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中國商務部召開發布會通報2013年1-10月商務運行情況時,就作者提問外資投資準入的情況表示,要”加快推動統一內外資法律法規,保持外資政策穩定、透明、可預期”,”進一步放開鋼鐵、化工、汽車等一般制造業領域的外資準入限制,包括放寬外資在注冊資本、股權比例、經營范圍等方面的限制。”
這讓汽車行業外資在中國投資準入限制再次成為了熱點話題。
汽車行業建立合資公司一開始并不是政府政策的法律規定,由于對中國汽車市場前景發展并不樂觀,許多跨國公司在中國建立的合資公司一開始都不是現在這樣的50:50的股權對等的情況,不過在1994年,汽車合資公司中外方持股比例不能超過50%成為一項強制性的政策規定。
雖然外方對于中國的合資政策有著許多的看法,中國汽車行業內也存在著諸多爭議,但是合資公司在此之前還沒有解凍的任何跡象。
11月中旬召開的中共中央十八屆三中全會,則讓這種外資投資準入有了一些松動的跡象。
商務部特別指出汽車等行業股比放開外資限制正是十八大三中全會有關精神的進一步闡釋。
而在最新召開的第16次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中,中歐雙方都同意啟動投資協定談判,好像也預示著一些什么。
汽車行業中外資準入限制放開是一個必然的趨勢,這是所有人都不會否認的事實。問題是,這種準入限制應該在什么時候放開?如何放開?以及中國的汽車企業如何應對這種外資準入限制放開?
必須確認的一個問題是:由于目前幾乎所有的跨國汽車企業都在中國建立了合資公司,這些合資公司的合資合同都很長,即使中國政府決定馬上放開外資準入限制,目前這些所有的合資公司按照合同的規定都應該持續下去。
這其實也是汽車產業外資準入限制放開以后遭遇最大的問題。
當然,中國的汽車企業也大可不必杞人憂天,因為股比放開絕不可能短期內實現。只是從長期趨勢分析,中國汽車企業必須為此作出足夠的重視。給中國汽車企業留出的時間準備期最短應該在五年以外。
第一個問題是,一旦投資準入限制政策取消,那么仍然處于合同執行有效期的合資汽車企業應該如何?
繼續存在嗎?如果合資公司繼續存在的話,那么對于外資汽車企業來說就存在著一個比較矛盾的狀況。如果單獨建立一個獨資生產整車的企業,那么這個外資獨資的汽車企業,就會與合資公司形成一種競爭關系。既然是競爭關系,那么就有優勝劣汰。必然的一個結果是,合資公司可能就會成為劣汰的那個。
不過,這種情況對于外資并不是最好的結果。因為合資公司也代表著外資在中國的投資,如果因為外資獨資生產企業的存在,而損害了合資公司的利益,其實也是損害到了外資公司在中國的投資。
因此,外資獨資與合資公司共存在情況,出現的可能性并不大。
也就是說,外資公司在汽車行業的投資準入放開以后,就需要從目前的合資公司尋求突破口。
這種突破口會在哪里呢?外資公司可以在新增的產能上建立獨資生產整車企業,獨資企業生產的產品可以與合資公司互相區隔,各自面對不同的細分市場消費者。
而一旦合資公司合同到期,再尋求相關資產的重新清算。
這是目前比較理想的一個結局。
當然,對于外方最好的結局是現有的合資公司搖身一變成為獨資的外資生產企業。這樣,外資公司就可以利用現有的生產基地生產外資品牌的產品。
不過,這涉及到提前解除合資合同的問題。提前解除合資合同對于外資最有利,對于中國汽車企業則不一定是最好的結果。因為,提前解除合同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是,雙方就解除合同的一些列清算協議的內容達成一致。
首先是合資公司各個生產基地的清算。對于自主品牌來說,這些生產基地并不一定就適合自主品牌,因為這些生產線生產的產品一直是外資品牌的產品。只有將這些基地劃歸外資,這些生產基地的利用效率才最高。
但是中方汽車企業必然會因此而要求外資拿出相當高的代價,否則中方汽車企業不同意提前解散合資合同,從而最終,合資股比放開的政策變成了老項目老政策,新項目新政策。
這樣,所有的問題又回到了開始。如果這種情況發生,現有合資公司繼續存在到合資合同到期,那么不同的跨國公司將面臨巨大的不平等競爭條件。比如,有些跨國公司的合資合同或許要比其它跨國公司的合資合同提前5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到期的話,那么這些提前到期的跨國公司將擁有比其它跨國公司更加豐厚的市場回報,從而更有利于它們加大各項投入,以提升自己的市場競爭力。
中國的一項政策如果能夠影響到甚至改變目前跨國公司的競爭格局,那么這項政策就必然會遭遇到一些跨國公司的反對。
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對于汽車產業合資股比限制政策的放開,將可能會考慮到一些跨國公司在中國合資公司的具體發展情況,比如會設定一個統一放開的期限。
因此,中國對于汽車行業合資公司股比限制政策的放開,即使出臺,也會面臨許多難以決斷的問題,這些問題包括:
現有合資公司的資產清算;
生產基地的歸屬;
不同合資公司到期期限的巨大差異;
當然,所有這些問題如果與自主品牌未來發展前途相比較,都會顯得一文不值。
脫離開合資公司巨大利潤哺育的中國汽車企業,能夠在脫離開與外資汽車企業的合作之后,形成與外資品牌相抗衡的競爭力嗎?
這才是最大的中國難題。雖然合資股比政策最終放開好像還比較遙遠,中國政府主管部門以及各個擁有合資公司的汽車企業,都必須從現在開始籌謀未來的重大變局。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張志勇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kol/24149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