工程,由中央財政安排資金給予補貼。這是我國首次將新能源汽車提升至戰略位置。之后,國家四部委連年陸續出臺各種政策,對新能源汽車實施補貼,至今已經持續了近十年。
可以說在這期間,每一次新能源補貼政策的調整,都左右著新能源市場的風向和產業格局的變化。中國新能源市場在過去的十年內,經歷了超乎想象的野蠻增長期。
尤其從2014年開始,新能源汽車產銷出現大幅提升,到2015年連續兩年實現同比增長超過3倍。其中2014年產銷量從2013年前的不足兩萬輛水平,提升至7萬輛以上水平,到再2015年,產銷量再次大幅攀升至33萬輛以上水平。即便是在中國汽車銷量出現28年來首次下降的2018年,新能源汽車銷量依然大增61.7%,在一片寒冬中保持了熱浪。
由于新能源汽車產業在全球來說,發展都不成熟,不具備規模效應和經濟性,所以行業依賴政策補貼,一直是全球各國的通行法則。
日本對新能源汽車進行補貼最早始于1996年,但日本汽車界對新能源路線的意見一直無法統一,導致雖然日本補貼政策一直很穩定,但整體銷量的增長速度卻很緩慢甚至出現負增長;德國2014年底開始提供包括財政補貼,稅收減免、加大電池研發投入等一系列刺激措施, 2016年,德國開始正式進行車價補貼;法國從2008年補貼政策開始執行,補貼金額在2014年,2016年兩次上調,消費者的購買成本逐級下降;而挪威和美國,均是采用稅收減免形式對消費者進行補貼。
有數據顯示,僅在2013年-2017年的5年內,中國對新能源汽車銷售直接補貼總額達到150億美元。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中國新能源市場在高額補貼的利誘之下,出現了新一輪大躍進式的造車熱潮。從2014年開始,黃修源的游俠汽車、李斌的蔚來汽車、賈躍亭的樂視SEE計劃、何小鵬的小鵬汽車、沈暉的威馬汽車……正是在政策導向和巨額補貼的刺激之下,無數躍躍欲試者的欲望和躁動被激發出來。
與此同時,補貼也成了一把雙刃劍。在這些所謂的“汽車夢想”中,出現了大量貪婪的騙補者。就在2015年,財政部通報國內93家新能源車企中,有72家存在騙補,騙補車輛總計達到76,374輛,涉及金額共92.707億元,涉案車輛超過了2015年總銷量的四分之一。
這幾年,工信部已經逐漸意識到重賞之下所造成的“劣幣驅逐良幣”效應。在新能源一片熱鬧的背后,掩藏著多少泡沫,多少虛假繁榮。
2019年的前兩個月,新能源汽車單月銷量均創近三年來同期銷量新高。其中1月份累計賣出9.57萬輛,比上年同期增長了138%。
究其原因,既定3月份補貼退坡的到來,無疑已經提前透支了市場熱情,而這對于后面的幾個月來說,意味著銷售形勢會更為嚴峻。
從新出臺的補貼方案可以看出,補貼標準仍然以續航里程為門檻,設置了250-400km和400km以上兩個檔。今年補貼的關鍵指標仍是能量密度。通知指出,純電動乘用車動力電池系統的質量能量密度不低于125Wh/kg,125(含)-140Wh/kg的車型按0.8倍補貼,140(含)-160Wh/kg的車型按0.9倍補貼,160Wh/kg及以上的車型按1倍補貼。
其實一直以來,國家補貼一直在引導企業追求高續航里程。這在某一方面或許利于產業技術升級,但在另一方面,也導致了一部分真實的市場需求未得到重視和引導。
譬如此前云度新能源董事總經理劉心文就曾經表示:“長時間做新能源車的人都知道,早些年我們就有共識,純電適合城市發展、城市出行,而混合動力適合中長途的使用。現在所有都往長里程走,這樣的話,那些小車,適用于城市的車也要背負大量的電池包跑,浪費了太多的錢。”
事實上,補貼額度的高低,一直在干擾著企業的技術路線選擇,左右著消費者對新能源品類的選擇。廣汽新能源總經理古惠南接受記者采訪時曾表示,“政策在促進新能源發展的時候,在方向的把握上讓我們主機廠有點’頭暈’。”補貼政策刺激下的新能源汽車泥沙俱下、良莠不齊,這樣會令企業失去對未來的判斷。
所以,廣汽新能源從建立之初就非常看重對成本的控制,古惠南一直強調,現階段唯有將成本降下來,消費者才能得到實惠,這個行業才能生存下來。在3月26日當天的補貼政策一經公布,廣汽新能源成為首家發聲為消費者“全額兜底”的企業,這與其長期以來為應對后補貼時代所做的準備不無關系。
其實從利好的角度而言,補貼的退坡,企業沒有了政策指揮棒的干預,是時候回歸市場需求本身來造車了。
在這次大面積的補貼退坡面前,廣汽新能源、比亞迪、上汽榮威等幾家車企均選擇了不漲價的策略,北汽新能源目前尚未做出任何反應。而對于資金相對局促的新造車企業來說,則大多數選擇了價格上調。
漲與不漲,或許此時已經不是誠意的比拼,而是實力的較量。
毫無疑問,這次的補貼退坡會給整車企業帶來不小的壓力,需要企業在整車、電池、材料等全產業鏈上謀求降本增效,應對補貼退坡所帶來的影響。
有業內人士推測,車企為了降低成本,不至于被過度壓縮利潤空間,可能在動力電池的選擇上會從三元電池重返磷酸鐵鋰電池,或是與供應商談今年降價的空間,尤其是像上汽、吉利新能源這幾家規模相對較大的車企,或許會與動力電池供應商展開價格上的博弈。而對于比亞迪這樣的本來就有動力電池技術的,成本優勢將會進一步凸顯出來。
對此,鐘師接受BC采訪時認為:“像寧德時代這樣的動力電池供應商之前一直供不應求,處于強勢地位,在退坡大潮下,接受主機廠壓價的可能性較小,但其他弱小一些的電池供應商,就不好說了。”
但對于今年才剛剛進入交付之年的多數新造車勢力來說,將面臨著更大的現金流和盈虧考驗。退補的堅定,無疑將會打壓后來者參與造車的熱情。市場加速洗牌和淘汰,在2019年吹響了號角。
來源:BusinessCars
作者:孤城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news/shichang/89029
以上內容轉載自BusinessCars,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www.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