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話是開心的鎖。小米無疑是造車新勢力中營銷能力最強的車企。我們就從小米YU7上市發布會上這段廣告詞開始,體會營銷美學的魅力。
“小米YU7 是小米首款SUV,也是小米首次真正走向汽車行業主戰場。我們將直面最強大的對手,也將直面最殘酷的競爭。
我依然非常自信,YU7不是一輛平庸的、普通的SUV,一輛豪華高性能SUV。YU7是為誰設計的?
是為那些無法容忍平庸 的人,
是為那些 始終走在時代前列的人;
也是為那些 雙肩扛著責任、內心仍有遠方的人,那些清晨送孩子上學、順路也給自己買束花的媽媽,那些周末帶著全家去露營、也在后備箱中為自己留一套釣具的爸爸,就是那些在柴米油鹽的煙火氣中、內心仍有星辰大海的人。
小米YU7 是小米工程師們寫給所有熱愛生活的人,一封最深情、最硬核的情書?!?/p>
這段小米YU7的廣告詞通過情感共鳴、身份認同與場景化敘事重構了汽車美學的內涵,將傳統“視覺設計”升維至“生活美學”層次。下面是其美學意義的深層拆解:
打破精英敘事: 傳統豪華SUV強調“財富地位”(如“為領袖打造”),而YU7鎖定煙火氣中的理想主義者——送孩子買花的媽媽、露營帶釣具的爸爸。
美學革新:將“豪華”定義為日常生活的詩意瞬間(后備箱的釣具、順路買的花),賦予產品“平凡英雄”的浪漫主義氣質。
沖突感營造美學張力: “柴米油鹽”與“星辰大?!?、“家庭責任”與“自我追求”的對比, → 設計隱喻:車輛成為平衡現實與理想的容器(如后備箱同時裝露營裝備與私人釣具),呼應產品“高性能+家用”的雙重屬性。
廣告精準刻畫三類人群:
拒絕平庸者 :對應設計上的差異化(非中庸造型);
時代先行者 : 呼應智能科技先鋒感(小米生態基因);
責任與遠方并存者:體現空間多功能性(家庭與自我需求的兼容)。
美學策略:用人群精神特質反向定義產品設計,讓用戶從“買一輛車”升維至“選擇一種生活哲學”。
顛覆傳統豪華車敘事邏輯: 傳統豪華強調“手工匠造”“百年傳承”,YU7則突出工程師文化——用“深情”軟化技術冰冷感,用“硬核”強化性能可信度。 → 美學表達:將電機、電池等科技元件轉化為“情感載體”,契合小米“科技普惠”的品牌溫度。
廣告中植入兩大高頻場景:
清晨送學+買花 → 暗示座艙香氛系統、便捷儲物空間;
全家露營+私人釣具 → 指向后備箱魔術空間、車頂拓展接口。 → 設計哲學:車輛不再是工具,而是催化生活美學的物理接口,用戶通過使用場景自然感知設計巧思。
小米YU7的廣告詞本質上在重新定義汽車美學的價值尺度:
從“觀看”到“體驗”:美不再局限于線條與漆面,更存在于“媽媽買花時嘴角的弧度”;
從“占有”到“共鳴”:豪華感并非來自價格標簽,而是產品與用戶精神世界的同頻共振;
從“設計師主導”到“用戶共創”:將典型用戶故事植入廣告,暗示設計靈感源于真實生活。
美是情感共鳴的產物,相對曲高和寡的藝術品,傳遞通俗美最好的工具就是語言,雖然小米YU7這篇廣告語充滿背后單純商業目的,但它就能喚醒聽聞者內心的躁動與情感認同,自動屏蔽基礎的理性。對于語言藝術的把控,妙到毫巔。
當然以色誘打響第一槍的小米不忘初心,滿滿的多巴胺來自驚鴻一瞥的色彩繽紛。YU7延續了SU7的致敬美學和色彩暴力美學粉墨登場!
從轎跑基因到SUV的黃金比例重構
SU7的轎跑比例在YU7上并未簡單“拉高”,而是通過經典比例的重構實現致敬的升華:
3倍輪軸比+1.25倍寬高比:讓4999mm車長在視覺上呈現低趴運動感,徹底擺脫傳統SUV的笨重感,向保時捷等豪華跑車的比例哲學致敬;
1:3極致頭身比:修長車頭與短后懸設計,既復刻經典GT跑車的優雅線條,又將碰撞吸能空間擴展至659mm(超越Model Y近100mm),實現美學與安全的共生。 這種比例控制,本質是對“經得起時間考驗的設計”理念的踐行——用黃金比例對抗潮流速朽。
令人欽佩的是小米總會把行業的地板技術標準通過語言加工后,表達出不一樣的高度,對于普通消費者而言,這組所謂黃金比例的說明足以上他們不明覺厲了。
每個學過汽車設計的人都熟識的汽車造型設計的7個基本規則。
法則1:當我們開始畫車的時候,起初的參考點就是輪子。一旦輪子被定位,我們就可以一條線一條線地構造出車的其他部分。你通常會看到專業設計師畫的車都擁有很大的輪子,看起來很棒。但是你必須知道,在車的同側,兩個輪子之間的距離大約等于輪子直徑的3倍。在我們的例子中,這個倍數大概是三個半。
法則2:A柱的位置和走勢很重要,如果我們把A柱從底部延長,延長線會經過前輪的圓心。
法則3:如果我們從C柱較低處引垂線,該垂線經過后輪中心。
法則4:如果我們用一條直線連接同側前后輪中心,這條線將和車門下邊緣線(the bottom opening line)重合。
法則5:通常有一條線定義了前燈和保險杠的高度,這條線跟前輪上緣高度一致。
法則6:車窗和車體之間的比例也是汽車比例中最重要的方面之一。車窗通常占據整車高度的1/3。
法則7:最后,車身總高應該是在車輪直徑的2.25倍至2.5倍之間。
是不是對比教科書里枯燥的陳述,小米的表達更顯生機勃勃,并對汽車美學的科普做出重大的貢獻。
不知道有多少人會相信YU7一小時大定28萬9千輛,上市瞬間成為造車史上絕無僅有的爆款。對于汽車行業的關注者和業內人士來說,無論是SU7還是YU7從產品本身亮點不多,他們更愿意相信黃牛經濟學:二手平臺代搶費炒至萬元級,稀缺感進一步刺激消費沖動?;蛟SYU7的成功是憑借“人車家全生態”閉環手機NFC解鎖、車控智能家居等功能,將80% SU7車主(小米手機用戶)轉化為YU7天然客群,生態協同提升復購率。SU7累計交付25萬輛的口碑沉淀,疊加小米手機全球前三的市占率,構建用戶信任基石。最重要的就是美美美,外觀美、體驗美、故事美。
和SU7一樣YU7的市場定位非常清晰,對標車型恰恰是該細分市場里的標桿車型MODEL Y。
售價定位
Model Y:后驅版26.35萬、長續航版31.35萬、性能版35.49萬,激光雷達和FSD需額外選裝(最高加6.4萬)。 同價位下,YU7配置更豪華,Model Y需選裝才能接近同水平。
小米YU7:標準版25.35萬、Pro版27.99萬、Max版32.99萬,全系標配激光雷達、800V高壓平臺、真皮座椅等;
權益與性價比
Model Y選裝白色車漆(+0.8萬)、EAP/FSD(+3.2萬~6.4萬)后,總價顯著高于YU7。 適合人群:預算敏感、追求“滿配”體驗的消費者,YU7性價比更突出。
YU7首發用戶可享價值5.5萬權益包(含零重力座椅、終身智駕服務);
電池與續航
車型 | 電池容量 | CLTC續航 | 低溫續航達成率 | 充電效率(15分鐘補能) | |
YU7標準版 | 96.3kWh | 835km | 82%(-10℃) | 620km(800V平臺) | |
Model Y后驅 | 62.5kWh | 593km | 約70%(-10℃) | 約300km(400V平臺) | |
2. 動力性能
Model Y性能版:零百3.7秒,極速217km/h。
YU7 Max:零百加速3.23秒,極速253km/h;
差異點:YU7加速更狂暴,Model Y電耗更低(11.9kWh/百公里 vs YU7的13.3kWh)。
智駕系統
Model Y:純視覺方案,國內FSD功能受限,基礎AP僅夠用。
YU7:全系激光雷達+Thor芯片(700TOPS),交付即支持城市NOA;
體驗差異:YU7功能更“即用”,Model Y全球數據積累更深,極端場景更穩。
座艙生態
Model Y:15英寸中控屏+新增后排小屏,交互邏輯極簡但拓展性弱。
YU7:1.1米Mini LED投影“天際屏”、米家生態互聯(語音控家電);
場景適配:科技發燒友選YU7,習慣簡約操作選Model Y。
空間設計
Model Y:溜背造型犧牲后排頭部空間,但后備箱多144L(可塞4個28寸箱)。
YU7:軸距3米,后排135°躺倒變“露營大床”,更適合家庭場景;
底盤與舒適
Model Y:CDC減震偏硬,過減速帶顛簸感明顯。
YU7 Pro/Max:標配雙腔空懸+CDC減震,支持75mm高度調節,爛路通過性更好;
痛點對比:YU7懸架更全能,Model Y操控更“貼地”但犧牲舒適。
補能網絡
小米依賴第三方充電樁,自建網絡剛起步。
特斯拉全球超充樁超6.7萬根,覆蓋優勢明顯;
長途便利性:特斯拉目前仍是首選。
產能與口碑
Model Y:現車充足,交付周期短,品控經過全球市場驗證。
YU7:3分鐘訂單破20萬,但年產能僅30萬輛(含SU7),提車或等至2026年。
風險提示:小米需解決SU7遺留的交付延遲問題,否則影響用戶信任。
能否將短期流量轉化為長期品牌忠誠度。若交付與品控過關,YU7或重塑25萬級SUV市場規則;反之,則可能重演新勢力高開低走的困局。小米的終極啟示是:在參數內卷的時代,唯有將用戶需求作為技術落地的標尺,才能實現產品與市場的同頻共振。設計紅利終有天花板。若產能交付延遲(30萬年產能vs. 28.9萬首日訂單)、品控穩定性不足,美學構建的情感聯結可能迅速崩塌。YU7的終極啟示在于:在參數內卷的時代,唯有將美學升維為用戶可感知的生活提案,才能實現從“爆款”到“經典”的跨越。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好色好風景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kol/270354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