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并標星電動星球News
每天打卡閱讀
更深刻理解汽車產業變革
————————
出品:電動星球News
作者:毓肥
7 月份,高考志愿填完,一代年輕人進入新軌道。
站在我們所處的新能源汽車行業,智能電動趨勢正裹挾著流量,在新媒體爆炸的年代,對高考學子們的專業選擇產生重要影響。一如十年前的房地產,或者金融。
所以,6 月下半月,有個話題吵得特別火:「汽車行業哪里缺人才?」
人才發光發熱之前是新兵,新兵畢業之前是新生。從新生到新兵,有哪些人代表著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希望?
我們馬上想到全國大學生方程式錦標賽 FSC,特別是 FSEC 電動方程式、FSAC 無人方程式車隊的隊長們。
如果說汽車工業是從科研到量產的全鏈路積累,那么這群隊長們,在他們的學生生涯,就第一次體會到了打造一臺能上路的、在他們知識體系下盡可能做到工程極致的產品,需要經歷怎樣的困難。
或者說,他們往往比同學們先邁進社會半步。
那么,這些大學生方程式錦標賽的隊長們,現在都在做什么?有怎樣的人生規劃?方程式錦標賽對他們的學習、擇業,產生了怎樣的影響?他們怎么看待如火如荼的新能源產業?
我們深度采 訪了三位隊長,今天來感受下青春的力量。
一個關鍵問題是:他們如何成為所在院校的車隊隊長?
我們采 訪之后的感受,是他們雖然本科階段的學業路徑各不相同,但在車隊生涯中,都完整經歷了一臺賽車打造過程中的幾乎所有環節。
2022 年 9 月的合肥市江淮新港試驗場,哈工大 HRT 車隊獲得了 FSEC 電動方程式大賽總成績亞軍、FSAC 無人方程式大賽總成績季軍。
陳博偉當時是哈工大 HRT FSAC 車隊的隊長,研究生一年級在讀。
哈工大 HRT 車隊
2018 年入讀哈工大威海校區的陳博偉,大一選擇了傳統車輛工程方向,然后加入了哈工大 HRT 車隊車身組。從車輛單體殼,到空氣動力學套件,以及人機工程,一個個模塊跟下來。
「作為隊長,你要了解車子整體的發展趨勢,和方程式賽車圈子里,大家的發展趨勢」,陳博偉這樣總結。
2019 年 FSC 在珠海舉辦,當時陳博偉作為新隊員參加,不過正式成為無人車隊技術負責人,是在 2021 年短暫離隊,并成功保研之后,再重新歸隊。
而由于陳博偉負責了 2021 年參賽車輛的設計,他接過了哈工大 FSAC 無人駕駛車隊隊長的職責,帶隊參加 2022 年的比賽。
和陳博偉類似,獲得 2022 年 FSAC 冠軍的北京理工大學隊長郭子雋,也是在大四開始擔任這一職務。
北京理工大學 FSAC 車隊
但不一樣的地方在于,郭子雋是從北理工越野車隊,轉到無人車隊的。
他的本科專業并非汽車工程,而是機械工程。在越野車隊的生涯里,他負責的工作更偏向機械,而他希望去做軟硬件結合的,符合自己專業方向的事情。
有意思的是,他的 FSAC 生涯從電控開始,當然,越野車隊的機械底層工作,也為他的技能進階打下了基礎。
「進了之后發現,我自己也很喜歡,有種一拍即合的感覺」,郭子雋的 FSAC 之路從隊員,到負責電控的組長,經過比賽實戰的積累之后,最終成長為北理隊長。
吉林大學有個不成文的慣例,一般大三就是隊長,而如果大四學生希望擔任隊長,需要和前兩所高校一樣,確定在本校讀研,比如 2023 年吉林大學吉速方程式 FSEC 車隊隊長姜天柱。
吉速車隊
姜天柱并非汽車工程科班出身,本科專業是通信工程。
他是個汽車愛好者,更是個喜歡動手的人,他認為車隊這個平臺非常適合他,「能把一些想法落到產品上」。
吉速是 FSC 大賽的創始車隊之一,姜天柱帶隊的這一屆,吉速獲得了 FSEC 的總冠軍,并且拿下其中直線加速、成本制造分析、輕量化三個子項目的第一名。
憑借著總冠軍的身份,吉速將在今年8-9月,參加在日本舉辦的世界大學生方程式大賽。姜天柱需要和隊員們,與其他七十多所大學的車隊同場競技。
不過姜天柱表示,吉速車隊招收隊員的標準,實際上沒有那么嚴格,或者說比起純粹的理論知識,「我們主要看他性格上,或者態度上的潛力」。
無一例外,這三位隊長都表示,畢業后會留在汽車行業,因為有了方程式的經歷,他們更了解汽車,也更了解自己的能力。
「因為之前積累了足夠多的經驗,還是希望把自己的積累放在下一個階段」,姜天柱目前吉林大學碩士在讀,方向是電池 BMS 管理。
他形容加入車隊,打造賽車的過程,其實就相當于造了一臺電動車了,包括除了造車本身,還有去跑各種測試、靜態賽等等——譬如 FSC 的靜態賽,有一個子項是「成本制造分析」。
「車隊等于給我打了個基調」,郭子雋認為車隊生涯和他研究生之后的發展方向,關系還是比較強。
因為雖然是機械工程出身,但是無人車隊的經歷讓他選擇了自動駕駛賽道,博士階段的方向則是規控,涉及一部分決策。
陳博偉則表示,雖然本科專業是傳統的汽車工程,但真正加入車隊之后,實踐的過程中會一點點脫離(純理論),比如還會涉及線控、智駕、材料、算法等等。
最終基于經驗和歷練,他選擇了新能源電池,方向偏 BMS 管理,也會涉及材料。
三位隊長的言談中,我看到一種確定性。
這種確定性,指的并不是他們現在在「做」什么,而是他們知道他們「要」什么。
有清晰的成長方向、知道自己擅長什么、渴望什么,這些是三位隊長傳遞給我的感知。
而這種確定性,根據他們的說法,很大一部分得益于車隊,得益于造出一臺賽車,并且讓它順利完賽的過程。
比如 2022 年 9 月,姜天柱和吉速 FSAC 車隊經歷的驚險時刻。
和量產純電汽車一樣,跑方程式的賽車有高壓、低壓兩套系統。在 8 字繞環項目進行期間,吉速車隊的賽車高低壓系統聯通環節,出現了絕緣失效的故障。
賽場上的時間極其寶貴,吉速車隊需要在單項賽通道關閉之前,確保車輛順利完賽。
其他車隊有些車輛也遇到了類似的問題,「他們可能就放棄了,沒有堅持修車」,姜天柱和他的隊員最終在單項賽參賽通道關閉之前,用一天半的時間找到了故障點,然后修好了賽車,拿到分數。
車隊生涯中,姜天柱遇到過很多這樣的時刻。
和上課不一樣的是,這些現實世界的問題,他形容都是「理論無法解釋的」。比如理論上連接應該極其可靠的線路,呈現的效果就是和預期非常不同。
而經歷過車隊大大小小技術問題的他,認為結束學業之后的人生定位,現在有了更清晰的思考。
「我們經歷過這樣一個流程,會知道自己在團隊中,在項目組中處在什么位置。」
姜天柱舉了個例子,假如其他人現在進入車企,他可能會一直在安排到的崗位上工作,但是不知道其他組、其他崗位跟其他車上的部件是怎么串聯的。
「我覺得我比其他人,強在全局的目光視野上。」
一次成為管理者、統籌者的鍛煉,是受訪三位隊長共同的回憶標簽。
管理和統籌過程中,隊內矛盾是家常便飯。
陳博偉告訴我們,車隊中比較常見的矛盾,是兩個系統的同學之間出現干涉,比如車身和動力,「大家都覺得自己做的東西肯定是好的」。
這個過程中,他認為「整車最優」才是車隊應該達到的目標,「這對管理者來說是個鍛煉?!?/span>
賽車是個大整體,車隊是個小社會。
郭子雋舉了個親身經歷,他剛進車隊的時候,遇到了一些人際交往上的難題。他當時咨詢了同學、父母、班主任,給自己做心理工作,「大二的時候,沖突會比較激烈」。
這件事情給郭子雋的經驗,是讓他意識到「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人」,并且學會跟各種人打交道,然后在他們的存在基礎上,不放棄并且完成自己要做的事情。
「等于提前在小社會里面,打磨自己一部分的能力吧」,郭子雋這樣說。
三位隊長目前,都處于學校與社會的交界。
一方面因為他們依然身處學校,有的讀碩有的讀博;另一方面,則是他們或多或少都已經開始參與行業的變革。
比如正在讀博的郭子雋,已經開始參與一些車企合作的自動駕駛相關項目,包括一汽、廣汽等都有合作。
四年后博士畢業,他表示如果合適的話,「華為的公司流程很完備,想去里面學習一下」。
想去華為的其中一個原因,是郭子雋希望鍛煉自己的領導能力,「我最多就帶過 100 人的團隊,沒辦法想象看看再往上(的規模)會發生什么事情?!?/span>
姜天柱的碩士方向,則是電池 BMS 管理,包括 SOC 狀態管理、算法等等。
我問他想不想去蔚來,他回答「還挺想去的」。
之所以這樣問,是因為從 2015 年開始,蔚來冠名了 FSEC 和 FSAC 兩項 FSC 賽事,4 月份的北京車展,2024 屆 FSC 的各所高校隊長們,也去了蔚來展臺,和李斌合影。
得到肯定答案后,我追問為什么,姜天柱給了兩個理由。
首先是大賽冠名的背景,并且會覺得蔚來內部企業文化會比較好;其次是蔚來目前的海外布局,「了解到蔚來在歐洲那邊知名度會比較高一些」。
陳博偉則表示,目前還在要不要讀博之間猶豫,他的碩士方向同樣是動力電池相關,但是進修深挖和企業應用,在他看來各有各的優勢。
「我現在也在糾結,比如科研的東西是否符合市場的需要,比如我去企業里面,是不是能夠以企業的思維去開發」。
但對于具體的企業,陳博偉已經有了打算,表示希望進入中汽研這類的機構,希望以后能參與某一項標準的制定。
聊到職業生涯,隊長們雖然規劃不相同,信心是一致的。
「我覺得行業肯定沒問題,但是想要入行,自己的水平一定得高一點」,姜天柱這樣認為。
「汽車作為一個產品,都是被挖掘出來的消費點,這個行業肯定有持續的事情可以做」,郭子雋說他對汽車行業的信任度還是很高。
回到學生,或者說深造中的學生這個角色,他認為有可能新能源汽車一直都需要非常大的人才缺口,只是需要看到很多可能存在的,「懸而未決的問題」。
除了隊長,隊友們,也是這臺賽車從設計到落地,再到取得比賽成績的關鍵貢獻者。
那么車隊生涯,能否對隊友們產生幫助?方程式大賽的親歷者,能否應對進入社會后的現實風浪?
吉林大學南嶺校區為原吉林工業大學所在地,是吉林大學汽車工程學院所在校區,所以汽車行業的資源、文化、氛圍都很濃厚。
姜天柱表示,即使是吉林大學,即使是他們校區,最近兩年同學們的工作機會和以前相比,「也相對難一點」。
他舉例稱,有兩個同學本科畢業之后進入車企,做的工作會相對簡單一點,「過于基礎了,可能本科生也接觸不到特別深的東西」。
相比于沒參與過車隊的同學,他認為「可以理解為還沒做過產品,只是在做理論」,所以車隊對他做產品的能力「有非常大提升」。
2024 年是哈工大 HRT 車隊成立十五周年,陳博偉表示他也在幫助學校收集一些過往隊長、隊員的信息。
他認為車隊經歷是每一屆 HRT 成員進入社會的一大助力,比如前面幾屆的車隊隊長和負責人里面,有進入小米汽車攻關智駕的、有以本科畢業的身份拿到騰訊 45 萬年薪的,等等。
陳博偉另外舉了個例子,本科畢業之際,他陪室友去跑招聘的時候,發現有些車企已經不太看好傳統車輛工程,甚至招聘只要智能汽車工程。
但一般,他們還會看到另一個要求:如果有過車隊經驗,不管什么專業,招聘方都會很認可。
「車隊鍛煉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大家做過很多真正的工作,這是大部分本科生不具備的。」
同樣地,郭子雋也表示車隊經歷,其實是應聘過程中的一大背書。
以他的本科同學為例,這里面有去上汽的,也有在華為的,還有進入國際汽聯這樣的行業機構的。
「我覺得都是因為車隊經歷,給他們的職業生涯定下了基調」。
本次記錄的最后,我們希望了解一下,站在過來人的角度,隊長們會給學弟學妹們怎樣的建議?
「全員全?!?/span>,這是郭子雋在帶車隊隊員的時候,經常強調的四個字。
他指出機械工程目前屬于「通識教育」,這種思路的好處在于,可以讓學生在本科階段把所有專業大類都學一遍。
從理論類比到實踐,他認為車隊就是一個很好的實踐平臺,同學可以加入機械組、電控組、無人組,可以學到各種各樣的知識。
「本科階段肯定還是把自己的面鋪廣一點,然后去發掘一下自己到底喜歡什么」,郭子雋這樣總結。
「只局限于自己的小地方,做東西也會受一些限制」,姜天柱的看法也類似,「我覺得全局的目光還是比較重要的」。
(完)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電動星球News蟹老板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kol/236348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