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這個,特斯拉可以有我這個車的數據,但是他們為什么還要傳給政府呢?這涉及到了個人隱私。”
在被問到是否知曉自己車的精確位置信息被特斯拉不斷發向政府時,一位特斯拉Model X的車主如是說。
就在上個月末,由與上海這位特斯拉車主的聊天展開,美聯社發了一篇《在中國,你的車可能在與政府對話》的長篇報道,并被數十家外媒轉載。對此,《環球時報》則“回敬”了一篇《呵呵,美國人又說中國“監控新能源汽車”》,說“美聯社的報道是一種污蔑和刻板印象”。當然了,這個回合并不是官方“互懟”,但還是能看出些“門道兒”。
不說雙方的某些觀點正確與否,第一電動先帶大家看看美聯社這篇報道到底講了什么。
九個車主里,只有一個知道他的車數據被送給了政府
報道稱,根據中國2016年發布的規定,中國境內的新能源汽車要把車載傳感器收集到的數據傳送給汽車制造商,然后汽車制造商再將至少61種數據傳給當地的數據中心,這些信息包括車輛位置、電池、引擎功能等。在中國有超過200家制造商,包括特斯拉、大眾、寶馬、戴姆勒、福特、通用、日產、三菱和美國上市的電動汽車初創企業蔚來等,都會向政府支持的監控中心傳輸位置信息和數十個其他數據點。
而一般來說,大部分車主是不知情的。從美聯社與新能源汽車車主的對話中發現,九個車主里只有一個知道他的車數據被送到了政府。“他說他知道,因為他是一名電動車工程師。”
官方稱,數據被用于改善公共安全并防止騙補行為
這些數據會從上海市新能源汽車公共數據采集與監測研究中心開始,通過新能源汽車國家大數據聯盟,最終流向北京理工大學運營的新能源汽車國家監測與管理中心,該中心從全國110多萬輛汽車中獲取信息。
對此,中國官員稱,這些數據是用于分析,以改善公共安全,促進工業發展和基礎設施規劃,并防止騙補行為。
作為上海市新能源汽車公共數據采集與監測研究中心的副主任,丁曉華堅持認為新能源汽車監控計劃并非旨在促進國家監督,但他表示,如果提出正式請求,可以與政府公安和檢察機關分享數據。該中心尚未與警方,檢察官或法院分享信息,但已利用這些數據協助政府調查車輛火災。丁曉華還補充道,“坦率地說,政府不需要通過像我們這樣的平臺進行調查,”他相信安全機關“有自己的方式來監視嫌疑人”,如其他政府一樣。
丁曉華與美聯社對話。他背后的屏幕正在顯示上海新能源汽車的某些實時數據。
不過,丁曉華希望中心免受政府資助,從數據中賺錢,不去侵犯任何人的隱私或知識產權。“我們已經做了一些探索,”他說。“但真正貨幣化還有一段距離。”
車企:依法運營,保留個人數據
那么,對于報道的關鍵——政府監控,各車企是怎么回復的?
報道中給出回復的有大眾、日產。
“中國有實時監控系統,我們必須向政府系統提供汽車數據,”大眾汽車集團中國區首席執行官海茲曼(Jochem Heizmann)在接受詢問中表示。他承認,他無法保證數據不會用于政府監控,但強調大眾汽車保留個人數據,如駕駛員的身份,在其自己的系統中保密。“我們上傳的數據是關于車的,而不是誰坐在里面。”他還補充說汽車不會比智能手機透露的信息多,“坐在車里和在購物中心之間使用智能手機之間,沒有原則上的區別。”
海茲曼與美聯社對話。
日產中國運營負責人何塞?穆諾茲則表示,在美聯社告訴他之前,他并不知道這個監控系統,“說實話,我并不清楚我們的車有沒有給這個監控系統上傳數據。”但他強調品牌依法運營。在被詢問有關數據共享造成的侵犯人權和商業沖突的可能性時,穆諾茲微笑著聳了聳肩。“在日產,我們非常看重中國市場,”他說。“我們將其視為擁有最大增長機會的市場。”
何塞?穆諾茲與美聯社對話。
不過,并非所有的汽車制造商都愿意回答美聯社的相關問題。
福特、寶馬、三菱和蔚來拒絕發表評論;通用汽車和戴姆勒表示,他們按照行業法規傳輸數據,并征得購車者的同意,了解他們的車輛數據是如何收集和使用的;特斯拉拒絕回答具體問題,而是指出購買者在購買時簽署的隱私政策,其中規定車輛數據可以“在法律要求時與其他第三方共享”,但沒有具體提及政府監控中心。
批評人士:可能破壞外國廠商競爭地位;車主:習慣就好
對于中國政府監控新能源汽車實時數據,有批評者認為這已經超出了實現國家既定目標所需的信息。政府收集并監控實時信息,不僅沒有保護用戶的個人隱私,還很可能被用來破壞國外汽車制造商的競爭地位。還有人擔心有了現在這種對汽車的實時監控,今后可能會變成上傳更多用戶的個人信息。
美聯社還寫道,“盡管全球的汽車制造商已經從美國、歐洲和日本獲得了數十億美元的激勵和補貼,但是他們還是把數據傳送給中國政府,這最終會服務于北京的戰略利益”。
前美國國土安全部秘書長邁克爾·切爾托夫(Michael Chertoff)表示,“政府對車主的日常生活知曉得越來越多,這成為了我稱之為的無處不在的監控的一部分。你所做的一切都會被記錄、保存,并且可能會被用來影響你的生活和自由。”他認為,汽車制造商應該捫心自問“這是否真的是我們想做的事情,能否堅守企業的價值觀,即使這意味著要放棄那個市場?”
邁克爾·切爾托夫與美聯社對話。
并不知情的大多數車主中有人表示,在哪個地方待多長時間、每天去哪兒,有些信息還是不想透露的。而一位特斯拉Model S的車主說,“擔心沒用,你要是太重視這個,在這個國家沒法兒活。”
國家監測中心拒絕回答問題,《環球時報》發文駁斥
從以上對美聯社報道的梳理可以看出,他們主要釋放了三個關鍵的信息:第一,中國政府在2016年有發布相關規定要求各新能源車企采集數據并上傳給政府方面,批評人士認為實時信息收集可能被利用;第二,車企對于政府監控數據的消息態度不一,有些知道、有些不知道,更多是拒絕表態;第三,這個情況大部分用戶并不知情,盡管對類似情況已經習以為常,仍然有一些用戶表示隱私交給政府難以接受。
作為關鍵的一環,國家監測中心拒絕回答美聯社的問題。
《環球時報》在美聯社報道發出的第二天就發文對前兩點做出駁斥,依據主要是中國汽車工業咨詢發展公司首席分析師賈新光的觀點。
首先,賈新光“沒有聽說過‘中國政府要求車企共享數據’的說法,美聯社的報道是一種污蔑和刻板印象。”其次,美聯社文中提到的“上海市新能源汽車公共數據采集與監測研究中心”是市場研究機構,而非政府;“新能源汽車國家大數據聯盟”則是由新能源汽車國家監測與管理中心、新能源汽車制造商、零部件供應商、互聯網應用服務商、科研機構、相關社團組織自愿組成的全國性、聯合性、非盈利性社會組織。此外,從車企的回答和態度來看,國外汽車廠商還是非常重視中國市場的:“讓這些國外汽車廠商‘自問能否為了自身價值而放棄市場’,但在報道中,這一鼓動并未奏效” 。
寫在最后
其實即便是為了行車安全或是防止騙補的目的,車主的隱私依舊是被或多或少地暴露了。對于所謂的政府監控,不論是看媒體報道,還是根據親身感受,大家心里都有自己的判斷。
筆者在瀏覽相關報道和評論時發現,網友態度也是差別不小,下面是幾個比較有代表性的評論。
“中國的問題很多,但西方世界對華的偏見絕對無助于這些問題的解決,不客觀的批評反而會掩蓋一些正確中肯的意見。”
“跟手機泄露的隱私比,這些都不足掛齒。”
“說得好像其他國家的電動車數據沒被收集似的,至于是不是‘政府’收集的,那只能各說各話了。”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馬金橋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news/ziben/83619
本文版權為第一電動網(www.155ck.com)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媒體、網站以及微信公眾平臺不得引用、復制、轉載、摘編、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內容或建立鏡像。違反者將被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版權合作及網站合作電話:17001180190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