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對于國產芯片企業是極富挑戰的一年,國產替代、芯片短缺帶來了市場紅利已然過去,而此前高預期下的快速擴張帶來的長庫存、價格競爭又緊隨而至。疊加全球頭部芯片企業不甘于此前市場份額的丟失,開始主動加入競爭。2024年對于國產芯片企業而言,需要應對市場份額和成本的雙重挑戰。
在這種復雜的市場環境下,納芯微依舊交出了一份不錯的成績單。對比2023年各季度數據,2024年納芯微季度出貨量僅在2024年一季度略低于2023年表現最好的季度。從2024年二季度開始,納芯微出貨量屢創新高,二季度超過2.4億顆,三季度超過2.6億顆。
在產品分布方面,信號鏈產品依舊是核心主力。2024年前三季度,信號鏈產品營收占比達到53%,電源管理為37%,傳感器為10%。
在備受關注的汽車領域占比方面,納芯微表現節節攀升,2024年前三季度,汽車領域營收占比達到35%,第三季度單季汽車電子營收占比更是達到了38%。
11月20日,NE時代有幸與納芯微電子創始人、董事長、CEO王升楊展開對話,就國產芯片的未來和市場機會展開深入交流。
“市場卷并不完全是壞事,至少說明行業還有機會,大家依舊在投入,從這個方面看,國產芯片依舊有很大的成長空間”,王升楊開門見山說到。
左:納芯微電子創始人、董事長、CEO王升楊
右:NE時代CEO、研究院院長曾麗平
01.
“卷”的下半場,把產品做全,做好
汽車國產芯片到底發展到哪個階段一直是業內關注的重點。王升楊展示了一組數據,從汽車芯片品類而言,絕大部分芯片類型都已實現國產化;而從國產化比率來看,近兩年汽車芯片國產化率從5%上升到了10%;產品類型細分而言,納芯微做過一個粗略統計:
隔離驅動、數字隔離器、隔離采樣、隔離接口等占比已經超過50%;氛圍燈SoC和驅動、尾燈LED驅動、集成式電流傳感器、車載供電電源、通用信號鏈、磁開關、非隔離驅動、線性霍爾傳感器、角度傳感器等占比在20-40%;通用接口、汽車電機驅動SoC、前燈LED驅動、壓力傳感器、ABS輪速傳感器占比在10-20%;其余包括車載馬達驅動、固態繼電器、音頻功放、車載PMIC/SBC、車載高邊開關、車載SerDes視頻接口、AK2超聲SoC等占比不足5%。
回到納芯微自身產品的市場表現。
隔離類產品表現依舊穩固,2024年前三季度出貨量已經超過去年全年,同比增速為59.09%。非隔離類產品中單品2024年前三季度的營收同比增速均有顯著提升。其中通用接口同比增速為64.9%,供電電源同比增速為88.7%,壓力傳感器同比增速為132.7%,溫濕度傳感器同比增速為160.4%,高速接口同比增速為69.6%,ASSP同比增速為81.2%,馬達驅動同比增速為149.9%,功率路徑保護同比增速為104.2%。
總體來看,納芯微當前已經量產的產品均有不俗表現。全年來看,納芯微2024年汽車芯片出貨量全年預計將超過2.7億顆,遠超過去年的1.64億顆。汽車業務占比預計將超過35%,也較去年提升4個百分點。
在出貨量數據的另一面是是血淋淋的價格戰。進入2024年以來,國內外所有的汽車芯片企業毛利率都在下滑。海外芯片企業下滑至50%左右的毛利率水平,國產則下滑至40%左右。
在王升楊看來,隨著汽車芯片領域新進入者大幅減少,“卷”的上半場已經結束。如何繼續贏得下半場才是關鍵,對于納芯微而言,要做兩件事,一是產品做全,二是產品做好。
新產品中,納芯微新近量產的業務包括功率路徑保護、汽車電機驅動SoC、磁開關、角度傳感器、固態繼電器、車載溫濕度傳感器,這些現處于新近發布或者樣品狀態,主要面向車身域控、熱管理、電池包、燃油車動力系統、智能駕艙等應用。前燈LED驅動、ABS輪速傳感器、汽車氛圍燈SoC、車載SerDes視頻接口、車載音頻功放、車載PMIC/SBC則處于開發階段,預計在2025年或者2026年推出,主要面向汽車照明、車身域控、智能駕艙、底盤與安全等領域應用。
從應用覆蓋上看,納芯微的產品方向已經從新能源汽車三電應用慢慢拓展至車身、車燈、熱管理應用,未來的方向是座艙、底盤類涉及到功能安全類的應用領域。
納芯微汽車芯片業務進程,圖源:納芯微
如何把產品做好,王升楊提了三個競爭方向,一是產品的功能和性能,二是產品的成本,三是大規模交付過程中產品的質量。這些方面要具備競爭優勢,一部分工作來自于設計層面,更多的工作則來自于底層競爭能力的構建。納芯微此前已經組建完成工藝開發團隊,通過與晶圓廠合作伙伴的緊密合作,進行下一代工藝平臺的開發,真正從產品底層構建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這點在隔離產品上表現的最為明顯。基于納芯微自主的工藝平臺,其隔離產品每升級一代,在性能和成本方面表現都有大幅的提升。預計2025年發布的第三代數字隔離器產品,質量表現將達到PPB級別,成本相比第二代降低約40%。
02.
決勝之匙,以客戶為中心,為客戶做減法
理清產品的方向后,接下來就是如何做好市場以及新產品定義。
王升楊介紹到,當前汽車芯片開拓市場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以產品為中心,不斷去尋找應用領域。另外一種是以客戶為中心,不斷去解決客戶的痛點。納芯微選擇的是第二種,以客戶為中心。
首先這兩種方式并不沖突。
縱觀汽車芯片的發展歷程中,一直都是以產品為中心的方式為主。這里邊有個最主要的原因是汽車作為一個獨立的領域,對芯片的需求量有限,無法承擔起定制芯片的成本。而芯片又在不斷的升級迭代,新一代的芯片,在性能方面能夠大幅領先上一代產品。因此通用的芯片更易于被客戶所接受,只需要滿足車規級標準即可。
而如今,隨著新能源、智能化技術的推動,汽車芯片的需求日益擴大。根據中汽協數據顯示,傳統燃油車所需汽車芯片數量為600-700顆/輛,電動車所需的汽車芯片數量將提升至1600顆/輛,而智能汽車對芯片的需求量將有望提升至3000顆/輛,未來隨著L3、Robotaxi的繼續演進,汽車芯片的用量還會繼續提升。汽車領域也成為芯片市場的一個關鍵領域。
對于國產芯片而言,隨著芯片荒的過去,以往Pin to Pin的模式也就意味著永遠跟隨于傳統頭部芯片企業,也就意味著已經無法滿足當前的競爭。
因此納芯微堅持以客戶為中心的市場戰略。
那么以客戶為中心到底要怎么做呢?王升楊簡單總結道,就是為客戶做減法。
為此,納芯微專門組建了系統應用團隊,充分利用國產化汽車技術先發的優勢,與客戶深入交流下一代汽車技術演進的方向以及對芯片的影響。并結合系統自身的發展方向去定義芯片,滿足客戶的需求。
集成化SoC便是這個理念的典型產物之一。隨著集中式電子電氣架構的發展,離板的控制器要求趨向于模塊化、集成化,以降低產品開發的成本和難度。尤其熱管理、車身等領域最為明顯,納芯微NSU1610便是一款集成了LIN總線、小功率MOS管的單芯片車用小電機驅動的系統級芯片SoC,大幅節省了器件數量,降低了開發成本。
此外,對新技術應用也能夠快速響應,比如48V架構的升級。對于芯片而言,48V并不是單純電壓的提升,而是底層工藝平臺的升級。另一方面,48V架構的演進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比如一些功率路徑保護類產品、馬達驅動類產品以及通信總線類產品,在48V架構升級的過程中進度不一。因此也需要與客戶進行密切配合,開發合適的芯片產品。
當前納芯微已經啟動了48V架構下相關芯片的研發工作,以及時滿足客戶面向未來的需求。
03.
進入MCU領域,彌補系統級應用關鍵一環
在上述趨勢帶動下,納芯微進入MCU領域也就水到渠成了。
王升楊介紹道,進入MCU主要出于兩方面的考慮。
一方面是系統級的解決方案多數是以MCU為核心來展開的。另外一方面則是為了與國外芯片企業展開全方位競爭,頭部汽車芯片企業均可提供MCU產品。
因此納芯微進入MCU領域并不僅僅是推出一款MCU產品,而是在以客戶為中心的市場策略下,與模擬芯片能力一道為客戶提供系統級的解決方案。王升楊也深知,MCU領域競爭異常激烈,就在前段時間,某國內本土芯片企業解散了自己的MCU團隊。因此要做好MCU產品,必需發揮自身的優勢。在長期與客戶合作的積累中,納芯微從客戶需求出發來定義首款MCU產品,并且納芯微本次也并未選擇完全自研,而是選擇了與芯弦合作,發揮各自優勢。這就是聯合品牌NSSine名稱的由來。(芯弦半導體英文名稱為CHIPSINE,納芯微英文名稱為NOVOSENSE)
芯弦擁有業界資深的數字設計和模擬設計的完整團隊、資深且完備的應用系統團隊,還有純粹而聚焦的MCU基因,以及車規的MCU量產經驗。納芯微則擁有完備而專業的質量和供應鏈管理體系,豐富的汽車和泛能源客戶基礎,以及具備完善的銷售團隊和渠道。就在發布會現場,納芯微也展示了基于該MCU產品搭建的OBC等樣品,該樣品所有模擬類芯片均來自納芯微。
納芯微和芯弦聯合推出的首款MCU產品為NS800RT系列,包括NS800RT5039、NS800RT5049和NS800RT3025三個型號,定位為實時控制MCU。
關鍵參數方面,該系列內核采用Arm Cortex-M7,其中NS800RT5039和NS800RT5049主頻為260MHz,NS800RT3025主頻為200MHz。為了更好的支持數學運算加速,NS800RT系列還搭載了自研的eMath核,主頻為260MHz。在eMath核的加持下,相比通用Arm Cortex-M7內核,NS800RT系列在三角函數、開方、指數、對數、傅里葉變換(FFT)、矩陣運算、FIR濾波等數字信號處理運算中有大幅算力提升。內存方面,NS800RT系列配備了512KB片上Flash和256KB SRAM。其中有128KB SRAM可以與TCM共享,因此可以組成任意容量的TCM。加上原有的128KB TCM,最大可以達到256KB TCM,以提升內存讀取速度。
外設方面,NS800RT系列包括16對互補/32路獨立PWM輸出,其中高精度HRPWM有16路;3個12位ADC,采樣速率高達5MSPS,INL和DNL低至±1.5LSB,支持高達34個采樣通道;2個12位DAC,采樣速率1MSPS,INL低至±1.5LSB;7對(14個)高速模擬比較器CMPSS,帶DAC與斜波發生器;3路放大倍數可編程的差分輸入運放(PGA);8個Sigma-Delta濾波器模塊(SDFM)輸入通道;以及兩個全溫度范圍內精度可達±1%的高精度時鐘。
NS800RT關鍵參數,圖源:納芯微
在Pin腳設計方面,NS800RT系列Pin腳設計與主流實時控制MCU產品一致,支持快速開發。對于此方案,王升楊表示,納芯微此舉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客戶做減法,盡可能減少硬件層面的改動,降低開發時間,減少開發投入。
04.
出海是進入全球競爭的必經之路
MCU產品的推出彌補了納芯微產品競爭的關鍵一環。但對于納芯微而言,要真正與全球芯片巨頭競爭,出海是其必經之路。
王升楊解釋道,一方面是海外汽車市場依舊占據著超過一半的市場,另一方面,全球市場中差異化的客戶需求、產品標準也會不斷促進納芯微做持續且全面的產品提升。目前納芯微先后在日本、韓國、歐洲、北美都組建了海外團隊,主要負責進行當地的市場拓展和客戶服務。截至2024年上半年,納芯微已經有15%的營收來自海外市場。
值得一提的是,納芯微正在逐步拓展和海外頭部汽車Tier 1的合作,其與大陸集團的兩次芯片定制合作便是國產廠商突破海外頭部客戶很好的例證。
早在2022年,納芯微便于大陸旗下合資公司開始合作,共同開發輪速傳感器芯片。合作開始之后,項目進展順利,大陸對納芯微認可度非常高。于是就有了今年雙方的第二次合作。與第一次合作不同的是,第二次合作的對象變成大陸集團全球團隊,雙方將基于大陸集團下一代全球平臺,共同開發具有功能安全特性的壓力傳感器芯片,將用于安全氣囊監測、側面碰撞監測等安全攸關的應用領域。
與大陸汽車的兩次合作很好的體現了納芯微產品技術和服務的能力,也是其出海過程中的一個縮影。
End.
其實在 去 年納芯微成立十周年活動現場,NE時代便與王升楊做過深入交流,詳情請點擊 《納芯微,十年豹變》。如今一年多時間過去,再次來到納芯微。其成長之快令筆者感嘆,新的總部辦公室,新的產品都在這一期間快速落地。但交流完后,筆者感受到納芯微的產品理念、公司目標并未在這輪行業調整中受到影響,依舊在向著全球領先的汽車芯片供應商的目標在堅定的走下去。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NE時代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kol/255409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