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周,有關“比亞迪美國墨西哥州大巴遭退貨”的新聞被國內多家自媒體轉發,抨擊和質疑言論層出不窮。作為一名普通車迷,徑話期初并沒打算幫忙“狡辯”,今年11月,國內稍微關注巴士的車迷們都早已搜尋到國外有關消息,本以為也就是個普通新聞,沒想到突然間在國內被數十家自媒體集中性報道。掰起手指,想想又到了比亞迪一年一度的新車上市之際(唐EV上市),該來的果然又來了,徑話有必要出來講幾句。
首先,發生了什么事?
如瘋狂轉發的自媒體所言,比亞迪15臺鉸鏈式純電動大巴在美國遭遇退貨,美國新墨西哥州阿爾伯克基市宣布終止與中國制造商比亞迪汽車的合同。并稱根本原因在于原本宣稱單次充電可行駛275英里(440公里),而實際只能行駛177英里(283公里),此外,還有一系列如剎車、車架和交付等待問題。
有意思的是,首個翻譯成中文的媒體在轉載新聞時,還特地加上了“這些大巴在美國生產,與貿易戰無關”、“新墨西哥州即便在冬天氣溫也不足以影響電池,續航短肯定不是溫度的原因”這兩個美國人自己都沒說出的定論。“貿易戰”沒有確鑿證據不適合深入探討,但徑話隨手查了查阿爾伯克基市的天氣,零下到零上10℃……看來,這個媒體是在撕心裂肺地在告訴大家“別管什么原因!一定是比亞迪電池的問題!”
阿爾伯克基市與比亞迪又到底經歷了什么?
“退車”已成事實,那么阿爾伯克基市與比亞迪又到底經歷了什么呢?早在2016年,阿爾伯克基市時任共和黨市長Richard Berry啟動“Albuquerque Rapid Transit”項目,簡稱“ART”,類似于我們國內眾多城市已經擁有的BRT快速公交。該市計劃在中央大道建新建這條快速公交線路,貫穿城市東部中心地帶,該項目需耗資1.35億美元來建設專用道路、車站等,而行駛在快速線路的大巴,就是我們的主角——比亞迪60英尺純電動巴士。
巴士是文章的主角,但相比巴士本身,快速公交線路對這座城市來說才是重中之重。由于涉及的資金數額龐大,從定項之初,“ART”的計劃就備受在野黨質疑,期間還險遭擱置。隨后,民主黨新任市長Tim Keller上臺,這位在競選時就已承諾終止與比亞迪合作的市長,上任后的想盡辦法“履行責任”也在情理之中了,并宣布將重新訂購美國本土品牌New Flyer。組建比亞迪電動車隊預計耗資約2400萬美元,比柴油公交車多出700萬美,更換車輛可以大大緩解當地政府嚴峻的資金問題。
是的,這就是整個事件的根本原因,但比亞迪官方總不可能聲勢浩大告訴全世界“換市長啦”,沒有任何的回應,網絡謠言也就四起。
又是各種外界理由,比亞迪自己的問題呢?
即便真的就是市長原因,將來龍去脈徹底講清也不會討好廣大網友了,為了取消訂單,Tim Keller在當地電視臺和欄目錄制大量視頻來驗證比亞迪大巴需要退貨。而在新墨西哥州的更北邊,印第安納州最大城市、首府印第安納波利斯,也同樣訂購了同款比亞迪60英尺純電動巴士,由IndyGo負責運營。
阿爾伯克基市鬧得沸沸揚揚,比亞迪純電動大巴的采購可不是小數目,IndyGo自然不敢閑著。但自9月交車以來,歷經兩個月的測試,同款的比亞迪60英尺出純電動巴士在印第安納波利斯并沒有遇到諸如此類問題。為了進一步確認,IndyGo還專門針對阿爾伯克基市視頻中錄制的問題進行測試,卻完全沒有發現任何問題,IndyGo規劃和資本項目副總裁Justin Stuehrenberg說,“我們已經完成了所有機械檢查,所有裝置都如期正常工作”。
印第安納州緯度遠高于新墨西哥州,但依然在載沙模擬乘客重量行駛狀態下達到了相應了275英里續航里程要求。當然,現在氣溫降低,在目前雪天的天氣下能夠行駛多遠還需繼續驗證。司機的駕駛習慣也是影響續航里程的一大重要原因,絕非比亞迪將責任怪罪到司機,這是IndyGo負責人Luellen在談及公司優勢時所說:“我們公司此前已經擁有21臺純電動巴士,我們的司機更懂得如何控制好制動踏板來實現最佳里程”。(回想國內,也有太多不會開電動車的“新手老司機”。)
同款車型,在南端的阿爾伯克基市完不成相應續航里程,而在北方的印第安納波利斯卻毫無問題,這里確實值得討論討論。至于阿爾伯克基市反應的續航,徑話也非常有疑問,同樣來源于當地網站“abqjournal journal”,有的文章說實際續航只有170英里,有的說能跑177英里,還有的只能跑200英里。
當然,我們看到的中文轉載都是取短的。若是以200英里來看,冬季常規道路上載客、開空調跑321公里的續航里程,與宣傳的442km并沒有太多能夠指責的地方,放在其他進口品牌純電動汽車、客車如此,普通燃油客車的預計里程也不會包括空調在內。
更何況,比亞迪當初宣傳的續航里程一直是個謎——同一個網站還有新聞稱官宣跑210英里的。
比亞迪質量上的質疑已經解決,硬要說比亞迪在阿爾伯克基市面前一個最大痛點,大概是由于訂單積壓,沒能按時交付訂單。(不過,阿爾伯克基市也還沒付錢,“退貨”這個詞也并不太準確。)
講完國外,國內的報道似乎更加有意思了。上文中提到了最早翻譯版本擅自下定義做結論,只允許大家朝著“電池有問題”方面去想,該文的作者似乎還以為全天下只有他會Google,并把Google搜出來的鏈接當成宇宙真理,好似全天下都不知道這些事所以要昭告大家這個驚天大秘密一樣——
很可惜這個抓取的鏈接依然是國內的網站,并且漏洞百出。香港九龍巴士所謂的“退貨”是2013年試運營結束,目前與GML在馬來西亞打造的K9R依然在路上行駛;廣州街頭近3000臺比亞迪純電動巴士正在有序交付,只不過它叫“廣汽比亞迪”;上海在多年前有在松江進行測試,今年依舊在松江重新測試,從來就沒買過;貴州更為令人叫絕,從來就沒在貴州運營過,何來退貨?
似乎要打造一副“全天下都在退比亞迪”的場景才肯罷休,但目的沒達成,作者已經自行刪除了。
接下來的文章當然不會留下這些漏洞,并且要從比亞迪商用車為突破口,將比亞迪電池的矛盾轉向乘用車,大肆宣傳比亞迪續航里程不達標。但無論是官方尾標還是工信部的統一NEDC標準,比亞迪唐EV、秦Pro EV依然是國內綜合續航里程最長純電動車,沒有之一;而國內的商用車,深圳首批K9已經運營7年多,運營里程超46萬公里,在電池至今未換的情況下續航仍然能超150km。
換句話說,縱使沒拿出IndyGo的真相對比,15臺大巴訂單,相對于比亞迪在美國上千臺訂單又如何?徑話拒絕“愛國”道德綁架,但無數媒體,在比亞迪第三次進駐日本、法國生產首批車輛下線、德國成功開展測試、英國拿下百臺訂單時全部集體失聲,遇到15臺的退單時就幸災樂禍大肆報道宣傳?
2013年3月,比亞迪在美國長灘運輸署得到來自美國的第一個純電動大單,不料卻因不符合“對弱勢企業扶持計劃”及“60%美國制造”的要求,瞬間淹沒在輿論漩渦之中,訂單也不得不取消。如今,比亞迪的足跡已經遍布到了美國、日本、英國、巴西、荷蘭、澳大利亞等超過50個國家和地區的超過300個城市,在美國,近30多個州相繼購買比亞迪純電動大巴。
徑話想起當時香港K9R車門出現問題,國內媒體依舊瞬間“高潮”,后來我寫文專門說明比亞迪與GML車身制造的問題,吃瓜群眾終于不再只聽到一種聲音。比亞迪官方此時能夠干嗎?也像一個普通網友一樣澄清自己盟友制造的“車門”?當然不行,比亞迪只能在質疑聲中,依舊埋頭研發IGBT 4.0技術,等流言蜚語過去,將大巴帶進另一個國家。
看看這名看到退車新聞高興得像過年的網友吧,很可惜,比亞迪就在前兩天,在智利率先交付100臺純電動巴士,這也是中國品牌目前最大的海外純電動巴士訂單。怕是這年,不好過咯。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唯電徑話
本文地址:http://www.155ck.com/kol/84021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